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要尽人皆知     
安徽襟江带淮,地处中原,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从古到今出了不少世界级的名人:老子、庄子、管子、三曹、华陀、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等等,还有一个不大为人知道的大商家周学熙。但有两个现象引起人们的思索,一是这些大名人很少在安徽发展,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二是这些人物中很有几个是盖棺尚不能定论的有争议的人物,远的如曹操,近的如李鸿章、陈独秀、胡适。曹操,罗贯中把他写成一个充满权谋和奸诈的政治家,戏剧舞台也一色是反面的人物,戏台上他一出场的定场诗就是这么四句:“别人笑我是奸臣,我做奸臣笑别人,别人比我身先死,我…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们面对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重建的问题。规范点说,就是社会建设在新形势下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我认为,社会建设除了一些项目和硬件设施,从功能条件来讲,有三个主要话题:一是如何重塑社会的认同或者说社会的信任;二是如何构建新型的社会关系;三是如何构建新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我在民政战线上工作了近6年,我们县的民政工作在地区、省上都有点名气,个人也受到省地的表彰一人们都议论说我‘能干”。其实我本来就是个不能干的人,为什么人们说我“能干”呢?究其原因,我认为议论的人们有三点主要误会:一是忽略了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二是把同志们花费心血换来的成绩归到广我头上;三是把部门的配合也说成是我的功劳_为此,我常们心自问:“我这个人怎么也能干起来了?”通过反省我悟出了一条理由—不能干的人也“能干”,但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虚心学习.不盛气凌人。学习内容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4.
傅健青 《台声》2013,(6):98-98
多年以前,我知道,台湾是个小岛,很远很远;从这次回乡以后,我明白,我的家在台湾,很近很近  相似文献   

5.
钟巧灵 《求索》2007,(12):183-185
山水画和题山水画诗,是画家和诗人表达和寄托其情致思理的载体。综观宋人在题山水画诗中所表达的情致内涵,林泉之思最为突出。林泉之思在宋代题山水画诗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遥羡”,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表现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喜好与倾羡;二是“惧隔”,意识到画景与“我”之间的隔膜及欲归隐而不得的处境;三是“望引”,这是诗人对置身于山水林泉的遐思,希望有“仙老”来引接自己进入仙境般的画境。这既是一个情感问题的三个方面,也可视作一次情感过程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张祥 《时事报告》2010,(10):25-27
我先讲一个生日蛋糕的故事。妈妈给孩子过生日要做一块蛋糕,第一个妈妈到自家农场取些小麦磨成面粉,再取些鸡蛋等,一样一样亲手来做,这是农业经济时代;第二个妈妈去超市买混合好的盒装粉和鸡蛋,回家用烤箱一烤,很简单就出来了,这是工业经济时代;第三个妈妈更简单,直接向蛋糕店订购做好的蛋糕,或是打个电话,筹办一个生日晚会,公司全给你安排好了,这是服务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7.
去年9月中旬,应美国前总统布什先生的邀请,中国青年企业家李晓华前往华盛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在1996年度总统杯世界名人高尔夫球赛上,他受到了美国现任总统克林顿的接见。克林顿总统说,所说你过去很贫穷,通过自己努力变得很富裕了,你是中国很成功的商人。李晓华回答,谢谢,其实我不能算很成功;我的成绩不全是自己的努力,更受惠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中国不仅是我,许许多多的人都从贫穷走向了富裕。克林顿总统接着说,你的奋斗精神是美国青年学习的榜样……“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对于李晓华的发迹史,几位曾到北京慕…  相似文献   

8.
杜少典  皮导 《台声》2023,(3):80-83
<正>我叫杜少典,1994年出生的河南人,如今带着台湾女友环游大陆。24岁,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我来到台湾做交换生。那时候我有三个目标:一是在台湾跑一场马拉松;二是骑自行车环游台湾岛;三是找个女朋友。谁能想到,短短4个月的留学时间,我真的完成了这3件事,不仅找到了一个台湾女友,后来还把她带回大陆,开启了环游大陆之旅。  相似文献   

