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建立多种企业领导体制模式的设想张蔚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实行政企分开。现在人们常说政企很难分开。为什么呢?一是领导改革的人改到自己头上了,手里掌握的权力有“含金量”,有些人不愿放弃,不愿分开。二是政府中坚持党和国家利益的领导同志,怕政企分开国...  相似文献   

2.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政企关系模式,会对政府和企业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从我国当前政企关系中“潜规则”的盛行,可以透视出我国政企关系的模式缺陷。要在经济运行中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必须对现行的政企关系进行改革,建立市场主导型的政企关系。  相似文献   

3.
互动型政企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生活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般地分为政企合一型、政企分离型,另外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政企渗透型。本文通过对象屿保税区行政管理机关与其直属企业关系的分析认为,政企关系的一种新型模式是建立在政企分开基础上的政企互动关系。这种政企关系更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符合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深化改革、转机建制过程中,关键是要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本文就这三个难题及解决难题的对策作一探索与研究。一、实行政企业职责分开(一)对实行政企职责分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调查  相似文献   

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 ,这在理论界和政府部门早已形成共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在于实现政企分开 ,建立起新型的政企关系。但在目前 ,存在着来自于政府方面的很大障碍。因此 ,迫切需要政府自身加紧改革 ,并且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 ,创建现代政府制度。目前政企分开的障碍 ,既有来自政府方面的 ,也有来自企业方面的。然而 ,从所存在障碍的主要方面来看 ,还是来自政府自身。要真正实行政企分开 ,政府体制就非改革不可。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政府制度是新型政企关系的两翼 ,依靠这样两个现代制度 ,以政企分开为主…  相似文献   

6.
实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宏伟目标,要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要求企业这个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关键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体制,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但目前政府职能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政企关系仍需进一步理顺。企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很多从表面看在企业,但从根本上看却在政府,企业的非市场化行为仍大量存在,政企不分仍然是今后在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发展中需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开发区出现了一种"政企统合"的治理模式。所谓"政企统合"模式,即地方政府通过将开发区政府形式的部门与企业形式的部门有机统一起来,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体制来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两大主体在制度创新、区域发展等诸方面的作用,从而提高行政绩效与区域绩效的模式。开发区通过在人、财、事三个维度进行权力扩张,带来了开发区地方政府的优势,从而形塑了"政企统合"模式的管理特点。本文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展开了实证研究,发现政府行政管理企业化、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以及地方政府运行公司化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了"政企统合"模式的自我运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继续深化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任务。完成这一任务 ,仍然需要做各方面的巨大努力 ,其中 ,转变政府职能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 ,我国的政府职能 ,特别是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突出表现在政企关系的调整上 ,即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已由过去的直接指挥转变为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但是 ,政府在执行经济管理职能方面 ,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在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权能方面 ,既存在着不到位问题 ,也存在着越位和错位问题。从一定意义上…  相似文献   

9.
中山市经济鉴证类中介企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为企业提供服务、开拓市场、联系政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我市规范合理的市场秩序的建立;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政治体制改革以来,我市中介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数量上大  相似文献   

10.
政企怎样才能分开──兼评国有控股公司的组建张朝尊国有企业的政企分开,使其成为"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这个问题不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最终地建立起来。关于这一点人们...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政治建设原则是政权与治权分开行使。为了使政府有能,主张五权分工合作、人民信任先知先觉;同时为了防止政府专制,主张人民有权,并将人民权力分为直接民权和间接民权。五权宪法思想具有掺糅中西的特点,对美国政治体制的模仿不是表层的复制,而是深层的融合,孙中山用政权和治权来代替美国的贵族与平民政治;用人民权、国民大会权和政府权来代替美国三权,于是实行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权体制,并始终以"民权主义"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2.
雾、霾导致的严重大气污染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现行属地管理的行政体制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以京津冀为例分析其缺陷,探索大气污染的区域合作治理模式,从网络治理理论视角提出分析框架,为该治理模式在机制建立和制度设计方面提供政策建议,通过完善立法与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协调与合作机制、健全监管机制来协调央地政府、地方政府之间以及政企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现行的人事制度难以推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转变成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家,这是政企难以分开的直接原因。首先,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是具有行政级别的“准官员”,他们的工作业绩所得的报酬更重要的是体现为政治上的升迁,由此积淀了很深的“政治...  相似文献   

14.
仅靠产权结构多元化是不可能完全保护好国有资产权益的,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国企经济形态市场化,就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人格化的国有产权主体,即必须在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上实现四个方面突破:一是对国有资产要实行分级所有,即要由现行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转化为国有资产实现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所有;二是实行政府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与所有权职能分开,即成立隶属于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的综合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分别代表同级政府行使国有资产委托人的职权;三是实行国有…  相似文献   

15.
进行党政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这次机构改革和以往不同,就是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逐步向这个目标前进。 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这次  相似文献   

16.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由于政府愿景与企业目标存在着差异,政府与企业相互博弈的行为日渐普遍和频繁。从博弈论视角观察,传统政企关系未能摆脱“囚徒困境”的尴尬格局,并产生出诸多社会公共治理的顽疾。“智猪博弈”模型为重塑良性互动的现代政企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从“囚徒困境”到“智猪博弈”的路径变革,不仅政企之间要通力配合,更需要政府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从权力规制、政策支持、健全监督入手,构建基于博弈论思维框架的现代政企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7.
转变政府职能 ,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职能转变大体有以下方面 :大力发展生产力 ;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民主化与法制化进程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核心在于实行政企、政事、政社分开 ,做到有进有退。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否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难免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存在新旧体制的冲突与矛盾。“权威政府”目前不仅在思想意识领域仍有很大的市场 ,而且在现行制度下也仍有其存在的土壤。尽管十几年来我们在改革传统政企关系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 ,但客观地讲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将所谓“转变政府职能”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问题放到思想变革、宪法制度变革、市民社会的兴起等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中去认识并大胆创造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就事论事 ,一句话 ,在认识论上还存在思想桎梏。  相似文献   

19.
内保体制改革与创新——单位负责与公安监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第一部内保法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问世,标志着政企一体、政事一体的企事业单位内保体制的解体和单位负责、政府监管的内保新体制的确立。但单位负责的责任范围和权力边界及政府监管特别是公安机关监管的职权边界和责任范围、单位与公安机关之间的关系属性、公安机关对新体制的应对等问题则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明确。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对重要的关系,那就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关系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市场机制的发挥和政府服务效能的提升乃至从严治党方针的贯彻执行。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具体到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本文的主题在于培育现代企业家精神,打造健康的政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