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阙政 《新民周刊》2022,(2):14-17
之所以票房与口碑双双告捷,离不开一众优秀演员的出色表演,他们演绎出了2020年寒冬的泪水与笑容,温暖与感动,让这部群像电影穿过两年寒冬,"拥抱"无数观众。2020年寒冬,他们用温度聚成人间烟火。2021年岁末,我们穿过寒冬,拥抱跨年。12月31日22:02,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为全国观众打造了2022场"拥抱跨年零点场"——在电影放映至2022年1月1日00:01后,在片尾字幕前以5.20秒的字卡"拥抱吧,就现在"号召观众,相互拥抱,温暖迎接2022。  相似文献   

2.
陈璇  吴雪 《新民周刊》2020,(5):28-29
和老高一样,我们都等待着这一天,作为一名在武汉打拼的普通市民,我爱这座城市,希望武汉好起来,希望我的故事能带给你们力量。我叫陈璇,今年48岁,湖北咸宁市嘉鱼县人,2013年,我和老高从奋斗了17年的中山市,回到了湖北家乡,我在武汉做烘焙工作,老高在嘉鱼县,我们还有一个23岁的儿子,目前在中山某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一年到头,一家人团聚的次数很少,今年春节,我本打算开车和老高一起到中山过个团圆年,但事情在1月21日发生了转折。  相似文献   

3.
也是突然发现,我们的门楣窗帷、院墙楼道,我们的一饭一菜,居然与我们的国家有如此密切的联系。我家住汉口宝丰路交通小区,从2月中旬小区封闭管理至今,我当志愿者菜篮子分发团"团长"也快满月了。武汉"封城"后的20天,即2月11日,随着防控疫情的需要,主要是实行"外防输出,内防扩散",武汉开始封小区。  相似文献   

4.
阙政 《新民周刊》2022,(2):8-13
"试图造出一种大环境残酷严苛和人与人之间温暖甜蜜的强烈对比"。一位武汉人曾经给薛晓路讲过一个他亲眼见到的故事:路上,两辆车发生意外剐蹭,两位车主协商未果,暴脾气上来了,正要大打出手,旁人说了一句:"能活下来都不容易,有什么可打的。"两人愣了一下,当即"化敌为友",给了对方一个拥抱。  相似文献   

5.
守鱼的人     
王仲昀 《新民周刊》2022,(34):F0003-F0003
武汉火炉,一个高温日,我到武汉采访了中国著名的鱼类专家危起伟。此前我一直关注水生物种的保护,也电话采访过他。这一次,在白鲟最终被认定灭绝后,我想当面和他聊聊他与白鲟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贺莉丹 《新民周刊》2012,(29):42-45
惨痛的水淹京城再次警示我们:城市型水灾害,已成为一个必须迫切关注的议题。此番"7·21"大雨之后,水淹京城的场景让人胆颤心惊,而37条生命的代价更让人直面城市型水灾害之痛。今年入夏以来,各地频现城市内涝,北京不得不面对的内涝,也是中国很多城市正在遭遇的尴尬,此前,武汉等多座城市就变身"水城","下雨天去看海"、"汽车...  相似文献   

7.
老曹酷评     
@高晓松:在我从小看过的无数打日本鬼子或被日本鬼子打的电影中,《赛德克·巴莱》目前排第一。老曹:可惜大陆票房极差,有人感叹"中国人不配看好电影"。  相似文献   

8.
马莅骊 《新民周刊》2012,(23):96-96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超脱》的开始,是法国作家加缪的这句名言。亨利的故事看上去也像是加缪的那个"局外人"的故事。面对同样荒诞的世界,他努力站在一个"局外人"的立场:他小心翼翼地选择自己的职业——代课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充满了悖论。作为教师,就像亨利在接受那看似虚拟  相似文献   

9.
失落的绿洲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5,(21):26-27
试试看,如果我们变成一只在墙上踌躇满志的苍蝇,我们能听到些什么——一个精神病学权威悄悄地对学生说:孩子,我们已经可以确认火星上有水,却至今不清楚,人为什么疯狂!人为什么疯狂——为什么?!因为至今没有关于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确凿证据,精神病学,因此而成为人类医学最年轻的分支,年轻到常常忸怩地自言自语:据说,满大街已经疯狂,人人都可能是精神病?至少,周围的人动不动就"抑郁"了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因为尘世无数的纠结和烦恼。如果你确实"抑郁"了,如果你确实"分裂"了,如果你确实"痴呆"了,或者如网所言,我已疯狂到无法感觉是不是疯狂,那么听话,赶快  相似文献   

