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诗·大雅·绵》石头岩如虎踞,钟山龙盘走势来。 ——李白《金陵歌别送范宣》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相似文献   

2.
《荀子·劝学》说:“干、越、夷、骆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吕氏春秋·知化》说:“夫吴之与越也,按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越绝书·纪策》云:“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又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也有类似记载,说“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系统论述,意义重大。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传统理想社会的继承和改造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 《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小康是小小安康的意思。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七一”讲话中,在讲到“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根本因素”时,引用了一段古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引用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七律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两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温总理  相似文献   

5.
“欧人”、“且瓯”、“沤深”、“越沤”等名,见于晋代汲都出士的《逸周书·卷七·王会解·第五十九》,书曰“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且瓯文蜃”。“正东…沤深…越沤…。请令以鱼皮鞞、口鲗之酱、鲛(盾支)、利剑为献”。这些记载,虽属点滴,未致详尽,但却给后人留下极为宝贵资料,给当今学者从中见其梗概,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6.
一、楚辞时期的侗族 要探讨古老侗族文化的贡献,还得从侗族的悠久历史谈起。 侗族史家们已基本认定,侗族在古代属越,是越人的一支。“越”在当时是我国长江下游以南的古老族群。《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  相似文献   

7.
夜郎竹王传说与彝族竹灵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夜郎竹王传说 ,在汉文献中首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 ,之后《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亦有记载。但二者却有不同。刘琳教授注《华阳国志》亦提出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 ,竹王传说与彝族古代社会的“竹灵”崇拜有关。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究竟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呢?如何正确把握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在《大雅·民芬》中有“民亦老止,汔可小康。”其后,小康的含义不断被扩充发展。到西汉时,《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小康”已经成为与“大同”相对应的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简言之,小康  相似文献   

9.
(二)出自百越系统的各族《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即汉、晋以前的“西南夷”地区以属于“夷”和“越”的民族最多。“夷”指的是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越”乃属于百越系统的部落。越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古老族群,其分布区域是自东南沿海往西至西南和中印半岛北部一带。公元前五世纪时在今浙江一带建立的越国是越族中的先进部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汉书·严助传》说:“越方外之地,翦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即在春秋以前,越在南方自成一个族群,较之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落后,被视为“蛮夷”,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中国”一词只是具有地域、文化的概念。据考古学家于省吾考证:“中国”这一名称最早起源于西周武王时期。古时“中国”二字有狭义和广义之别。就狭义而言,“中国”有京师、都城的意思,因为“国”字的古训从“邑”,即“城邑”。如《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就广义而言,“中国”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如《诗·小雅·六月序》曰“《小雅 》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因华夏族、汉族多居于黄河两岸,因此,“中国”有与“中土”、“中州”、“中原”、“中华”相同的含义。清代…  相似文献   

11.
猴年话吉兆     
2004年春节,甲子岁次甲申,生肖属“猴”。猴子有何吉祥征兆吗?有。 首先,猕猴是长寿之征。《抱朴子·玉策论》说:“猴寿八百岁”。苏轼诗:“楚山固多猿,青者黠而寿。”又据动物学分类,猕猴属灵长类。而“灵长”一词,又恰是绵延久长之意。《晋书·王敦沈充传论》有“晋祚灵长”之语,可谓一词双涵。  相似文献   

12.
《风俗通》:“楚俗常以十二月祭饮食,又日赏新,始杀也,食新日(?)膢”。《续汉书》:“武帝令天下腰五日。蔡邕曰:(?)兽常以立秋日还食其母,猛蟲搏挚。王者亦以此日出猎,还以祭宗庙”。《周礼》:“以白琥礼西方”;注曰“立秋为白帝之精,散白琥以象秋气之严肃”。从以上三资料可知古人于秋天五谷熟时祭宗庙,出猎。这是农业与狩猎生活一致的祭礼。因为“(?)兽”(白虎)以立秋还食其母,名叫“(?)膢”。这里的“(?)”和“膢”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有人以为孔孟倡导“民为邦本”之说,孔孟爱护百姓,功德无量。①实则不然,“民为邦本”之说,由来久矣,并非发端于孔孟;孔孟虽赞同此说,却有着明显政治目的,有较大的阶级局限、时代局限。民本说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权术。宋至明清,“民本”发展为“民主”。“民主”的战斗性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一“民为邦本”的由来“民为邦本”的思想由来已久。《诗·大雅·板》:“介人维藩,大师维垣”,介人,指士;大师,指民。《释名·释宫室》:“垣,援也,人所依阻以为援卫也”。政权的建立和存在,得不到“大师”(即民)的援卫是不行的。禹有“训戒”,指…  相似文献   

