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在椟中求善价”、“良禽择木而栖”,一直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作为生命中一次重要的转折,择业就业是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同时就业状况又是一个国家经济风向标。因此,就业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它更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普遍社会现象。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比2003年增长6.8万,而2005年则有可能突破340万。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
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基于六期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2011—2021年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从分析结果看,与非农村籍毕业生相比,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比例较低,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比例较高,在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岗位类型上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支收比等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不同就业形态、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和岗位类型的选择。结合研究结果,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多渠道提升人力资本、多方加强精准帮扶以促进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3.
刘文涛  利爱娟 《前沿》2014,(11):190-191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为国家和社会广为重视,在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和改革毕业生就业体制的过程中,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发展不断革新,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人难”的“两难”现象,这是一种结构性的矛盾,也是大学生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的矛盾。这种现象暴露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社会要求、个人取向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适应,需要我们在分析客观环境因素及主观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构建多个抓手的立体式指导方案,引导大学生提高就业力,实现最优就业。  相似文献   

4.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万人,就业任务可谓是十分繁重。日前,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更是发文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通知要求,各地还应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拓展相关产业、企业、科研项目、基层等就业岗位;加强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同时各地、各部门还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通过以上诸多措施的实施,努力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这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80%以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参与到相关的就业准备活动中,得到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而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的建设也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在后疫情时代,一流高校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的意愿与行动力不断提升。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网络民族志观察和对18名一流高校毕业生的深入访谈,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探究当前青年“上岸”偏好与背后缘由。研究发现,一流高校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就业选择呈现出职业规划缺乏、就业路径依赖、权衡利弊取舍、自我实现赋能等不同类别的出发点。“上岸热”的就业现象既源于个体对资源价值与自身特质的预判与评估,也是社会制度下行动结构与行动后果合力作用的结果。突破青年就业的困境,除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个体努力外,国家、大学与社会应从结构层面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6.
孙慧  袁珊 《青年探索》2023,(4):45-54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议题,除外部就业环境外,个体就业心态和职业选择是影响就业与否及就业质量的关键。基于对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本文揭示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职业选择的个体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校大学生择业时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先就业后择业”为第一选择,关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薪酬待遇仍是择业首选条件,同时也注重个人发展空间;一线城市成为多数大学生就业首选,具有发展潜力的内地中小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大;体制内单位最受青睐;“佛系”“躺平”未成为主流,拒绝“躺平”、合理“内卷”成为大学生职场工作理性选择;创业方面,以满足个人兴趣为导向的创业动机凸显。针对大学生个体化的就业心态和职业选择,本文从加强思想引领,养成健康择业心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全过程的就业创业教育;因势利导,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等维度提出促进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旺 《现代人事》2003,(10):38-39
“良禽择木而栖”,“玉在椟中求善价,钗在奁中待时飞。”这一直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问题,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普遍社会现象。那么,国外大学毕业生是如何就业的呢?  相似文献   

