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抓住机遇发展民族地区财政郭富熙财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利益关系的调整,对民族地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民族地区财政既依赖于民族地区经济,又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财政作为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比较分析及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启示晓立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政府和我国一样,都是由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所组成的。所以,如何确定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在整个财政活动中的地位和职责,如何在它们之间划分财政收人和支出,并使地方各级政府构...  相似文献   

3.
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现状及改革的进一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贺波 《求索》2007,(1):34-36
1994年的财政体制改革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也是我们推进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改革的出发点。本文对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以及进一步进行政府问财政关系改革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实行分税制后地方财政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陈敬东实行分税制,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相对规范合理。但是,地方财政在转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地方财政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地方财政赤字消化问题实行分税制后,中央增强了宏观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宁 《湖湘论坛》2003,16(6):70-71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中央政府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业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一项重要经济制度。从建国以来 ,该项制度的实施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资料表明 ,民族地区 5 0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 ,有近 5 0 %来自于中央政府。随着 2 0 0 1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新修订实施 ,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国统一的财政体制下 ,通过国家实行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第 32条第 3款 ) ,为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付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法律依据。党的十六大以来…  相似文献   

6.
赵瑞春 《前沿》2007,(11):43-45
财政自治权是民族自治地方一项重要的自治权利,是民族自治地方利益的重要体现。财政自治权的有效实现是其他各项自治权利得以落实的基础保障,是振兴民族经济,推动地方发展的关键。民族自治地方应在国家统一的财政体制下,结合民族与地区特点,依法实现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财力微弱,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差,需要国家为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财政工作还应坚持收支平衡的原则梁无瑕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在高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财政上来,使得国家财政形势相当严峻。这集中表现在收人增长满足不了财政支出增长的需要,即支出大于收入,对财政平衡形成巨大压力。分中央和地方来看,财政困难...  相似文献   

8.
建立“三分两统一监督”的财政管理体制财政部副部长张佑才财政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要求是;合理规范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制度;健全国家财政职能,确保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提高财政运用预算...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责任“泛经济化”倾向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行政性分权式的财政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日益繁重的社会经济管理任务,导致地方政府常常在实践中将经济行政作为地方政府责任的中心内容,导致了地方政府责任“泛经济化”倾向。为此,必须通过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界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以及逐步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政责任,矫正这种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确立财政事权的理论前提,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也是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逻辑起点和前置条件。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之举,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要保障。新时代需要财政理论创新,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支平衡,缓解地方收支矛盾,化解地方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构建问题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题中要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构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重要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把实现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民族地方的自治权的双重统一、实现解决民族问题和促进民族地方发展的有机结合以及实现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各自权利与义务的不可分割等作为二者关系的建构目标,最终从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一体性、治理过程的长期复杂性、治理方式的法治化和治理手段的多样化等入手把握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0,(5):91-91
牛天秀、岳爱武在《长白学刊》2009年第6期撰文认为,由于行政性分权式的财政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日益繁重的社会经济管理任务,导致地方政府常常在实践中将经济行政作为地方政府责任的中心内容,导致了地方政府责任“泛经济化”倾向。为此,必须通过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界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以及逐步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国发[1993]85号(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4.
适应体制改革建设效益财政段艳玲,李佐祥,胡钧涛实行分税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内容是在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逐步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分税制改革,一方面给地方财政带来一些影响,另一...  相似文献   

15.
国策     
《群众》2018,(4)
正理顺央地公共服务领域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将八大类18项公共服务事项纳入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范围,明确由中央调整和制定包括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免费提供教科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在内的9项国家基础标准,提出了  相似文献   

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国务院决定,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改革现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央与地方关系走了一个不断调整的道路,集权与分权的矛盾一直贯穿其中,这是计划经济执行机制的重要尝试和探索过程。尽管由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导致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始终处于频繁的调整和博弈之中,并没有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但应该看到其在财政分权方面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客观上为改革开放后的地方竞争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从初期财政包干体制的探索,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分税制改革试验,再到近年来在政府职能转型过程中对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不断明晰,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一直试图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获得一种平衡,并与中国工业化的阶段性目标相适应。未来的财政体制改革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不是一个单纯的财政问题,而是要在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体系、卫生医疗体系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要把这些属于国家公共品的领域的支出责任划分清楚,中央要承担中央的责任,地方要承担地方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中的问题及出路●冯继康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改革与制度创新中的公平与效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与健全过程中,财政转移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状况,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分权和债权配置做出了判断,在梳理财政分权理论、借鉴有关国家财政分权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统一认识,克服阻力,进一步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格局,将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11年的49%提高到60%-65%左右,以及修订《预算法》,允许省级政府、地级市政府,以及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的一部分县或县级市政府发债,建立债务预算,禁止地方政府预算外变相举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单一制国家,中国的财政体制似乎理所当然地沿袭了中央集权制的权力结构。中央不仅掌控了大部分财税资源的分配权,而且垄断了几乎全部的财税规则制定权,因而可以随时全面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分配。然而,中国历次集权和分权试验表明,就和事权分配一样,财权分配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否则国家治理必然会出现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