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足人的交往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价值旨归,青年人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才能获得成长成才所必需的身心成熟和社会资本。作为网络热词的“搭子”社交反映出当下广大青年对垂直细分领域的浅层社交关系尤为推崇。从技术、信息、认同和归属四个维度分析,互联网时代交往方式的更新迭代、青年群体对新知的向往以及对自我价值的确认肯定和对建立情感联系的强烈渴求,是“搭子”社交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此,要正视青年群体社交新需求,辩证理性看待“搭子”社交,努力为青年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着力提升青年社交能力,不断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数智化技术的发展摹写并重塑着Z世代的现实生活和社交话语。Z世代所处的社会结构与传统社会相续又相异,社会再生产单位、社会交往环境和社会生产系统的更新,以及他们与个体社交需求内核的互动,共同促成了“轻社交”模式的生成。一方面,“轻社交”以其快餐性、轻量性、隐私性、多元性、精准性的特点充分调配社会资源,通过信息等资源的普遍共享,满足了青年群体的情感和价值需求。另一方面,“轻社交”模式的殖民机制、流量机制和排外机制也暗含着生活世界萎缩、个体发展停滞、情感隔绝加深的多重危机。针对Z世代“轻社交”行为导致的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断裂,有必要构建安全和谐的交往环境,引导青年形成主客协调的价值共识,并且加强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形成规范交往、理性交往、主动交往的社交场域,弥合线上与线下交往之间的裂痕。  相似文献   