8.
安敏 《就业与保障》2023,(1):103-105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贵州身处西南一隅,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国家筑牢脱贫攻坚成果和迈向乡村振兴道路上稳定民心的关键一环,是贵州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贵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特点逐渐凸显出来,影响着高校、社会、家庭等各层面,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文章结合当下贵州学生的“慢就业”现状,具体分析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以期引导学生积极就业、主动就业。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国内大学生就业趋势日益紧张,加之今年经济形势严峻,就业需求有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由于成长背景与上一代人明显不同,作为目前高校主力军的“8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特征,他们的就业观念已成为当前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受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变迁以及传统家庭社会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功利化的特点。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部署,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需要继续努力提升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教育服务质量,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就业创业环境和良好舆论氛围,努力提供更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保障,使他们逐步转变就业观念,牢固树立起"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择业观,勇于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公务员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校毕业生“公务员报考热”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对此课题进行研究,运用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论分析,发现有以下三方面的现实成因,即理性人追求公务员本身优厚的福利待遇、社会人追求工作过程中亲人朋友的支持、自我实现人追求具体工作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最后,基于政府、高校、社会、个人多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从就业政策的出台与完善、产学研机制的形成与推广、社会力量的监督与支持、个人信念的坚定与动机的端正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新就业形态迅速崛起的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发生了改变。高校传统就业质量模型只能体现就业数量,却无法真正体现就业质量。文章围绕新形势下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构建了社会环境、就业单位、培养学校和个体素质这4个一级因素指标,并将其细分为16个二级因子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因素、因子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建立比较矩阵,计算因素因子的权向量。通过一致性检验,构建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层次模型。以某高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实例模型进行模糊数学最大隶属度综合评价,以此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促进机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稳定性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文通过剖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构建了个人职业素质提升、高校教育模式改革、企业制度体系完善、政府就业市场调控四位一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促进机制,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稳定性就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国家对大学生“统招统分”逐步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国家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企业减员增效,社会对大学生的接收能力降低,再加上一些学生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大学生就业难,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对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下列工作是就业指导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5.
在就业优势上,“85后”研究生与前代研究生相比自我意识更强,情商水平更高,拥有年龄优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同时整体综合素质不高,择业目标短期化和就业心理功利化,不利于其未来的健康发展;对就业期望偏高与实际的就业需求呈现不均衡状态;长期所接受的应试教育导致他们过度地重视应试成绩,创新能力不足等成为他们就业的劣势.在就业机会上,国家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与高校的发展挂钩;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提高,为“85后”研究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同时,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长与市场需求之间呈现矛盾状态,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存在较多硬伤,导致社会对研究生学历的认可度降低,构成“85后”研究生就业的两大威胁.  相似文献   

16.
市人大常委会极其关注金融危机阴影下包括大学生就业难在内的社会、经济难点问题。早在2008年岁尾,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即就2009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启动专题调研。听取有关部门、部分高校、用人单位、专家学者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几易其稿,于年末形成缜密的调研报告,一则呼吁正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二则提出再学习、再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淡化社会矛盾的良策——建议挖掘教育自身潜力,适度扩招、鼓励留学、探索“学士后”制度,拉动教育消费;建议推广职业见习制度,吸收大批毕业生接受短期就业技能训练:建议实施世博专才培训计划,为顺利办博和上海未来发展储备高技能人才。另外,调研报告提出需配套解决的三个问题:要力争国家政策支持,要增设专项预算,要重视高校学科调整。该调研报告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林昇 《就业与保障》2023,(3):100-102
研究生党员是高校毕业生群体中的先进代表,文章以武汉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2020届~2022届毕业生党员就业数据为基础,对研究生党员的毕业去向和就业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党建+就业指导”的对策,助力毕业生党员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为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去年我省就业工作时刻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三大人群”,注重发展经济拉动就业、落实政策促进就业、优化服务助推就业“三个环节”,就业工作模式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注重扩大就业,向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并重的转变,积极实施援企稳岗措施,将减少失业的防线提前到稳定就业岗位;二是由过去注重帮扶就业,向注重帮扶就业与促进创业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历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数据,对2011—2019年十年间16~34岁青年群体就业率及就业结构变动特征及趋势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就业群体规模缩减、就业人口占比略有下降,就业形势整体平稳,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青年就业群体受教育程度大幅上升,青年就业形式以受雇为主,制造业依然是青年群体就业的主要行业。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青年劳动力快速转移至第三产业。从事生产技术类岗位的青年就业人数明显下降,商业、服务类人员增幅较大。在互联网、金融业等技术密集型的高收入行业中青年就业人数快速增加。青年群体择业更注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也更看重经济回报。  相似文献   

20.
《浙江人事》2009,(2):17-17
一是强化就业信息服务。通过《金华日报》、《金华晚报》、《金华人事》、金华电视台等媒体宣传金华市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解答毕业生就业疑难问题,定期组织人员到在金高校为毕业生上就业指导课,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和指导力度;通过金华人才网,开展以“大学生就业政策解答”、“你问我答”为内容的网上在线解答,去年累计共受理就业相关政策解答2300余次;建立由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组成的QQ群,定期在网上发布就业政策法规、毕业生供求信息、流动党员活动和就业培训信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