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族志作为一种写作文本与研究方法,需要民族志作者在进入田野后对当地所呈现的文化进行描述,并据此提出理论见解。在使用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访谈等)、记录当地现实情况、展开民族志分析的过程中,要做到真正有意义的研究,需要民族志作者带着一定的理论关怀。比较社会学、阐释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这三种视角成为一本成功民族志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男权等级制将性别的差异等级化为男优女劣,一些女性主义者试图通过证明男女相同甚至女优男劣来实现变革,这两种立场都否认了差异的平等地位.在差异等级化的阴影下,"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无性化"等都不能成为女性解放的灵丹妙药;重新界定差异,认为差异是有利的,或将差异与平等并列的做法,又使女性主义陷入实现平等、承认差异两个目标并存的危险境地.女性主义应该再进一步,彻底消除差异等级化的影响,将差异纳入平等范畴,无论差异有利与否都赋予平等的权利.女性主义的要求归根结底应该是:把人当人看;把女人当女人看;把不同的女人当不同的女人看.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在20世纪成为一场巨大的社会运动,并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方式.用女性主义视角来观察、分析、批评我国的许多绘画作品时,可以发现一方面,有许多作品表达了对男权话语的批判,展示了女性的被支配地位和缺乏主体性的处境,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艺术自身的发展,许多表明女性立场、以女性为主体的作品出现.这些作品中的女性不仅成为形式上的中心,更成为话语体系的重要角色,女性正试图回归主体性.只有当女性话语真正崛起时,才能实现真正的话语平等.  相似文献   

4.
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随着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产生而形成.它把自然概念和女性概念联系起来,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存在某种相似性,人类对于自然的统治和压迫类似于男性对于女性的统治和压迫.从这一个崭新的视角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于自然的根本观点.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要求解除所有统治女性和自然的观念架构,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女性和自然等"其他人类他者"的共同发展成为一致的行动.  相似文献   

5.
网络与女性主义是信息时代媒介与性别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新媒体女性”非政府组织的官方新浪微博为案例,在网络行动主义理论框架下,通过虚拟民族志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方法,可以探讨女性主义组织的网络行动特征,并通过其积极行动者的社会网络特征来分析女性主义组织网络行动的动员能力。研究发现,“新媒体女性”能够充分利用微博平台进行抗争性话语的表达,对于积极行动者具有控制优势。其处于所在的积极行动者的社会网络的核心位置,具有很大话语权,但整个网络结构极为疏松,不具有凝聚力。网络整体对行动者的态度和行为等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较小,不利于其形成互动联合的网络行动模式,女性主义组织的网络行动能力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作为自由主义的理论家和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用他高度的理性态度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剖析了妇女的屈从地位及其形成原因,为女性争取平等自由的权利.穆勒对女性自由问题的深切关怀及其男女平等的主张,表明他有造福人类的热情和高度的事业心,同时他的女性自由观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女权主义因其种种理论与实践局限而陷入困境,代之而起的解构性后现代女权主义解构有余、建构不足,过程女性主义则弥补了这一缺憾.过程女性主义将过程哲学与女性主义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开放性"和"互依性",反对男女两性对抗和女性中心主义,主张用一种"共同创造"的思维来实现男女两性"普遍而健康发展",它具有多元化、和谐性、创造性的特征,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法律民族志的写作方式,展现了一个傣族村寨的民间习俗。第一则民族志是关于葬礼,第二则民族志是村民关于“鬼”的观念和禁忌。从民族志中可以看出,构成村寨秩序重要来源之一的习惯、习惯法深藏于民间生活的种种细节之中,所谓“活法”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池莉从质疑"母亲神话"、探寻女性成长历程、发掘男权中心文化对人格的异化、对两性世界关系的审视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女性主义文学创作进行了思索和表达.她的作品对女性主义内蕴的表达呈现出温和的、大众化的创作基调.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知网中,以"律师"为主题的中文检索条目众多,超过5万条,众多学者从不同立场出发研究律师群体、律师制度.但是,当搜索主题调整为"律师思维"后,数量明显减少,中文检索结果仅为87篇.在对律师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者关于"律师思维"的关注尚浅.人类学素以田野调查与民族志撰写著称,其研究秉持内部视角与外部视角并重,鉴于此,...  相似文献   

