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华萍  郭鹏 《前沿》2009,(5):126-129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和社会职业双向选择的过程中进行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准则。在新形势下坚持以马克思就业价值理论为指导,就是要在实践地把握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所呈现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明确马克思就业价值理论的具体内容,并以其建构“主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努力追求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正确认识马克思就业价值理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五、特定大学生群体就业问题的研究(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男女”是对人类从性别角度进行的平等意义上的划分,其本身并不意味着歧视。令人不解的是,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逆向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经过媒体渲染,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如果以国家包分配时代100%的就业率来衡量,今天的就业形势用“严峻”来描述有充分的根据。但是,如果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同期其他青年群体的就业情况作为参照坐标,则不难发现,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大学生就业市场虽不能说是“风景这边独好”,但至少占尽“天时地利”,当属强势群体。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网络通信的跨越式发展,网络社交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自我、满足需要的新交往形态。网络社交在满足大学生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的认知局限、弱化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消解了大学生的交往理性。其中,社交欲望和个性需求的虚假满足、交往关系和主体形象的网络依附、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需要牵制,是大学生网络社交危机的泛起成因。为此,加强规约和监管、强化引领和驱动,以及激发自我觉醒和调适,可助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和现实交往中实现“虚实和谐”,建构“全面发展”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过程中,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观念转变相对滞后,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存在建构和误读.在没有清楚界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业率统计指标和数据可靠性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断言"就业难"或"不难"都不恰当.认为"高校扩招"和"学生要改变择业观念"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也是流于表面且不合时宜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目前,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了《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比例高达52%,而“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的人群却不足9%。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得分为19.12,远高于中位数15,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指标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就业压力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并不是学历越高就业压力越小,相反,硕士生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专科生、本科生和博士生,硕士生压力感居首位。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日渐增多。贫困生们面对种种压力造成的心理困扰使他们在大学校园里举步维艰。经济、环境、学习、情感、人际交往、自我评价、就业、特殊群体等是造成贫困生压力的几个重要方面,高校的学生工作者要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压力和成因,帮助他们正确解决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代留学生群体发展的过程,亦是近代新知识群体建构的过程,二者兴盛是一脉相承的.在后者建构的过程中,近代留学生群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社会参与及自我平台的建设方面.近代留学生群体与近代新知识群体同步进行社会参与,这主要体现在政治参与、社会革命及科技教育方面.近代留学生群体与近代新知识群体相互依托创建学社、创办报刊杂志,并通过这些传播文化、争论问题、互动交流,共同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9.
青年身份认同本质上是文化身份认同,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一个建构过程,青年身份认同包含“认异”“求同”“聚类”三个环节,内涵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的逻辑统一。微空间作为当代青年公共表达、日常交往、文化娱乐的重要场域,深刻影响青年的话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微空间中多元冲淡主导、动态多于恒常、形式高于内容,使得青年身份认同度明显低于现实社会,出现方向感弱化、无力感滋生、价值感模糊的身份认同危机。聚焦微空间中青年身份认同建构,需要吸纳微话语,强化微叙事;融合微媒介,改善微传播;建构微文化,提升微引领。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大学生在压力适应中的心理状况和对自我和谐感的影响,采用自制大学生压力源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高校大学生压力源有其时代特征,压力带来的症状对大学生情绪、行为、人际关系和对自我的苛刻要求,是大学生在适应压力中体验最集中的方面,因此需要针对问题建立相应的应对策略与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高飞 《青年论坛》2008,(3):42-44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赖德胜  何勤 《人民论坛》2023,(11):40-45
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较低、就业过渡性特征明显、就业形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相较于其他群体,青年群体面临在劳动力市场脆弱性更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意愿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政策支持不精准等问题。解决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困难问题,需要密切关注青年群体就业面临的新趋势新变化,通过短期实现经济稳增长“解痛点”与长期结构性调整“促长远”相结合,以确保短期促就业效果明显,长期通过就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不断提升青年群体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3.
解决“就业难”与“人才荒”的矛盾要从“促就业”切入。促进中低端的相对充分就业与兼顾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荒”的压力。依赖附加值提升的产业价值增长与产品创新的科技附加值增长,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形成培育培养人才的土壤及氛围,完善人才开发机制,实现创新人才及中高端技术人才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4.
就业乃民生之本。从衣食住行的生计层面上来说,农民工、大学生均享有公平就业的权利。但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代表群体,他们的就业始终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社会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理性思考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观点     
主动的资助机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中国青年报》,2005年1月28日。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刘君撰文说,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8%以上的年均增长率,经济增长形势为近十年来最好的一段,但同时也是大学生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高校毕业生人数大,比例上升;GDP增长至上的目标导致过早发展附加值高、需要劳动力少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所编织出来的“精英情结”束缚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并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强调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曾这样反复提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我每天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签约率。”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在语言方面的思想主要建立在对“民族建构”和“价值中立”的批判基础之上,这些思想家往往认为这两种思想都不利于少数文化群体语言的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一个国家推行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文化。所以,他们要推行一种保护少数文化群体语言的积极的文化政策,以纠正历史上的不公和保障少数文化群体的语言自由。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用户所创建的“数字身份”以及由此可能在个体行为、社会秩序、价值观念、公共安全等方面引发的各类问题,无疑是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一种与马克思“价值镜”思想一脉相承的“身份镜”理论框架,着重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数字身份”活动的一般特征及其对该群体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造成的不利影响作出了初步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基于“数字身份”开展的网络活动明显带有自我异化的倾向和高隐匿性特征;这使得他们面临着背离于自我认同、正常社会关系和合理合法的社会规范,社会交往“脱实向虚”的巨大风险;为疏解这些不利影响,高校亟需加强价值观引导、制度规范建设、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李宗建 《传承》2009,(10):46-47
经济贫困导致心理失衡、环境的突变引发心理冲突、巨大的就业压力带来心理上的挫败感等是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健全资助体系、加强心理辅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造良好校园文化和引导贫困生"自我疗养"等途径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20.
获得成功是每个青年人所期望的,更是大学生所期望的,不少大学生也尝试从“成功学”中获得成功。虽然部分大学生对“成功学”有认识上的误区,但是“成功学”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并不矛盾,“成功学”可以促进大学生自我成才目标的实现。高校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与创业、素质拓展计划中应用“成功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