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世代政治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所形成的"成长环境、社会经验、意识形态、生活价值、政策诉求"等世代差异对新世代的政治取向、政党认同和投票行为具有直接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台湾主要政党的中国国民党面对政治社会转型的时代潮流以及来自民进党选战的压力,不断推动政党组织形态与运作机制革新,尝试转变其原有政治动员模式与社会联系方式,其与新世代互动的思维方式与行动逻辑亦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客观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不仅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理论体系及话语体系是否能成功建构,而且也在根本上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前途。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焦点话题,是什么样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最适合中国。围绕这个焦点,国内外学术界展开的讨论与争论,主要涉及四个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者关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与政治实践相结合的环节;西方政治哲学研究者关注源于近现代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正义等价值在中国的实现;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者关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民族性,坚持从传统儒家发掘现代的民族性;西方学者则关注解读和解释现代中国独立和发展的奇迹,试图从政治哲学层面发现40余年中国快速发展的秘密。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还是遵循从概念到概念的主流模式,研究方法也主要是局部概念分析,还不能站在中国立场上,立足和关注现实,充分运用多种政治理论资源,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的体系构造。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方法还不能满足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3.
2005年7~8月,在挪威奥斯陆大学召开的国际儿童大会上,国际社会学学会青年社会学研究委员会前主席、奥地利利奥波德-弗郎茨(Leopold-Franzens)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林·契什姆博士作了《知识世代、世代知识和知识生产》的主题报告。在当今知识社会的背景下,作者论述了知识与青年、世代的关系,即关于世代传递的历史过程、世代是如何传递的以及当代青年是怎样的一个知识世代。20世纪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人类。本文根据社会变迁的三个主要方面(知识社会、教育训练、文化沟通),设定三个社会结构(青年、世代、知识),并由此展开世代传递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世代理论为视角,探索青年群体在元宇宙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重大社会事件和社会情境的“元宇宙”,将人类世代区分为“前元宇宙世代”和“元宇宙世代”,并存在“世代转换”和“世代更替”的可能性。“元宇宙世代”的本质属性是“玩工社会”,“元宇宙世代”可以通过兴趣爱好寻找职业,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力,进行“边玩边工作”的社会活动。通过“元宇宙特区”建设推动元宇宙的落地,在“元宇宙特区”中,以青年群体为主体的“元宇宙世代”作为生力军应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人类在元宇宙的持续存在和发展。而作为人类生命存在的基础,生活和生计合二为一的“元产业”将是元宇宙和“元宇宙世代”的存续之道。  相似文献   

5.
当前文学的全球民族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并不是简单地指全球一体化 ,而是至少涉及全球一体化、世界体系论和社会转型论等三种内涵 ,因而需要纠正片面误解。在全球化语境中思考文学民族性 ,首先需要看到其想象内涵 ,进而需要理解其与传统民族性概念不同的全球民族性特质。过去相信存在纯粹民族性形态 ,而现在谈全球民族性就必然涉及处于全球化复杂因素渗透中的被建构或想象的文学民族性 ,包括文学产业、媒体、消费、语言、文体、形象、理论与批评等层面的全球民族性。处于全球文化经济互动中的文学的全球民族性呈现出五种景观 :种群景观、媒体景观、科技景观、金融景观和意识形态景观。认真追究全球化与民族性之间的复杂的悖论性共生境遇 ,这有助于在当前中国文学民族性问题上消除成见而产生通盘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沈杰 《中国青年研究》2020,(6):37-42,28
在特定的理论视角中,一个社会的具体演进是通过一些世代与世代之间的相互接替而实现的。而在这种代际接替过程中,青年世代的角色地位一直受到理论家们的高度关注,因为接替是必然规律,而青年世代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接替的顺利程度。在1949—2049年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很多世代承担了或正承担或将承担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使命。它们之间在相互接替的过程中承载着中国社会发展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征程。而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胜阶段则需要强国世代的高度认同与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为“Z世代”青年提供了新的认同建构路径,网络参与深刻影响着“Z世代”的社会化进程,也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社会化模式下形成的婚育观念。通过“青年互联网生活调查”研究发现,网络参与对当代青年的婚育意愿呈现负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具有性别和网络圈层差异:互联网参与对女性婚育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网络参与度高的群体表现出显著更低的生育意愿;身处不同网络圈层的青年,其婚育观念也具有异质性,追星圈青年的婚育意愿最低、网游圈次之,而短视频圈则相对较高。研究表明,以互联网为主要场域的社会化路径,即线上社会化对“Z世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形塑存在深刻影响。这有助于理解婚育观念的代际差异,为把握当代青年的思想动态、破解当下的婚育困境提供新的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8.
“学运世代”作为一个整体,其两岸政策主张尚未形成共识,但在坚持“台独”的同时,却表现出与“台独教义”的鲜明区隔及政策的开放性、务实性。“学运世代”在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凋整与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推手角色。而陈水扁执政8年来,“学运世代”的政途发展备受“深绿”路线连累。在自身的生存危机压力下,“学运世代”必将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与出路。  相似文献   

9.
最新人群——“Z世代”的生存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新新人类”从它出现的那一天起,到目前已经经过了“X”、“Y”和“Z”三个“世代”。通常“X世代”是指1963~1973年出生的人,“Y世代”是包括1974~1979年间出生的人,而“Z世代”则是所谓1980~1984年间出生的年轻人。根据台湾东...  相似文献   

