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罗斯研究》2021,(4):148-175
冷战结束以来,中俄双边关系在各个领域越来越紧密。中俄太空合作是两国政治关系发展的表征。就太空技术而言,以2014年乌克兰危机为分界线,中俄太空合作的内容与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合作由浅入深。在太空外交方面,两国相互配合,为预防太空军备竞赛与太空武器化开展密切合作。中俄太空合作是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具体表现,也是针对美国太空武器化政策的回应。同时,两国太空合作也势必塑造太空地缘政治,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俄太空技术合作,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中俄太空合作是应对太空地缘政治挑战的必然结果,对于维护太空多极化与总体稳定的中美俄太空三角关系、维护太空的"全球公地"地位与属性,制定未来公平公正的太空治理规则,从而确保太空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中俄太空合作,尤其是建立联合月球科研站,是贯彻"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构建人类太空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尝试,也是中国为变革太空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中俄太空合作的扩大与深化,将进一步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程群 《德国研究》2010,25(1):35-41
欧洲太空安全政策及其实施,与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紧密相连。鉴于欧洲太空研究和运用的现实,欧洲担心太空安全问题。为此,欧洲各界提出了诸多应对方案,如制定太空交通规则、发展太空集体安全、建立欧洲太空威慑能力、拟定欧洲太空战略等。作为回应,欧盟及有关成员国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欧洲标志性太空项目如伽利略计划和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系统,以及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发展各自的军事卫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致力于建立欧洲的集体太空安全和太空威慑能力。同时,欧洲也通过太空项目的合作,力求建立太空多极化,抵制美国的太空霸权。  相似文献   

3.
作为全球公地之一的太空已经成为国际合作的一个领域。中欧双方都有在太空合作的需要,而且可以从合作中收获诸多好处。中欧太空合作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即中国与欧盟层面、中国与欧空局层面和中国与欧盟成员国层面,迄今合作成果丰硕,为世界树立了太空合作的典范。当然中欧太空合作还面临一些挑战,也就是需要解决太空合作的定位问题、太空透明与信任建设机制问题、太空技术转让问题,以及如何约束太空武器化问题。但总体上,中欧太空合作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4.
张成新  郑华 《德国研究》2019,34(4):40-56
随着太空战略价值的上升,太空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疆域,太空时代特征日益明显。欧洲国家是较早进入太空的先驱。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欧洲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开启在太空领域的合作,欧共体/欧盟机构的参与则开始于80年代。进入新世纪后,欧盟在太空领域的合作明显加快,在发布欧洲太空政策、欧洲太空产业政策和欧洲太空战略的同时,也实施了一系列共同的太空项目,欧盟的太空角色日益明显。本文从权威性、自主性、连贯性三个维度,重在剖析欧盟成为国际太空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历程及其面临的挑战。通过考察欧盟太空法律地位的确立、欧盟太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欧盟对太空事务的管理及协调,本文认为,欧盟成为太空多极化时代重要一极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凸显出欧盟在战略性领域采取集体行动的困难。这对于把握今后欧盟在太空领域乃至欧盟整体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俄美太空合作既是苏美太空合作的延续,也是双方太空发展需求的产物。冷战结束后,俄美关系缓和为双边太空合作开创了新局面,两国在火箭发动机、国际空间站等领域加强合作。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不得不依赖俄罗斯前往国际空间站,这提升了俄罗斯在双边太空合作关系中的地位。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发生后,俄美地缘关系不断恶化,太空制裁与反制裁频发,太空合作项目接连中断。同时,两国的太空自主力量建设,尤其是美国太空商业公司技术进步,销蚀了太空合作的基础。太空政策理念冲突也阻碍了俄美太空合作的持续。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波及俄美太空合作,太空关系安全化态势逐渐显现。俄美太空军事力量建设加剧了太空军备竞赛,恶化了太空安全环境,为太空治理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利益诉求,近年来东盟国家愈加重视太空发展.本文根据国家实力的差异,以是否具备独立研制卫星能力为参照,将东盟国家依太空实力分为四个梯队,探讨位于不同梯队的东盟国家的太空发展战略,并对其太空政策进行评估.具体而言,东盟国家不仅在全球太空格局中崭露头角,而且尝试加强太空技术研发领域的协同合作,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东盟国家太空发展表现出较强的脆弱性和外部依赖性,且美国的太空霸权使其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东盟国家进军太空在未来不仅会促进太空多极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亚太地区的太空竞赛.对中国来说,东盟国家渴望进军太空是一个重要机遇,双方在此领域可以开展必要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任明哲 《东南亚研究》2023,(5):71-94+155-156
近年来,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太空合作机制日趋成熟,双方太空合作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并表现出合作领域由民用领域向安全领域深入、合作对象由双边向多边拓展以及合作方式由援助向联合研发转化等特点。日本利用太空合作拉拢东南亚国家,旨在实现其在政治、经济以及安全等领域的多重战略目标;东南亚国家则希望通过与日本合作来孵化自身的太空技术基础能力,并希望通过多系统兼容共用卫星导航系统提升国家信息安全能力。此外,双方的太空合作还基于共同的需求展开,即增强太空态势感知能力与海洋态势感知能力,共同监测大气和气候变化。由于各自战略目标和实力的差异,以及资金缺乏和域外因素的影响,双方的太空合作仍面临挑战。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不断加强太空合作,对地区太空局势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中国有必要审慎思考和应对。  相似文献   

