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我从心底里要赞美——天山深处武警新疆总队某部的官兵。他们最平常、最普通不过了,但在他们的骨子里却蕴含着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坚韧不拔,甘于寂寞,特别能忍耐的顽强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擎着他们常年驻守在见不到人的大山深处里。  相似文献   

2.
孔见 《新东方》2002,(1):75-78
当事实与接受联系在一起并且无法分离时,接受就成了事实不可切割的一部分。当一个人看到一个女人在受苦时,他一定是体验到这种痛苦了。这种痛苦一定是渗透到他的心里,他的神经细胞里。她的泪水不仅淋湿了她的衣裳,也打湿了看着她受苦的人。不然,这个人怎么知道她在受苦!  相似文献   

3.
文化,往往是一种寂寞的事业。寂寞是一个陷阱,也是一个熔炉,有人在寂寞中离去,有人在寂寞中升华。在连续两次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后,很多人认为他扛不住了。但是直到今天,又快5年了,他仍在寂寞坚守,且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4.
感受孤独     
孤独是一种感受,也是一种状态。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孤独是一种等同于寂寞的感受。而从自然意义上来说,孤独只是独自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很多人也曾经这么生活过。在这种状态里,或许你会生出孤独的感觉,或许你会利用这种状态成就你的事业。我曾经独自一人在南方生活了四年。四年里,我在远离故土乡音的环境中习惯了孤独,孤独对我来说已是一种十分熟悉的生活状态。坦白地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也曾困扰着我。乡思的滋味真的很苦,尤其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和漫长无尽的夜晚,独自一人守一盏孤灯,在书房那扇朝北的窗…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上班体验:在办公室里,往往一个人咳嗽,全体同事都跟着咳嗽;一个人感冒,全体同事会陆续跟着感冒。  相似文献   

6.
没有明天的故事--论白先勇小说的"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东 《台湾研究集刊》2002,(1):82-86,112
白先勇是一个时间感非常强的作家。对时间的深切感受缘于少年时代孤独、寂寞的心理体验。白先勇以充满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最普通、最痛苦的人群 ,真诚地表现他们在时间里的挣扎。无疑 ,在他看来 ,这些人都是没有明天的。白先勇小说里的时间是不统一的 ,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类 :流动的时间、凝滞的时间和超越时间。在此基础上 ,本文继而探讨了造成白先勇时间观分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当事实与接受联系在一起并且无法分离时,接受就成了事实不可切割的一部分。当一个人看到一个女人在受苦时,他一定是体验到这种痛苦了。这种痛苦一定是渗透到他的心里,他的神经细胞里。她的泪水不仅淋湿了她的衣裳,也打湿了看着她受苦的人。不然,这个人怎么知道她在受苦!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科技队伍规模堪称全球第一,但尖端创新人才却相对稀少。我们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寻找,可能有一个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对于人才的自我实现是必不可少的。尖端科技人才在创造性过程中产生的“高峰体验”情感,是他们持续创新和走向成功的原动力。笔者认为,这种审美需求包括环境美、境界美和对象美三个层次。环境美是指在科学知识的创新中具备优美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9.
电视观众的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观赏电视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它是审美主体的内在心理与审美对象之间进行交流或相互作用之后所产生的结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在《伦理学》一书中对审美经验进行了详细描述,归结出审美经验的六个主要特征:a、审美经验是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这种愉快是如此强烈,以致于可以使人忘却一切忧虑,专注于眼前对象;b、审美经验可以使意  相似文献   

10.
寂寞是人的影子,人无时无刻不被寂寞牵扯着。伟人有伟人的寂寞.即高处不胜寒;凡人有凡人的寂寞.即独处深闺无人识。所不同的是排遣寂寞的方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自从发明了网络这个东西人们的 想像使开始在一种全新的空间中驰骋,网上的生活是全新的,然而初创时期的新奇很快便退却。自由、平等、共享这些网络的特征在悠闲自在的平台间仍然寂寞。是的寂寞自由得寂寞。网络开辟的空间在没有给人以归属感之前它的确魅力是如此的短暂网络要发展必然还要贴近人心和人性。难以排遣的寂寞情怀促成了社区理念的形成。虚拟社区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 很难说清第一个虚拟社区的出台是在什么时候也许是在网易推出了“虚拟社区”之后这个名词才在国内流行起来了。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虚拟社区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好的网…  相似文献   