9.
时常有人问我:“什么样的企业在中国可以成功?是外资企业吗?是国营企业吗?是乡镇企业吗?是私营企业吗?”我说:“这跟哪一种股权的形式——不管是哪里来的企业,事实上是没有关系的。”有很成功的乡镇企业,如小天鹅;也有成功的外资企业,如宝洁。但这咀面不管何种形态的企业,在中国乃至世界上要能够真正成功,我相信离不开三个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去年我由乡党委书记调到县民政局任局肝岗位变了,任务变了,怎样适应形势要求,打什_厂作局面?我失定先搞调查研究。我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的:向基层调查,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平,我跑遍广全县22个乡镇,进行了专题N和重点的调查,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门口分类分析研究,形成了工作依据;向老领导调查,请他门传授工作经验,老同志们对我这个新手很关心纷纷匕点于,提建议,使我很受启发:回文献调查,注意看民政报刊和民政书籍,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结合红安为实际;探讨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我就这样,从调查中熟悉了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两个人的世界很小,只要一张小床;两个人的世界很大。似乎找不到边际; 两个人的距离很近,有人同床异梦;两个人的距离很远,有人天涯咫尺。 然而,都不能改变一个永远的事实,你们是两个人,两个独立的人。 这些书,让男人知道你身边的女人在想什么,让女人知道你身边的男人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12.
陈陶然 《文明大观》2003,(10):35-36
信、达、雅,本来是中国翻译理论上用的,讲对一篇好的译文的要求,要忠实,准确,然后是雅驯。我这里要讲的事,和翻译文章不相干,但是信、达、雅这三字,却很适于借用来归纳我的中心意思。我要说的是新西兰商家企业的经营之道:信,便是诚信;诚信而能直抵顾客之心,是为“达”;因信而达而造就温文和融的双  相似文献   

13.
同志们: 全国妇联召开八届三次执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妇联一年来的工作,研究部署明年的工作,很及时,也很必要。 前不久,中央书记处听取了全国妇联党组的工作汇报,总的认为,一年来,妇联各方面工作做得是好的,在过去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成绩。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泛动员和组织妇女投身经济建设,重点实施的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和巾帼社区服务工程成效明显;二是大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家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是维权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为解决侵害妇女儿童合法…  相似文献   

14.
由于工作原因,我与《中国民政》结下了很深的缘,杂志社的许多编辑、记者都是我的老朋友。《中国民政》改版改期后,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一是信息很丰富,也很全面;二是文章质量不断提升,越来越有思想,越来越有深度。每期的卷首语,凝聚了编辑部领导的智慧,指导性、思想性特别强,许多专家的文章也很有思想深度;三是改版后指导性、可读性增加许多,整体水平有很大提升。杂志的读者群遍布全国,众口难调,怎么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受众?作为一个老读者,谈一些想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峰岗 《春秋》2010,(4):27-29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很遗憾,我当时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没能直接投身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但是,也十分有幸.1981~1982年两年内.我以北京大学在校学生的身份.接受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委托.单独或集体参加过三次农业责任制情况调查。起因很简单.过程也不复杂。但这个经历对我教益很大;影响不浅。  相似文献   

16.
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越来越大,带来的城市病也越来越严重。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要重点发展县域经济,我很赞成“把县城建成中小型城市,成为吸纳农村人口的重要载体”这一建议。原因有三:第一是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人们对自己所在县城有认同感,农业人口如果就近进县城更易融入;第二是县级城市房价较低,准入门槛较低;第三是发展县域经济与当地农民的状况相适应。建议每个县明确自己的产业结构,把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培育出主导产业,才能吸纳农村人口;  相似文献   

17.
我省明年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发展,主要通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来实规。所谓新型工业化,我理解有这几层含义:一是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里面包括用信息技术造传统产业、传统产品,改造市场监管方式和政府的运作方式;二是不能走西方国家工业化的道路,不能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三是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不能以大景的失业为代价.要资全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说陈毅天才的统一战线的执行者□李学明这个题目,是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说是毛泽东对陈毅有这个评价。“陈毅是个好同志。”毛泽东对陈毅的这个评价,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作为元帅,陈毅是个伟大的军事家;作为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作为外交部...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合着民族振兴的脉动成长起来的科技工作者。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我从一个无知少年成长为一名大学生;第二个10年,又从一名技术员历练成一名工程师;第三个10年,再从一名工程师晋升为一名高级工程师。童年、少年、青年的亲身经历,让我切实感受到伟大祖国大步前行的铿然脚步!  相似文献   

20.
喜欢听雨     
喜欢听雨,因为雨声是温馨的,也是有韵致的;期盼下雨,因为“雨露滋润禾苗壮”,能荡涤尘埃污秽,淹没功名利禄和灯红酒绿的喧嚣。我之所以对雨水情有独钟,更因为从小内心就编织了雨水情结。 三年困难时期,我出生在十年九旱的川北山区,从小听得最多的词汇就是“抗旱”,见得最多的场景当属全村人昼夜在老井前排队等水。因为少雨缺水,山里人活得很苦、很累、也很小心,大人们几乎每年都要背着积存的麦秆、柴草,到山顶上去“烧山头”,说这样能下雨,哪怕老天变个脸也是一种安慰。可老天爷就是不买帐,人们的企盼大多成了无奈的单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