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构成了当代中国发展与国家治理的大历史和大逻辑,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而伟大发展的基本特征。70年中国文化政策发展是她的历史反映和记录。与之相对应,作为她的精神反映和记录,构成了当代中国国家文化治理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培育当代中国文化治理的能力基础、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提高当代中国文化治理的能力结构和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实现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大陆和台湾本属同根同源,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如今二者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两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模式的简要比较,发现两岸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差异与其历史文化传统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基层社会治理需要通过对社区历史文化的延续、积累、挖掘,培育出一种符合社区内在要求的共同体精神,如此基层社会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具有高度自治能力的自治系统,这才有利于社会健康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社会治理腐败是治理权力腐败的重要模式,在制约监督权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治理腐败方面,当前我国还存在现代社会组织监督作用受到制约、自身运行不规范、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舆论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等现实障碍,而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民主政治不健全、公民意识不强、现代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和社会非廉文化的影响是造成这些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产生出不同的国家管理制度以及具体的政府治理模式,政府治理模式就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形成的范式。在我国现阶段,可以概括出五种政府治理模式:市场型政府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参与型政府治理模式、阳光型政府治理模式和亲民型政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文化实践形式在乡村的积累,文化治理逐渐以“体系”的形态内嵌于乡村社会生态环境中,对乡村治理起到整体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包括了文化子系统、领域间系统、环境总系统三层结构,各个结构分别联系着传统与现代、治理领域与国家治理体系、政府与社会,由此衍生出六种乡村文化治理模式:三径赋权模式、内部优化模式、文化推力模式、文化拉力模式、内生环境营造模式以及外生环境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没有好的制度,国家难以实现善治;没有卓越的制度执行力,再好的制度也会落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决定了今天中国的制度模式。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选择是由人民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建立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规范各机构之间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是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涉及股东与董事、监事、经理之间的权、责、利的企业模式。一个国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不仅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商业银行发展规模、市场发育程度等经济因素,还与历史、文化、惯例等非经济因素密切关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对各国普遍适用的模式。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必须将国外的成功经验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特别是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在健全治理机制上下功夫。当前应重点研究解决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要有世界眼光,更要从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盛世之一,汉文帝、汉景帝在不到40年时间里将一个战乱后民生凋敝的社会治理得井井有条。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文景之治"留给后世诸多治国理政的深刻启示,对于当前调控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诸多裨益。  相似文献   

9.
论人类治理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政治学以国家政治为本位 ,未能站在人类的高度去审视政治生活。从“类”的视角出发 ,考察人类公共治理的历史演变 ,可以发现人类历史依次经历了部落治理模式、自然国家治理模式、主权国家治理模式和多元治理模式四个阶段。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 ,人类治理模式正面临一场深刻的革命 ,即由基于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变为全球政治一体化的全球治理时代。全球治理是人类战胜来自社会内部和自然界的双重致命威胁的唯一途径 ,也是人类终结其原始敌对情结和集体恶性竞争的唯一道路。为此 ,人类需要一场更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政治学应为全球治理的新时代提供革命性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间社会治理模式几经变迁;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动力是社会结构转型;目前,我国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已具雏型,它是包括社会治理目的与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方式、治理过程、治理绩效六个子系统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11.
蒋好华 《唯实》2004,(9):78-82
传统政治学以国家政治为本位,未能站在人类的高度去审视政治生活.从“类“的视角出发,考察人类公共治理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人类历史依次经历了部落治理模式、自然国家治理模式、主权国家治理模式和多元治理模式四个阶段.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人类治理模式正面临一场深刻的革命,即由基于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变为全球政治一体化的全球治理时代.全球治理是人类战胜来自社会内部和自然界的双重致命威胁的唯一途径,也是人类终结其原始敌对情结和集体恶性竞争的唯一道路.为此,人类需要一场更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政治学应为全球治理的新时代提供革命性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2.
