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持续内卷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氛围暴露出的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选择各种“去内卷化”的“反向生活”方式,如反向考研、反向考公、反向就业、反向旅游、反向过年等。本研究通过对青年群体的反向生活行为考察分析,发现在当下中国大城市日益挤压和内卷的情形下,反向生活体现出部分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改变,引发出一些青年生活新共识。笔者认为,应该鼓励和支持青年人合理地选择反向生活,这既能够帮助更多青年顺利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有助于推动国家在区域协调发展上的人才分流战略。  相似文献   

2.
所谓“全职儿女”,是指与父母同住,通过承担家务劳动和提供精神慰藉换取父母经济支持的青年,形成“父母发薪、工作在家”的特殊代际实践。“全职儿女”现象与老龄化加剧、经济预期放缓、内卷泛化等现实问题相连,是部分青年面对升学就业压力策略性选择的社会避险机制。从个体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和社会风险三个视角逐层分析发现,该现象是青年更为复杂深刻的反向逆行选择,体现自我探索成本加剧与回应社会时间焦虑;是青年与所在家庭的现代性碰撞,丰富了代际实践的内容;是风险社会中青年发展困境、家庭韧性及后疫情时代“疤痕效应”的综合展现。为避免该现象持续发酵,需切实改善青年就业现状,并重视青年问题中家庭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沈毅 《人民论坛》2023,(1):70-73
“选择恐惧症”日益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面临的突出问题。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的“选择”,当代青年群体拥有相比于过去青年更多样的就业道路,却也更加不知、不敢做出人生中适合自身的各种选择,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的青年甚至出现了“逃避就业式考研”以至“逃避就业式读博”等新现象。部分青年在职业或学业方面的“选择恐惧症”,常常是各个行业过度“内卷”的后果,而客观层面较低的退出可能性与主观层面家庭主义导向的过度成就动机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度“内卷”的再生产。“选择恐惧症”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有现象,东亚地区日韩等国早已显现了“内卷”现象与青年“选择恐惧症”问题。某种程度上,缓解青年对于未来焦虑而难以决断的“选择恐惧症”,需要更为完善的分配制度与更为宽容的多元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孙瑾 《人民论坛》2023,(23):130-134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反向消费”的热潮下,当代青年的消费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反向消费”的青年群体更享受“循环”带来的乐趣,更乐于以租代买、共享和交换;在意品质生活和性价比,寻找大牌平替与“货比三家”;目的明确,不再囤货,更注重商品的功能价值;对国货的兴趣日益浓厚。“反向消费”现象是由多因素驱动的,包括经济发展阶段转变、消费态度的变化、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个体消费动机的转变。“反向消费”不仅对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还对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变革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日益“内卷化”的就业市场中,部分青年的择业行为表现出“向下兼容”的特点。通过对15名活跃于就业市场的不同类型青年进行深度访谈,按照就业目的和就业能力将青年群体的“向下兼容”择业行为划分为四大类型,即迂回求进型、价值追求型、精准匹配型、乐天知命型。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不同类型的“向下兼容”择业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剖析。“向下兼容”是青年面对“内卷化”就业市场的变通,政府、学校与社会要在拓展青年职业发展空间、培育积极向上择业观、推进就业信息精准供给、强化就业帮扶四个方面着力,以回应青年群体择业行为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高科技人才在社会上的地位日趋上升,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强烈地呼唤着有识之士在社会舞台上大显身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口号的提出使人们正确认识了知识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前几年一度冷下去的“考研风”如今又开始热乎起来了,在大学生、社会青年中又刮起了强劲的“考研风”。在“十亿人民八亿经商”的经济社会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血气方刚的青年不去经商赚钱而偏要争先恐后地要挤入这读研的“苦行僧”队伍呢?据笔者观察,当前青年考研读研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剩男剩女”现象形成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磊 《青年探索》2014,(4):74-78
“剩男剩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形成既有制度因素的影响,又有社会因素的影响,还有自身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市场经济体制、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门当户对”的社会择偶标准和社会结构压力在青年身上的内化,以及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延迟和对婚姻家庭的“心理恐慌”,分别从制度、社会和青年本身等方面,催生出了当代社会的“剩男剩女”现象。  相似文献   