8.
《美国研究》2021,35(3):60-80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太空战略不断调整,先后实现了两次重大转型。美国太空战略的理念经历了从"新边疆"到"高边疆"再到"最后的边疆"两次转变,战略目标中的领导地位内涵经历了从"技术优势地位"到"效用与防御优势"再到当前"产业、规则与军事"复合推进的演化,战略资源与战略手段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美国战略转型由美国的逐霸本性、太空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太空民主化转型以及美国对其能力与威胁的评估四种动力协同推动而成。美国太空战略转型将对中国参与太空国际规范完善与太空治理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问天几何     
经过13小时的太空飞行和状态设置,2022年7月25日凌晨3时13分,长征五号B发射的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在近地轨道成功对接,中国两个超过20吨的轨道舱段首次太空“握手”,神舟十四号三位航天员进入问天实验舱。中国人的太空家园空间就此增加了一倍,接近100立方米。这是中国推力最强火箭与世界最大单体载人航天器组合的首次太空之旅,既是中国航天工程能力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中国探索太空之路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0.
"中美太空冲突论"的危害在于它仍然以冷战思维为出发点,片面夸大对抗与军事冲突的必然性.无论从长远还是现实来看,中美两国避免太空潜在冲突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双边的太空合作.未来中美在太空领域会发生某些摩擦,但它不可能主导中美关系,那些可能的摩擦或矛盾仍从属于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1.
网络和太空是信息时代关键的战略空间。近几年美国国家安全文件拓展了美国战略利益的范围,将网络和太空作为其战略利益的新纬度。美国在信息空间推行先发制人的进攻性政策,以追求全方位优势地位。在网络与太空领域,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科技鸿沟。未来中美双方合作可以从不敏感的非军事领域起步,采取多边合作的形式,运用创造性思维开拓新的合作议程,共同构建更稳定的信息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12.
王煜 《新民周刊》2020,(2):26-27
太空治理应该脱离军事化,回归到"全人类共同区域"和"全人类共同遗产"的原则,这也是我国政府2016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及2019年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阐明的立场。有军事专家认为,美国对伊朗少将苏莱曼尼的无人机打击,是在太空武器支援下开展的,是其明确建立太空军、要把军事领导权扩充到太空的一次实战。对此,中国该如何应对?2020年1月4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应约同伊朗外长扎里夫通电话。  相似文献   