12.
渠边村日出     
东边沙渠后的天空泛白时,村子里有了些声音:开门声、说话声、铁器的碰磕声,一家一家的窗户开始亮了。   渠边村的黎明灰暗而寂寞。没一句牲畜的叫声。偶尔谁家发动拖拉机,突突的声音把空气震荡坏了,吸到肺里都能觉出不舒服。村里早就没有了驴。牛也剩下不多。羊还有一些。牲畜一少,就不敢大声鸣叫,生怕被发现,整天装哑巴,低着头,在人群里混日子。   这个村里的人或许不知道有一个人一直坐在村头等他们醒来。   等他们村里的太阳出来。   我很久没守望过一个地方的日出了。我知道每个地方、每个村庄的日出都不一样。尽管是…  相似文献   

13.
生命之思──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之精神蒋永文研究一个民族的审美理论,必须解读其中所独有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因为,任何一个民族思想理论体系的独特性都是来源并体现于其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独特性之上的。本文试图依据审美人类学的观点,通过对中国古代审美理论中的某...  相似文献   

14.
傣族祭寨神仪式期间,傣族人物理的现实时空进入宗教的神圣时空,使村寨形成一个封闭的神圣空间。相对于村寨空间,寨神居住的寨神林空间在宗教体验上则更具神圣性。祭寨神仪式空间把佛和寨外排除在外,寨神林把寨内的女性排除在外。村寨内外、寨神林内外的空间安排,反映了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充分体现了集体表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故土     
梦中每走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对故乡的思念是一个身处异地的老者。晚年最为重要的事,也是最美好的情感。不能实现的事,说一说,想一想,总也能慰藉那颗寂寞的心。在他的概念里,老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一个埋葬亲人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你的故土。于是,我理解了为何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守着一片贫瘠的土地不肯离开的原因了。这是他的家,他的根。这里埋葬着他的亲人,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这块土地的土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诗人崔灏一千年前发出的那一声感叹。被远走的人们反复咀嚼着,越咂越有味。这是一个离开故土的人。一生都解不开的情结。  相似文献   

16.
征中国传统观念里,和谐不仅是外部形式的审美追求,同时,更把和谐的理念提升到政治理想、伦理道德、个人的生理、心理乃至宇宙观的层面。汤一介先生把这种和谐概括为“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这是一种“普遍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我常常想起玲子的故事。 念初一那年,班里有个女孩叫玲子。她总蜷缩在屋角,每天不说一句话。我发现原来她有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那是她幼儿时病魔带给她的恶果——小儿麻痹症。她所以忧郁地把自己封闭在寂寞的阴影里,是因为她不愿让同学们看见她那残疾的躯体。  相似文献   

18.
寂寞的芬芳     
有一种芬芳只和寂寞有关。脉脉的,涓涓的,在我们的怀念里萦绕着黑夜的无眠。一个人远去了,他的灵魂在水上漂泊,他的传说年年让我们在一个叫“端午”的特殊日子里沿河而下,举着烛光,把饕餮的鱼儿呼唤。我们说:让他的生命安息,别惊扰他的梦,让他在我们的祈祷里漂得远一些,再远一些……我在一首诗里写下:没有人能认出我,因为我蓬头垢面。我走过一座座城市和村庄,和每一双被艾草熏染得星星般清纯的眼睛交谈,你一下子就认出了我,你凄楚的呼唤让我热泪潸然。故国何在?道路何其修远!人们啊,我爱你们。我的热爱更多源于帝王对我的伤…  相似文献   

19.
《新东方》2016,(3)
信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也是引领人生的终极关怀。信仰所获得的精神体验,其实就是一种可以穿越时空的精神体验,信仰还是价值理性的最佳载体,是在人类的精神家园里永远飞翔着的美丽小鸟。  相似文献   

20.
寂寞的感悟     
当保安员当久了的,常和我谈起当保安的寂寞和种种不快。这不禁使我又回想起在部队的那段住事。那年,我和一位干事接到通知,到深山的哨所采访一位老兵。那位老兵一人独守哨所,维护数十里的线路和地下电缆。这个哨所在伏牛山脉的深山里,离最近的县城也有90公里。临行前,政治部主任交代我俩一定要带上日常用品和首长的亲切问候,争取把这个同志对工作的热爱和奉献展现给读者。带着领导的嘱托我们出发了。路上我还想,当了七、八年兵,一个人独守群山,不知该是一种怎样的寂寞与乏味。我暗暗做好了他对我们这些机关兵发发牢骚的准备。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