14.
《涉江》是屈原晚年在南楚的作品,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屈原何时涉江?走哪条路线?其目的是什么?《涉江》作于何时何地?学者们的意见不一。本文想探讨上述问题。 一《涉江》篇名义 “涉”:《说文》:“徒行渡水也。徒行属水也。从水,从步。”《诗·邶风·匏有苦叶》:“济有深涉”。《传》:“由膝以上为涉”。“涉”:即步行渡水。  相似文献   

15.
苗族巫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它以信鬼尚巫、多神崇拜为内容。许多史书都有记载:《国语·楚语下》说:“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揉,不可方物,家为巫史……”《汉书·地理志》云:楚人“信巫鬼,重淫祠”,元人《赠医氏汤伯高序》亦云:“楚俗信巫不信医……凡疾,不计久近深浅,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复十数不效,不悔。” “苗人崇信神巫,尤其于古”“婚丧建造,悉以巫言决之,甚至  相似文献   

16.
鱼在苗族社会生活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在苗族社会生活中使用相当普遍,具有许多社会功能。主要有: 1.宗教功能。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在这些崇拜祭祀活动中,鱼是主要的祭品。《国语·楚语》就有记载:“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士食鱼炙,祀以特性;庶人食菜,祀以鱼”。可见,楚国在祭典中,庶民是用鱼来祭祀祖先的。苗族先民绝大部分居住于楚国境内,历史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都与楚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用鱼祭祀祖先,用鱼作祭品,不仅在古代,而且至今苗族地区还保持这种习俗。笔者的家乡凯里市舟溪一带的吴氏苗族,每年“吃新节”(七月半),他们祭祀祖宗的祭品是12碗饭,12双筷子,12杯酒和12尾鱼等;傩祭是  相似文献   

17.
骆越之“骆”义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族是我国先秦和秦汉时期活动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一个古老族群,因其部落众多,故史有“百越”之谓。 骆越是越族一支,分布在“今广西西部和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和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其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和桓宽《盐铁论·地广篇》,但都只称“骆”而不及“越”。到班固《汉书·贾捐之传》始称“骆越”。这说明“骆”是骆越的前称之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就有“惠此中国”的记载。但是,《诗经》中的“中国”只含有“国中”之意,不是真正指称  相似文献   

19.
屈原《九歌·少司命》的祀主原型,或以为玄冥,或以为颛顼。笔者通过对其本辞形象特征和功能特征的分析,认为《少司命》的祀主原型应是螽斯,少司命是生殖之神。 南楚对少司命的祭祀应源于原始人类的昆虫崇拜。原始的昆虫崇拜和祭祀,可以从甲骨卜辞中得到印证;“壬辰卜,翌甲午,来于(虫虫)羊豕。”(前四,五二,四)意谓用羊和豕向(虫虫)进行燎祭。另一则卜辞与此相似:“壬辰卜,翌甲午,来于(虫虫)羊有。”(后上,九,一一)  相似文献   

20.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别解——兼论《伐檀》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魏风·伐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但诗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句,诸家解说各异。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流行:一是认为“不素餐兮”是反问句或反语。二是认为“素餐”为“素食”,“不素餐”即“不吃素食”。这两种说法不甚妥贴。现略述管见如下。 《诗经》中类似“不素餐兮”的句子凡十二例,均为否定性的陈述句,而非反言句式。如“不我活兮”,“不我信兮”(《邶风·击鼓》)《毛传》“不与我生活也”,《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