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选择在1978年5月24日,即布热津斯基结束访华的第二天公开中越两国在华侨问题上的争端,这首先是中越华侨争端已经严重到必须公开的结果,也是一种有目的的安排。中国通过这样的安排,有效地向外界传递了中美两国高层在会谈中有关越南和苏联问题的重要共识,并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使美国意识到,在中美关系完全正常化之前必须暂缓与越南实现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华侨数量不断增长,华侨回国探亲及回国投资活动日趋频繁,华侨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凸显。我国现行的华侨权益保护制度已不能满足华侨权益保护的需要,其原因在于华侨权益保护制度的法治化不足,主要表现为该项制度法理价值的茫然性和法制定位的欠缺性。基于此,应在把握华侨权益保护制度法律属性的基础上,进行该制度的法典化改造,从而实现华侨权益保护制度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3.
吴健一 《东南亚研究》2002,(4):73-75,80
日本华侨社会是有悠久的历史。在日本华侨社会中,华侨学校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日本华侨社会的变化,华侨学校也有许多变迁,现仅存5所学校。其原因是日本政府所采取的外侨政策和第二代、三代华侨的增加造成了华侨意识的变化,华侨学校的学生渐渐地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华侨学校既有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又有教学华文的作用。21世纪的中日关系的发展,华侨一定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华侨学校也有培养中日友好人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日邦交正常化已过半个世纪,其间伴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和中日两国国内状况的变化,两国政治关系在波动中前行,而包括学术交流在内的文化交流成为促进双方沟通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桥梁。以日本研究为切入点,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学术交流的主体和重要事件为抓手,尝试分析中日学术交流的过程、特征及作用,或为构建新时代中日关系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前的南洋华侨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探讨了20世纪前南洋华侨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食料、食品以及饮食习俗等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一方面,华侨通过在南洋地区的生产活动,把中国的传统饮食传播到南洋地区;另一方面,华侨把大量南洋饮食物品传人中国。在中国与南洋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中,南洋华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6.
由国务院侨办政策法规司与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承办的"和谐共赢:国家软实力及华侨华人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3月10日-11日在暨南大学隆重召开。泰  相似文献   

7.
日据时期,为配合日本政府的南进东南亚的战略,台湾总督府展开了对南洋华侨的全面调查活动。随着日本南进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其调查活动呈现出四个阶段性特征。总督府调查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对日本政府制定对南洋华侨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华侨社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台湾居民大量地移民美国,形成别具特色的台籍华侨社会。台籍华侨社会的形成是国际人口迁移中“推拉效应”的体现。台籍华侨社会与传统的华侨社会在语言、生活方式、社区结构和社团组织等方面有所不同,台侨聚集的新社区也不再是传统的华埠。台侨社会带有台湾本土社会的若干生活方式,而受过高等教育、家人的团聚、职业分布的多样化等是台侨社会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9.
华人是法国境内移民数量位居前几位的外国群体,在法国华人社会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至今成立了近百个华人社团,法国华侨华人妇女联合会是一个以女性华侨华人为主体的社团组织,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近年来透过参与或领导欧洲华人华侨妇女联合总会的事务、利用中外节日举办或参与庆典、组织或受邀参与联谊交流、接待迎接中国政府领导与企业来访、关注参与祖国的公益事务等方式来开展活动,在情感交流联系的基础上,透过多元化的活动开展,奠定了法国华侨华人妇女联合会在海外侨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吴海 《新民周刊》2012,(1):40-41
野田佳彦头顶一个特殊的光环,坚决主张日本走"富国强兵"的路线。因种种原因访华计划数度推迟后,在临近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纪念日前,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终于在2011年12月25日开启了上任来的首次访华之旅,也由  相似文献   

11.
3·11东日本大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和核泄漏,给在日华侨华人造成了新的迷茫和困惑.战后日本长期以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而为人称道,而现今的日本是否还是值得留恋的宜居之地?在日华侨华人面临着新的抉择.日本《中文导报》与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尽管感到在日本生活幸福的华侨华人的比例,与地震前相比,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分析问卷结果,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留日学生减少、新华侨华人归国人数增多的现象,日本华侨华人社会将面临成长停滞或规模萎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华侨秘密会社在海外的建立同华人移民迁移海外有密切的关系.海外华侨秘密会社先在东南亚地区出现,后来随着华人向世界其它地区迁移,华侨秘密会社便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古巴等地陆续建立起来.海外华侨秘密会社具有人数众多、与中国本土联系紧密、主要从事经济活动和内部的帮派性等特点.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华侨秘密会社发生了演变.华侨秘密会社的社会实质是:它不仅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组织,也是男性型和特殊的小圈子联合体,而且还被确认为是一种社会的反抗组织.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署和正式生效,是继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两国关系史上又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它符合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和平友好的共同愿望,也符合两国人民和亚太地区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回望从两国关系正常化到和平友好条约缔结的曲折过程,“反霸条款”问题成为条约迟迟未能签订的主要原因。在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的决断下,中日友好终于结出硕果——成功地实现了缔约。《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灵魂是和平友好,中心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条约的精神必须不折不扣地得到信守。  相似文献   

14.
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并开启了中日政治交往和经贸合作的新时代,迄今已到不惑之年。这期间中日政治关系虽然经历了一波三折,但两国在经贸等方面合作总体顺畅,中日互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量增质升,成果显著。但近年随着中国崛起,两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逆转,中日关系出现了以岛屿争执为标志的对立乃至对抗,两国经贸合作也...  相似文献   

15.
张永福是南洋华侨民主革命的先驱,早年为支持孙中山革命不遗余力.但抗日战争时期,却拥护汪精卫投敌叛国,为世人所不耻.本文论述了张永福的生平及政治活动,分析其拥汪叛国的几点原因,并对其一生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是华侨华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了解并关注这一新的领域的研究概况,有助于把这一领域的学术研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华侨华人与当代闽粤侨乡的民俗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寻根认祖、探本溯源的活动成为华侨华人与当代闽粤侨乡文化交流的热点。以族谱家乘、寻根问祖为引导的活动,对促进华侨华人与侨乡的沟通联系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祖宗和祭祖仪式同样为华侨华人所看重,因而它们也成为华侨华人和侨乡民众之间互相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这些都使两者原先疏远的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随着华侨华人回乡谒祖热度的升温,侨乡的民间宗教信仰也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8.
周斌 《新民周刊》2012,(36):48-51
今年的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纪念。当年来华谈判促成此事的是坚持中日友好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中日复交谈判时,周斌先生是中方翻译。中国在日本东京建立大使馆后,他又担任驻日大使陈楚的翻译。由于工作关系,那几年接触田中的机会比较多。值此中日关系处于严峻局面时,周斌先生撰写此文,向读者揭示一个真实的田中角荣。  相似文献   

19.
华侨华入与当代闽粤侨乡的民俗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寻根认祖、探本溯源的活动成为华侨华人与当代闽粤侨乡文化交流的热点.以族谱家乘、寻根问祖为引导的活动,对促进华侨华人与侨乡的沟通联系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祖宗和祭祖仪式同样为华侨华人所看重,因而它们也成为华侨华人和侨乡民众之间互相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这些都使两者原先疏远的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随着华侨华人回乡谒祖热度的升温,侨乡的民间宗教信仰也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民国时期的华侨议员选举制度及具体实践,对华侨议员的产生方式及制度规定,具体选举组织和选务工作实践加以介绍。通过对华侨议员群体的居住地区、知识结构、政治立场的分析可以了解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这是了解其政治意识和参政能力的前提。本文最后对整个民国时期华侨议员参政议政的实践、效果及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