10.
杨超 《新民周刊》2022,(13):58-59
两年前,人们称武汉为英雄的武汉,现在上海也一样是英雄的上海。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上海——马路空空荡荡,街头鲜有行人。作为一个经常来上海的武汉医生,这次上海之行让我想起两年前的武汉,大家都待在家里,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决心,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武汉人尤其知道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1.
我心想,先送给武汉的医院,武汉安全了全国就安全了, 再送给各地的医院,医生安全了,我们就安全。要不然,我们戴了口罩也没用。我是80后宁波人,2003年SARS爆发那年,我正好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毕业。当时SARS对我的影响并不大,而那一年我就在上海闵行找到一份和手机行业相关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黄政  金姬 《新民周刊》2020,(5):73-75
各地民间对"武汉人"的恐惧和谩骂不忍卒读,恐惧是远比病毒更凶猛的疾病。我是武汉人,毕业来上海已经十多年,在上海落户安家也已七年。因为我和妻子工作较忙,去年夏季开始我父母便从武汉来沪帮忙带小孩。今年1月,父母带着小孩在武汉待了8天。  相似文献   

13.
平时生活节奏太快,就像开车开到120码,突然停下,大家都不适应。很多温州人在外经商,每到春节就要回老家过年,我们一家是年前从上海回来的。全国人民都在新闻中看到,约18万温州人在武汉,其中有4.8万人从武汉回来。目前我们温州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比较紧张,生活方式也完全被改变了。  相似文献   

14.
现在武汉那些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床位紧张,还有不少人拿着被子铺盖在医院输液,等待入院。我去复查时也看到有类似"一床难求"的情况。我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自己吃药加上在家隔离就恢复了。我叫余毅,今年34岁,老家湖北黄冈,现在是武汉的一名装修工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觉得自己是一名轻症患者。不过,由于我在医院检查时人满为患,当时检测手段又没到位,我自始至终没有成为确诊病例,即使我出现了一系列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15.
瘦竹 《新民周刊》2012,(7):90-90
我们见惯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的形象,而猛虎细嗅蔷薇,千斤拨四两,举重若轻又何尝不是一种魅力呢?卡尔维诺在他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才干之一是绘画。国王要他画一只螃蟹。庄子回答说,为此他需要五年的时间、一幢房子和十二个仆人。五年过去了,他还未动笔。他又对国王说:‘我还需要五年时间。’...  相似文献   

16.
周洁 《新民周刊》2020,(14):F0003-F0003
(2020年第13期)"叮——"微信传来一条消息提醒:您的快件已送达。我的内心一阵激动:《新民周刊》抗疫系列杂志共10本,成功送达了武汉市博物馆,他们将被武汉市博物馆收藏展出。从武汉"封城"到武汉"解封"的76天,是全民抗击疫情的76天。回过头来看,周刊的每一次策划,都正好踏在了历史的节点上。《新民周刊》的第一本新冠肺炎疫情特刊《战疫》,封面设计是笼罩在疫情阴霾下的黄鹤楼。如今回看,紧张和艰难的气氛犹在眼前。  相似文献   

17.
20年前,曹可凡第一次做明星访谈正遇上张国荣,让他对人物访谈产生了兴趣。10年前,张国荣离开,《可凡倾听》没能倾听到他,却在每一次遇到他的交集时,都有心留下了关于他的故事。倏忽十载过去,这些悉心收集的往事被剪辑成为50分钟长的《廿载往事·十年缅怀——纪念张国荣逝世十周年特别节目》。曹可凡说:"我和张国荣不算朋友,我也谈不上是荣迷,我们只是在茫茫人海中两次擦肩而过。今天我站在这里,给大家看这部片子,想传达的,是我对张国荣的怀念和尊重。"  相似文献   

18.
恺蒂 《新民周刊》2012,(1):85-85
南非朋友实在不明白我的李子情怀:非洲大陆的植被一向开花结果自生自灭,你这个从小饥饿的农耕社会的朋友,真不懂什么叫"顺其自然"。家中花园有棵李子树。不用调养,不用施肥,每年9月间,第一场春雨到来,李子树一夜之间绽放出无数小花,花园那一角就变成了满树婆娑的淡粉  相似文献   

19.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24):70-71
"我写这样的小说,只是我比较关注现实中的一些年轻人,他们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仿佛一道鸿沟将个体和社会分割开来。所以我想写他们的故事,从这些故事出发来思考人生。当然,不是让他们更加忧郁,而是肯定  相似文献   

20.
陈林  王煜 《新民周刊》2020,(5):44-45
我也是个普通人,也会恐惧。但我是一名医务工,同时是一名党员, 我们黄冈的疫情是全国城市里除武汉之外最重的几个之一,这样的困难情况下,我们不去,谁去?必须要坚持,一定要挺住。我是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目前的岗位在黄州区的一个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集中隔离点。截至2月10日,黄冈是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仅次于武汉和孝感的城市,而累计死亡人数已经超过孝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