10.
世代是近二十年来组织行为学中受到热捧的论题之一,研究者对于世代的划分界定上并没有一致的看法,现有的国外研究多半显示出,不同世代的组织成员在态度观念上确实有所不同.无论是从研究方法或是讨论议题来看,组织成员世代研究在未来仍有值得努力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价值理论的演变与价值逻辑的提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理论的演变与价值逻辑的提出周农建,余跃进一从古代到近代──价值理性主义的命运“价值”这个概念是在近代才提出的,但是有关价值问题的思考却早就发生了,只不过使用的概念不同罢了。在古代的哲学家那里,人的价值意识被看成是与人的智慧、理性、知识有着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立场为前提基础、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系,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在生成逻辑上,其是基于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民群众观进行建构的;其理论逻辑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发展”等理念;其历史逻辑强调要走进“人民群众的历史世界”;其价值逻辑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技术赋能实现了社会关系的重组,“人媒互动”“人际互动”“偏好互动”的结构演化形成了个体间差异化的健康结果。围绕“技术-关系-健康”的逻辑主线探讨互联网使用对青年世代健康的影响契合了时代价值和学术关怀的基本内涵。基于2017年CGSS数据的系列计量因果推断方法的结果显示高频度互联网使用影响青年健康存在“双刃剑效应”:在具备提高个体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客观生病住院次数的“健康溢价”功能的同时,却导致青年群体BMI指数增长的“健康惩罚”。在路径机制方面,高频度互联网使用通过社会网络、健康管理和网络诱导等途径影响青年世代健康,其中健康管理与网络诱导在部分路径中也起到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自建构伊始从概念术语到框架方法便不断受到外来话语的侵扰。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首先需要追踪溯源,厘清语义,剥离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下建构新的概念、范畴与术语,创建新的理论框架与逻辑体系。批判与清理"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前提;中国语境中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根基;提炼中国现代化的经验与规律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Z世代因成长于经济富裕、科技发达、少子化的社会环境中,在消费市场中成为最大的消费主力军,并且在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上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亚文化特征。本文以当下最受Z世代群体欢迎的盲盒消费为切入点,分析Z世代在盲盒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表征及其形成机制。洞悉Z世代群体在社会结构变迁中与市场消费过程中的亚文化现象,能够从机理上把握Z世代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有助于我们从Z世代的生活境遇中把握他们的代际更替和自身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台湾年轻世代成为台湾社会数次大型公民运动的生力军,他们成长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岛内国家认同发生转型的背景下,且深受当局"去中国化"教育的影响。当前,他们在国家认同与乡土情怀关系问题上发生认同混乱,出现"中国"为"他者","台湾"为"我群"的国家认同危机。这种危机现象是因为台湾年轻世代对祖国的认同面临利益、情感、价值、认知结构和外界因素等五方面的障碍而造成的。为此,我们可以从双重认同、台胞权益、同辈群体和生活共同体四个方面提出增进台湾年轻世代认同祖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是旨在科学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洽、实践证道、价值融通的知识体系和表达方式。它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符号表征方式和价值阐释式样,蕴含着通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理念传播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意图。其叙事体系的建构,既关系到理论体系的逻辑自洽与理论内涵的合理阐释、实践经验的逻辑提升与实践发展的有效引领,更指涉价值争议的逻辑澄明与价值正义的时代形塑。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需具备科学的思维逻辑,既要准确把握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两个大局”时代之位,始终坚持“两个确立”的动力之源,又要努力夯实“两个结合”的思想之基。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需通过“以一统多”的“现代化”主体力量、打造“融通中外”的“现代化”内容范畴、借助“媒介融合”的“现代化”载体工具、依托“共同价值”的“现代化”情境预设等维度系统把握和推进,在全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现代化”程度的同时,实现其“理想的意图”。  相似文献   

18.
数智化技术的发展摹写并重塑着Z世代的现实生活和社交话语。Z世代所处的社会结构与传统社会相续又相异,社会再生产单位、社会交往环境和社会生产系统的更新,以及他们与个体社交需求内核的互动,共同促成了“轻社交”模式的生成。一方面,“轻社交”以其快餐性、轻量性、隐私性、多元性、精准性的特点充分调配社会资源,通过信息等资源的普遍共享,满足了青年群体的情感和价值需求。另一方面,“轻社交”模式的殖民机制、流量机制和排外机制也暗含着生活世界萎缩、个体发展停滞、情感隔绝加深的多重危机。针对Z世代“轻社交”行为导致的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断裂,有必要构建安全和谐的交往环境,引导青年形成主客协调的价值共识,并且加强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形成规范交往、理性交往、主动交往的社交场域,弥合线上与线下交往之间的裂痕。  相似文献   

19.
人与劳动相斥产生以资本为逻辑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人与劳动相同产生人民至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见人民特质成为中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涵的人民特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当中。一方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从人民性、民族性和世界历史性三重维度出发,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逻辑。另一方面,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价值导向,以人民成为最终的评判者,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20.
价值是人文社会科学群的元概念之一。对于何为价值的本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可以归结为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两派。其实,效用是目的,劳动是人为生产效用的所付出的诸代价的一种。效用和代价都仅仅是价值的组成部分而非全部。本质上,价值是以效用为表以代价为里的二位一体的客观存在,是效用与代价的对立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