8.
吴宗友  丁京 《中国青年研究》2024,(3):95-103+111
当前全国多地正在兴起“引才大战”,相较于大城市人才集聚带来的内卷化,许多青年博士开始选择下沉中小城市“反向择业”。通过对W市“紫云英”引才活动的深入考察,基于“空间图景-空间行动-生活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发现,由于中小城市区位条件改善与就业环境的营造、青年博士对职业发展与自身能力的权衡、将社会不确定性风险转化为对未来的确定性预期等因素,共同构成其反向择业的空间动力机制。综合来看,青年博士反向择业并非受“躺平”心态的消极影响,而是一种“在下沉中突围”的理性选择,能够促进区域间高学历人才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优化博士生培养与教育路径的空间分流、凸显青年博士探寻自主成长空间的先锋姿态。  相似文献   

9.
“间隔年”现象是自我救赎还是躺平摆烂,再度掀起争议性的社会关注。依据迥异的支配逻辑,中国式“间隔年”实践类型可划分为自主探索型、主动缓冲型、被动逃避型与被迫暂停型。深嵌于社会结构性的就业困境,又脱嵌于对抗社会时钟的“为自己而活”,并借由媒介对诗意生活的浪漫滤镜与个体希冀的自由想象的渲染刻画,促成了中国式“间隔年”现象的生成逻辑。但在中国的社会情境下,“间隔年”却被异化为“备考年”,在看似“暂停下来”的时间里以“不敢停下来”的竞速心态呈现为另类内卷实践。社会层面应当给予“间隔年”群体理解与配套支持,摆脱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重新审视并助力于消解青年群体的迷惘、焦虑与内耗。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社会的急剧变迁,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青少年获得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改变,在文化传承上出现了传统的受教育者反过来对施教者施加影响的现象,即“反向社会化”。青少年反向社会化现象的出现,是由多种社会因素促成的,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全球化、互联网与大众媒体、青少年参与及同辈群体等,由此构成了青少年反向社会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双月特别关注“韩寒现象”与成人社会的尴尬/本刊编辑部/1-1《死亡日记》与青少年“死亡教育”/本刊编辑部/ 1-1畸形考研/本刊编辑部/2-1故意犯规/本刊编辑部/2-1“十五计划”与青年发展/本刊编辑部3-1“以德治国”与青年/本刊编辑部/4-1主旋律作品:市场的主力/本刊编辑部/5-1世界杯的馈赠/本刊编辑部/6-1专题特稿版 特别企划现状与评价: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年 政治学院课题组/1-4现状与评价: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报告(续)/中 国青年政治学院课题组2-30聚焦“海归派”…  相似文献   

12.
吴端 《青年探索》2013,(2):79-86
中国的制度社会与民间社会的两重世界提供了培育公共幸福这一社会正义思想的土壤。儒学的民众化加速了作为古代知识分子“士”、近代的知识分子、近现代的“青年”的形成,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人的发展中的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的进程,以及人对社会正义和公共幸福的自觉地提高与飞跃。从古代和中世的“士”到近代青年现象的出现,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延续和传承,是社会公共性在多元时间中的扩展和推进。因此,理解儒学民众化的发展,是认识青年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需要批判和解构,更需要一种诠释与重建,需要超越时代与传统进行对话和创新,从历史意义中发现我们今天存在的意义,只有全面深入地探讨,才能把传统的资源充分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马峰 《中国青年研究》2023,(11):109-118+89
从“青年震荡”到“哥布林模式”,欧洲青年的社会参与与欧洲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一起发生了共振,其背后是欧洲社会发展危机的长期化、持续化。一方面,更多的欧洲青年从价值观到行为模式,倾向于极右翼等激进政治思想,渴求以“青年震荡”带来“改变”;另一方面,“哥布林模式”下的“躺平”成为欧洲青年新的行为选择。这些所折射的是欧洲社会日益固化的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所反映的是欧洲日益陷入的复合危机。欧洲青年正常的社会参与渠道受阻,社会排斥和各种“隐性”的社会屏蔽无处不在,加重了欧洲青年可能的未来选择和人生发展规划。这也让曾经被欧洲人引以为傲的欧洲社会发展模式失去了往昔的光泽,其教训值得反思,要努力为青年创造更好的发展未来,促进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正态循环。  相似文献   