3.
华伟 《青年探索》2002,(1):10-13
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中,青少年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人际交往。网络交往在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同时,也深入地影响到他们“自我”的形成。本文将探讨网络交往中主体的特征,以及网络交往对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触屏时代,网络同一性实验为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大学生的网络同一性实验主要通过社交网站、角色扮演游戏和网络短视频三类载体展开。人际关系质量、化身认同、网络使用强度和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在网络同一性实验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中起重要作用。拟剧理论、自我验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为网络同一性实验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理论解释。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揭示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认同的影响机制;开展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认同影响的追踪研究;深入研究网络同一性实验影响自我认同的神经机制;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促进其自我认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青年群体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信仰问题关乎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中,星座崇拜在青年群体中不断发展、加剧,并伴生出信仰超验化风险。本文基于线上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法,对网络社会中青年星座崇拜进行解析。研究发现,一方面,星座崇拜满足了青年于网络社会中加剧的自我认知、社会关系交往、亲密关系建立、自我发展确定性追寻的心理需求,促成了青年群体中的星座崇拜;另一方面,网络社会所缔造的特殊星座崇拜信仰方式,即极具网络空间特色的星座学说及其“神秘力量”的理论确证、情感体验、行为追求,助推了青年群体中星座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其间,伴生出青年群体信仰超验化风险,即对自身及现实社会反思的弱化倾向,对自身乃至人类能动实践能力的轻视与否定倾向等,或可发展出妨害主流信仰认同、选择与确立的可能。由此,需要基于青年需求调节有效引导的出发点与着力点,寻求缓解其中风险问题的对症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因及解决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海燕 《前沿》2009,(13):147-149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渠道之一,网络在给人们一个自我创造、扩大交往、增长知识、心理沟通等精神活动以巨大的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和多种多样的行为方式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成瘾现象及其导致的身心健康、社交、工作和学习问题也相当严重。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由于心理因素以及生理因素,而且加上网络接触的便利性,使得大学生网络成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探讨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总体状况,分析了网络成瘾与性别、专业、生源等多个因素的关联性,并分析了网络成瘾的几个表现维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行为的扩展,网络社区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交空间,而在网络社区进行的社交已成为现代公民的新型交往方式,新型的交往方式呈现出新的社交特征,年轻群体无疑是网络社区社交的主体与中坚。从积极的方面说,网络社区社交具有交往的平等性、表达的自由性、展示的独特性、信息的共享性、工具的智能性等新特征。从社会风险方面说,这种社交也存在信息选择失向、现实交流失语、社交语言失范和理想道德失落等风险。由此社交产生的社会风险必须加以防范,需在加强网络法规建设,依法管理网络社区;完善网络道德体系,增强网民文明自律;构建网络监管体系,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几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8.
使用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常态生活方式,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新媒体——微社交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这种社交模式不同于早期的网络互动,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交往,逐渐形成了以封闭圈子和开放交往的虚拟空间交往模式。同时,微信也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消极一面。因此,应为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交新媒体提供借鉴,并为相关方面的管理和引导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6,(3)
微博作为快速发展的网络社交媒体,在中国网民中得到广泛使用。大学生作为中国网络用户的一大群体,自然也是微博的重要用户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微博成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重大影响力的网络社交媒体。因此,探讨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是探讨微博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交往成为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异地恋情侣网络交往过程的质性研究呈现其交往的感性化特质,即网络交往语言亲密化,网络交往拉近心理距离,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网络是中国异地恋青年维系和发展亲密关系的新空间,青年通过网络空间产生比网下空间更为亲密的“文恋”的感性交往形态。网络也是青年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进行感性交往的新空间,青年通过“交心”“心近”等交往模式维系和发展异地恋爱关系。分辨并适应网络空间中的感性交往和理性交往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青年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11.
孟威 《人民论坛》2024,(7):90-93
当前,在熟人、半熟人社交已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主导方式之后,Momo所代表的匿名社交又引发潮流。Momo热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应用复归,而是用户对于网络匿名功能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再认识,区别于前期阶段的匿名应用,可将这一潮流命名为“再度匿名”。再度匿名是网络用户寻回自我的一种自主性选择,体现了遵从个性、对抗算法控制、反对隐私入侵、摆脱被动交往关系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在媒介渲染和符号传播的双重作用下,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社恐”成为青年文化的时代语义。它指向了青年交往的生动展演,蕴含丰富而复杂的研究旨趣。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阐释“社恐”如何作为青年交往方式的研究议题,以不同视角呈现“社恐”青年的生存面向、交往文化及其时代出路。当前,“社恐”青年的社会交往建立在数字媒介和现实世界的日常观照之上,杂糅了恐惧、焦虑、向往等多重心理状态与情感诉求。“社恐”不仅指涉了当代青年对社会交往的个体理解,也表征了他们在时代转型中的生存境遇。因此,交往意愿和生存方式的动态转变促使青年一代开始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交往关系。他们需要在自我接纳的过程中建构个体认同,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主动拓展社交路径,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兼顾自洽与自信的交往能力与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显示: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有很多学生因此而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聂振伟老师组织的这堂心理辅导课,旨在通过游戏,角色扮演、讨论、分享感受,互助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关注他人,减轻社交焦虑,突破社交障碍、学会表达自己并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往。这篇课堂纪实,或许能给读者一些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境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其合理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致使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交际范围扩大化、交往对象多样化、交往关系多元化等特点,这些引发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信任危机、人格异化、权威认同弱化、现实人际交往需求减少等现实性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全方位考虑,积极合理引导,化解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主体建构的视角出发论述大学生在就业压力问题上的自我建构机制。研究的结论是,大学生群体感知到的巨大就业压力包括社会建构的一般性压力和自我建构的个体性压力两类;“选择性信息关注”和“距离化应对策略”是大学生群体在就业压力问题上的两种自我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存在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做起点,互联网络的发展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本文在探讨网络交往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分析主体间交往的表现,并从自我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网络中的主体间交往应遵循的规范。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6,(4)
微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交往工具,具有立体的沟通形式、多元的社交方式和一些特色功能,具有即时性、精准性、私密性等特点,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渠道。我们应发挥微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创新沟通机制实现"微交流",打造新渠道拓展"微阵地",整合资源实现"微合力"。  相似文献   

18.
郑怡文  白云晖 《前沿》2013,(16):165-166
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人类持续增长的网络社交需求,是推动网络社交方式不断丰富和社交工具不断更新的动力和基础。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微信无处不在,上班路上、等车途中、临睡之前等,随时可以看到人们拿着手机在玩微信。本文结合生态学与传播学的知识,从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生态位等几个角度,分析微信的生存状态和成长过程,探索微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直接映射到大学生群体的身上,诱发了大学生因经济状况差异而导致的交往和心理“裂痕”,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大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贫富大学生之间的“裂痕”以环境的不适应为发动机制,以同化与顺应为转化机制,以排斥为强化机制,以自我认同为最终实现机制。高校应该从平等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团学组织交流活动的开展、心理咨询体系的健全等方面对“裂痕效应”进行弱化和消解。  相似文献   

20.
杨明俊 《中国妇运》2001,(11):44-45
高校女大学生群体不仅是知识女性的代表,而且还是未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女政治家、女科学家、女教授、女劳模、女领导干部”的重要后备力量。加强对高校女大学生成才教育,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女大学生自我进步、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需要。面对知识经济对人才标准的要求,女性人才现状如何,直接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的现状。高校女大学生这一群体作为女性人才中有层次、有质量的重要群体,在成才过程中还需要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与阻力,克服束缚自身发展的弱点。影响女大学生成才的原因如今的女大学生,比以往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