熊晖 《新视野》2004,(6):20-22
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与市场经济结构不匹配,公司治理与所有权成本最小化背离严重,公司治理失效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公司立法对于公司内部关系的规定应当审慎和灵活,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可塑性。一方面,立法在选择和构建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时,既要适度超前,以起到引导规范作用,又必须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不完善和立法体系混乱的情况,不能脱离实际。由于我国企业所有权的实际状况,所有权成本居高不下,就使得对公司治理的设计有更大的自由度,立法的弹性将不可避免,立法所提供的选择模式应当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论人类治理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好华 《唯实》2004,(8):78-82
传统政治学以国家政治为本位,未能站在人类的高度去审视政治生活.从"类"的视角出发,考察人类公共治理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人类历史依次经历了部落治理模式、自然国家治理模式、主权国家治理模式和多元治理模式四个阶段.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人类治理模式正面临一场深刻的革命,即由基于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变为全球政治一体化的全球治理时代.全球治理是人类战胜来自社会内部和自然界的双重致命威胁的唯一途径,也是人类终结其原始敌对情结和集体恶性竞争的唯一道路.为此,人类需要一场更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政治学应为全球治理的新时代提供革命性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以人民公社体制为载体的控制型治理模式与八十年代开始确立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在这两个阶段,农村社会呈迥然相异的发展状态。反思乡村治理模式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可得到如下启示:乡村治理须以经济社会的现实发展为基础;乡村治理须尊重农民的意愿与创造性;乡村治理不应割裂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奋斗》2019,(19)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世界公认,创造了"中国奇迹",产生了"中国震撼","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引起国内外广泛讨论。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绝非偶然,而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既是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特性使然,也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然。也就是说,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经验和智慧,既有中国特色的一面,也有共同性、  相似文献   

16.
协同治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治理范式的有效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协同治理成为一种新的治理范式。作为全球语境下的一种治理新理念,它的理论基础是复杂性管理范式,前提假设是"多中心"理论,以信任为基础,坚持上下互动的权力向度与资源整合的权威来源,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福利的改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以前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传统关系格局,由于传统政府治理范式的时代不适应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治理主体的"失灵"困境和多元治理主体的产生等原因,中国政府向协同治理范式转变具有了现实必然性。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下,实现政府传统治理范式向协同治理范式的转变,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前提之下,加强协同治理的行政生态文化重塑,推行公共服务取向的政府再造,积极培育"第三部门",壮大公民社会力量,构建一整套协同治理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民生问题突出,社会矛盾频发,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在此背景下逐渐失灵。故在总结反思我国社会各历史阶段治理模式的基础上,社会治理法治化模式的重构应当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在现代法治理念的指引下,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的良法之治、民主之治、正义之治和服务之治。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传统治理文化与古代制度设计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它经历了成立初期、政社合一时期、乡政村治时期与新时代"三治融合"时期四个阶段。本文以为其未来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三种主要趋势:非正式治理主体作用日益凸显、双向度的传播方式不断强化以及"线上—线下"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构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乡村治理模式,这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对乡村治理模式进行重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提出了五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乡村治理模式,期望乡村社会治理实现"理想"的飞跃.将文本与中国国情相对照,这些模式尚存在较大缺陷.因此,关于乡村治理模式问题,我们应该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整体论的观点,结合国家政治体制、政权体制的总体改革考虑乡村社会管理体制,结合国家法制化前进方向考虑乡村管理体制,结合城市化、市场经济化方向考虑乡村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空心化"是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深刻转型,在城乡二元分立基础之上形成的,由于主体缺失而产生的一种乡村的萎缩甚至消亡现象。"空心化"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形成到愈演愈烈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乡村主体的缺失,具体划分为村落的"空心化"、产业的"空心化"、边缘群体的"空心化"以及乡村文化的"空心化"。"空心化"问题导致了一系列基层治理难题,对于这些难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空心化"问题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而言到底是挑战还是机遇。将"空心化"放到城乡一体化视角下进行探讨,努力探索一种综合多层级、多主体联动的交互式共赢制度模式,才能在有效解决"空心化"问题的同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模式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