13.
天基资产是军力"倍增器"和军事战略"赋能器"。俄罗斯认为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空天——战略导弹防御、太空武器化、战略常规精确武器系统的部署。为应对这一安全威胁,俄罗斯强调"在太空战略区域部署和保持航天器轨道集群"。同时,为获取信息-打击优势,实现将苏联时代的"进攻优于防御"传统理论,转化为现时的进攻和先发制人打击的军事观念,俄罗斯强调天基系统的战略作用。因此,俄罗斯大力发展天基资产,并整合太空军力,组建空天一体化的军队,并发展反太空武器。然而,希望与现实存在落差:天基资产不能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具体表现为:在轨卫星数量不足,卫星质量不高,在轨运转寿命短,这一切来源于其航天基础设施的落后。为改变这一现状,俄罗斯通过改革航天产业,壮大航天产业基础;通过专项计划发展特定卫星及相关电子设备、更新现有发射场,以及建造新发射场、研发新运载火箭,以此确保国家安全和航天强国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仰望星空的时候,很多人大概都会想:宇宙的尽头是什么?也许在不太长的时间之后,你有可能会知道是什么。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5日晚上8点15分,在南美洲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基地,阿丽亚娜五号运载火箭带着韦伯太空望远镜成功升空。这架迄今最先进的望远镜,将在一个月内到达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拉格朗日L2点,再经过6个月的调整,它将有可能看到135亿光年外的影像,接近宇宙的起源。  相似文献   

15.
孟渐新 《新民周刊》2022,(32):80-80
如果用粗略的方式划分科幻片,主要有三种:形式科幻、内容科幻、形式内容兼而有之。上世纪影坛名作《2001太空漫游》《星球大战》《黑客帝国》可谓三者皆有。21世纪涌现的如《人类之子》《阿凡达》《星际穿越》等,我认为是“内容科幻”的标杆——恢弘的气象里,导演们想探讨的,往往是人类深层的困境。而在厮杀如红海的“形式科幻”领域:动物怪兽、机器异形、天外来客……或人与之厮打、或另一波巨兽与之厮打、或者就是人穿上机甲与之缠斗——这类作品因为特效奇观,往往有不错的市场表现,但这块蛋糕往往被欧美片方直接划走,徒留我辈叹喟。  相似文献   

16.
阙政 《新民周刊》2024,(12):70-73
<正>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奇观——因为发生在国际空间站内的剧情,全部在国际空间站中实拍。狭小的空间站、浩瀚的宇宙、巨大的蓝色星球……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在太空实拍的剧情电影,它创造了历史。一位俄罗斯国宝级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时不慎受伤,如得不到及时手术救治很可能会丧命,冒险返回地球也非常危险,而空间站医疗资源有限,队友无法为他实施手术——千钧一发之际,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当机立断,决定将一位富有经验的心胸外科女医生发射上国际空间站,为宇航员实施一场“太空手术”。  相似文献   

17.
阿晖 《新民周刊》2020,(2):24-25
大国逐鹿新军事革命,从太空到水下,从战术到战略,各类致命新武器接踵而出。这些人类最新科技的结晶,或将改变未来的战争形态,对那些战争机器来说,充满着极度诱惑。当然,这些诱惑的"潘多拉魔盒",最好还是不要打开。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维护美国卫星技术优势,从而确保经济优势和军事优势,美国把商业卫星及其部件列为"军火",受《国际武器贸易条例》控制,对其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但是,美国的做法没有阻止其他国家的太空事业发展,也没有阻止盟国发展不受《国际武器贸易条例》约束的卫星,反而导致本国太空工业的国际市场萎缩,国家安全风险增大。为此,美国政府试图尝试对卫星出口管制政策进行改革,把商业通讯卫星及其部件从国务院管理的《美国军品管制清单》转移到商务部管理的《商业管制清单》,但是,却仍把诸如载人的亚轨道、轨道飞行器等商业航天器、为在轨卫星提供服务的商业航天器列为军火。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以资金和技术为支持,以空天一体、军民融合为主要逻辑,从科技实力、人才素质培养、军队组织结构以及国际合作等多维度加强国家空天实力.在此背景下,太空军事化和太空资源争夺进程加剧,各国军用与民用空天技术竞争烈度均不断提高,美俄主导的空天领域二元权力格局被打破.鉴于上述形势,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政府参考世界主要国家空天战略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国家空天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此番调整在延续政策传统的同时,优化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内部的权责关系和管理结构,注重国家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育,展示了俄罗斯以硬实力为基础维护国家安全,以软实力为补充促进国家空天实力可持续发展和跃升的战略目标与实施逻辑.  相似文献   

20.
重访电影     
我趁疫情把世界的步伐调慢之后,做最多的一件事,是重访。我旧地重游的,是电影。而多么幸福的是,我遇上友人在做同一件事,叫自省。一位朋友的分享:第一次看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他的反应不是惊奇,却是无比愤怒,抑压不了喷发的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