11.
生态批评和女性主义都采用了解构主义的方法,分别反对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压迫女性的男权制度,所以两者自然地结合为生态女性主义。有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与自然有某些固有的共同特质,所以女性天生就更接近自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应当认为女性与自然因为受到同一套统治逻辑的压迫而自发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这种命运共同体是后天建构的,而非先验的、本质主义的。正确认识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将生态女性主义的视野扩大到一切受压迫的"他者",包括女性、自然、有色人种、非异性恋、非西方国家、底层民众等,促进各类"他者"之间的联盟,进而解构统治逻辑本身并最终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性别本质主义在当代受到了大量女性主义者的批判,因为这一立场对于生物本体论的采纳不仅影响了女性的自由与解放,更是对性别平等目标的阻碍.但是,这一理论并非一无是处,维特就在《性别形而上学》一书中对性别本质主义作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性别联合本质主义,以实现对性别本质主义的辩护.尽管维特提出的社会个体概念以及...  相似文献   

13.
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是20世纪人类学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颇具争议之作,由此引发了人类学史上最为激烈的论战——"米德-弗里曼之争"。这场经久不衰的论战,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更加全面的萨摩亚社会,同时为后人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写作反思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长期以来一直是文化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女性主体性的议题更在后现代和后殖民的论述中相继出现.对主体性的理解,从女性主义与后殖民的角度,即要把女性及被殖民者的主观(主体)感情、反应和信仰,看成是与男性主导及殖民统治相对立的、信实可靠的和值得倡导的一种力量.女性主义正是女性追求自身主体性的运动,强调女人和男人一样是主体而非客体.因而在女性主义及后殖民话语中,对女性主体和主体性的建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思潮中的重要流派,它们在推动女性主义运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者对女性和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存在很多分歧。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妇女应该拒绝她们的身体以及她们与自然的联系,强调超越女性的他者性,梳理女性主体意识。生态女性主义则认为妇女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的,妇女解放与自然的解放是相互联系的工程,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的统治下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  相似文献   

16.
综观女性主义正义观的演变,女性主义结合立场论、经验论以及性别心理分析法对性别非正义的根源以及实现性别正义的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声音,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为正义理论提供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开拓了新的思路和反思基础,丰富了正义论的内涵,凸显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也为构建中国化的女性主义正义观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红嫂"形象是沂蒙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相交融的典型,不仅象征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也已成为人们心中经典的红色人物形象.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视角下,通过对叙事声音与权威、视角以及形象与修辞进行研究发现,相对于男作家,女作家笔下的"红嫂"叙事更加关注女性命运、贴近女性经验,构建了一个融合不同年龄、性格与更多主体的...  相似文献   

18.
追溯中国教育史,女子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提倡女子教育的呼声从未停息,推崇贤妻良母观的学者也大有人在.陈衡哲,作为五四时期最早传播与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的女性学者,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更进一步的思考,提出了新时期的"超贤妻良母"主义的女子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9.
随着女性主义的崛起,性别因素日渐鲜明地进入了文学批评领域.性别批评成为女性颠覆男性菲勒斯中心主义、发出女性声音、言说女性个性体验的中心策略.女性主义者强调女性意识和女性经验的独有性,以绝对的个人体验介入文学批评并将其贯穿于女性写作的实践中.但女性批评中性别批评理论及其影响下的女性写作(尤为身体写作)仍有其不足和局限.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往往是"女性化的",而女性又经常是"自然化的"。多丽丝.莱辛注重与女性相关的自然、社会、心理、文化等具体问题的研究,注重男女之间平等而理智的对话与交流。本文以《裂缝》为例,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着重揭示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在父权体制下,男性对女性、人类对自然的不公正的压迫,从而体会莱辛作品中所期待构建的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共生的生态理想,试图唤醒人类心中的生态意识的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