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宝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科学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以说,它是马克思1845年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进一步阐述和发展,包含着深刻、丰富的哲学思想。与《提纲》一样,它的核心是实践观点,实践观点贯穿于通篇著作。如果说,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把实践引人认识论,使实践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那么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实践观点也是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2.
《理论视野》2001,(5):46-47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研究,作为中央党校纪念建党8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举办了全国党校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7月16日,颁奖仪式在中央党校举行。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和副校长刘海藩、杨春贵、王伟光、李君如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会长邢贲思,出席颁奖大会并向获奖作者颁奖。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朱满良向大会报告了这次有奖征文活动的情况。征文活动是从  相似文献   

3.
黄枬森教授领衔的大型学术专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的出版,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1932年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题名)首次公开出版,遂及在正在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引发了解读热潮。其中,以法国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者列斐伏尔、梅洛-庞蒂的解读,构成了对“巴黎手稿”之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解读之主要蓝图。本文认为,其基本特点包括:在具体-总体中,强调“总体的人”(total man)的“自然”与“历史”的“生成”过程,也即人的“存在的”属性,这种存在的属性,换言之,就是行动的哲学或曰立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存在的哲学”(existential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对哲学史的研究。从马克思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所写的博士论文,到恩格斯发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中,他们为了指导工人运动和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了从古希腊罗马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发展史,几乎对他们以前的欧洲哲学史上每个重要哲学家都作过评论。在研究哲学史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了他们的哲学史观。象  相似文献   

6.
马哲史研究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史探微》评价彭泽农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从1994年起,把科研重点集中在马哲"当代史"的研究上,力求以新的成果去迎接和纪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150周年。最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由王仲士教授等主编的《马...  相似文献   

7.
温汉华 《学理论》2010,(4):26-28
《共产党宣言》(下称《宣言》)丰富的哲学内涵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对我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影响深远。文章从《宣言》所包含的唯物论思想层面出发,对《宣言》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我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求知》2004,(10):39-41
今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对此,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漆玲 《求知》2001,(5):47-4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门课程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及其体系的一种解释。目前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思想及其内在关联的看法各异,构建的体系亦有多种。本门课程选用的教材针对大专班学员和党校教学的特点,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力求全面、准确、通俗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0.
陆青 《求知》2023,(3):55-57
<正>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本身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及恩格斯的重要思考,有助于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主义在立场、重大观点和方法方面的问题,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批判、扬弃和超越的深层次原因。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辨方式和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对当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由湘潭大学举办的第四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峰论坛”在湖南省湘潭市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光明日报》、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求索》《毛泽东研究》等期刊和媒体代表,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我集中研究了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战略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性论文,如《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战略》(《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政干部学刊》1996年第7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丝路学刊))1996年第3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对(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的哲学思考》以哲学战线们996年第2期)等。通过研究逐渐形成了我的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现,从而提出如下社会发展战略: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较大发展即…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初以来,《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勃兴,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研究范式的根本转换:从"实践唯物主义"范式转向"资本逻辑批判"范式。以《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为基础,经典再阐释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再创新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核,现实再研究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旨归。  相似文献   

14.
郗戈 《理论视野》2013,(8):F0003-F0003
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理论网协办的"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  相似文献   

15.
沈宝祥 《理论视野》2008,(7):18-19,38
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最早的光辉文献,是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和伟大实践的基本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是在《共产党宣言》的基础上展开和深化的。在这个意义上,《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是同义语。《共产党宣言》以来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著作所包含的思想体系,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的党章规定,党的指导思想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文字表述为“行动指南”),这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意义,决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摆样子。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姚丽  王志刚 《学理论》2009,(28):81-82
张祥浩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走向》梳理了近九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演进进程,在区分"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著作介绍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各种流派。著作最精彩之处在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趋同"问题,这是可贵的哲学探索,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1935年出版的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中国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奠基之作和成功范例,其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袁凌新 《理论导刊》2008,1(5):46-4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应该与时俱进,并体现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价值.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化范式纠正了"教科书哲学"的片面和独断,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的文本支撑和学理分析.规范、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但与此同时它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价值被大大遮蔽了.  相似文献   

19.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诸多代表性人物中,高语罕独具特色。他不仅用白话文写作,更是开创一种书信体写作方式,话语通俗,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易为知识青年所接受。从时间上看,高语罕在1921年至1932年撰写的《白话书信》、《理论与实践:从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出发(书信体)》、《青年书信》等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三本通俗著作,高语罕当是我国最早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14,(5):64-64
陈学明在《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十大疑问》(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一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接受程度和影响力,并没有随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而成正比例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