14.
“上岸”作为当代青年在“内卷式奋斗”与“佛系式躺平”之间寻求暂时平衡与稳定的权宜之计,是青年在文凭通胀、就业难和个体发展路径不确定性激增的背景下,走向成年个体、探索自我生平的“悬浮”之旅,也是在生命事件“夹缝”中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与成年社会角色的“两难”之旅。青年在社会时间表与制度结构中,发挥自主性与反思性建构个人生命历程,探索生活方式,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面对“岸”的想象和现实困境,社会应当给予青年试错与探索的机会,营造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帮助青年寻找“生活之趣”,拓宽“人生之岸”。  相似文献   

15.
自1993年12月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全国累计已有8000多万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其在教育青年、服务社会、促进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创新性意义,成为新形势下团组织服务青年,推动青年广泛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方式,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具有很高社会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在这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现象中,大学生志愿者是初期“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队伍的主体和目前志愿者行动的主力军,是一个做出显著成绩的群体。为使“中国青年志…  相似文献   

16.
“穷忙”现象掀起了学界对劳动力市场收入回报的新一轮讨论,有关收入的话题历久弥新。在已有研究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能够提升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但是有学者质疑了社会资本的作用力,认为社会资本和个人能力具有直接关联性。为回应内生性挑战,本文使用2014年八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数据,用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代表人力资本,用以衡量个人能力,用求职网动员情况代表社会资本,构建两类资本对收入的交互作用。结论是社会资本不但能对低人力资本青年的收入产生影响,还能有效地减小人力资本造成的收入差距,并且这种现象不分性别和体制差异,只是在程度上表现为男性和体制外青年更高。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方向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现实中国客观发展以及中国百姓内心需求的积极回应。青年的社会本质决定了青年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力量。但当前在青年群体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18.
在讨论"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这样一个话题时,如何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回应青年诉求、满足青年需求,更好地促进青年发展是无法回避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青年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受益者和参与者。在社会各群体中,青年有着独特的发展需求和问题,需要在社会管理中进行针对性解决,也给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了挑战。社会管理创新要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促进青年发展必须积极回应青年的发展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改变思路,创新方法,使社会管理更加科学,品质更高,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青年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市场──今日青年文化的跑道张士军青年文化-现代企业的信息源西方「软饮料」与投资乐园文化价值「无烟产业」考察当代青年文化的流变,我不难发现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经过了两次重大的转型。亦即由政治型向社会型转换,由社会型向经济型转换。早在1964年,霍尔和惠内尔就把:青少年文化解释为真实和虚构的矛盾混和物——青年人的自我表现区域和商品化供应老的茂盛的放牧场。西方青年文化研究者更把“摇滚音乐”看作是“音乐工业界企图发展新的市场的结果。但它也是青年听众寻找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媒介的企图所致。”这样,青年文化已经不再的级仅是青年群体的精神共享物,而是具有经济功利性社会成员共同操作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青年文化的经济内涵日益丰富,因此,探讨青年文化的经济内涵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文化价值的“无烟产业”:“文化衫”、《红太阳》盒带与“追星族”的文化商品消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艺术等精神形态也进入市场之中,受价值规律制约。文化生产与消费是社会化大生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战以后,美国出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论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化生产由手工操作的生产转入批量的社会化生产,精神产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报告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突出特点是社会参与面广、参与程度高,参与主体从原先的相对被动型发展为积极主动型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已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和多样型,从集中性、短期性走向社区化、持久化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从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初期生长点,走向关注人的总体生存状态“党团主导,专门机构发动,单位协助,大众支持”的运作模式,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组织机制建设已进入健康配套发展的时期在“谁来管、如何管”两个基本问题上,“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已取得重大突破;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机制运作有效,管理手段不断走向制度化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经费筹措的灵活有效和资金管理机制的严格与规范等方面的探索,为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