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次论坛的主旨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本论坛名日“社会生态安全”。正如社会生态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里·布克钦(Murray Bookchin)所说,“几乎所有当代生态问题都产生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言论短信     
《社会主义论坛》2008,(3):55-55
2008年1月4日《云南日报》二版“云岭论坛”专栏《走向生态文明》(作者刘薇薇):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更高境界。建设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贯穿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体系之中,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人类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可喜升华。  相似文献   

3.
崇尚自然 建设好生态文明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这段论述充分说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落脚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生态文明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出了问题,自然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本身无所谓美丑、对错,过失全在人身上。生态文明问题肇于工业社会的人类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使人类陷入了空前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气候变暖和生态失衡等危机之中而造成。其实质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力活动中,过度地开发、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然而,问题同时也孕育着希望。伴随着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到20世纪60年代,全球关于生态与环境的话语表达日益强烈,终于形成声势浩大的全球性生态文明实践运动。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向我们提出了生态观念和生态责任的问题。我们要深刻领会这段论述的意义,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责任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生态道德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生态关系决定的人类社会中的生态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要求人们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自觉地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贵阳市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城市,可以概括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社会主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主张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行基层民主,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学批评是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英美文学界的批评浪潮,它把文学批评放在地球生物圈这个广阔的语境下,结合切实的生态问题和文学文本,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学批评重新审视文化,进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揭露和批判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唤醒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种平等、生态平衡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华兹华斯的诗歌。他的诗歌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以及对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批判。本论文旨在挖掘他的诗作中的生态意识,以期有助于加深后世读者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促使人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华兹华斯的诗歌。他的诗歌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以及对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批判。本论文旨在挖掘他的诗作中的生态意识,以期有助于加深后世读者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促使人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悠久的中国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人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产生了众多的生态思想。延续至今且影响深远,我国传统生态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影响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正引起各方广泛关注。生态保护,教育为本;生态教育,德育先行。依靠道德力量,重建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新秩序,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是时代赋予德育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在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协调发展的有序社会。两者尽管侧重点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与人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维护生态文明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关系、本国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关系,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1.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是现代化、市场化进程中需要深人探讨的最根本问题,因为其他问题和危机最终都可以归结为道德问题。道德在其现实性上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贫富分化、社会不安定等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是道德问题,而且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也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发生和解决的,因而也是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态问题的突出,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摆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理论依据可追溯至《周易》"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观蕴含着对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挖掘其内在思想价值,尤其是整体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推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并能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内在的文化支撑与引导。  相似文献   

16.
人类历经采猎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现在正迈向生态时代,人类社会的管理理念也随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演变而发展,从自发性管理走向自为性管理,从科学性管理到和谐性管理。每一个历史阶段,其管理理念都有各自产生的背景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蔡永海 《理论前沿》2007,502(13):21-22
当代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在谋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地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而导致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底蕴是生态伦理制约。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把生态文明摆在了一个特殊重要的位置。四大建设解决的都是人类社会内部关系问题,而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关系,它在逻辑关系上所处的位置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学术界通过研究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问题产生发展的规律,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和人与自然交往关系问题进行了发展,奥康纳作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借鉴其理论,回到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生态问题的论述,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交往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社会则是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和谐的社会,生态良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云南藏区要坚持走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