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丁莉婷  安琪 《中国青年研究》2024,(5):102-109+101
成家与立业是青年人生发展的两件“大事”,也是事关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对于面临就业选择的大学生而言,对亲密关系的规划已成为影响就业决策的一项重要因素,对青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择业心态与择业实践产生了新的影响。研究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在问卷调查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若干“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深入访谈,探析青年大学生在面临个人发展利益诉求与亲密关系集体利益冲突时的择业实践与行动逻辑。研究发现,亲密关系亲密度与择业焦虑的关系受到关系承诺度的调节作用。在“高亲密度-高承诺度”“低亲密度-低承诺度”“低亲密度-高承诺度”三类不同的关系形态和各自特有的互动模式下,青年人面临不一样的压力和挑战。除了个体层面的深入反思和综合权衡之外,学校、国家和社会可以从生涯发展辅导、就业服务、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社会氛围营造等多方面助力青年人突破亲密关系与职业选择的冲突困境。  相似文献   

2.
孙慧  袁珊 《青年探索》2023,(4):45-54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议题,除外部就业环境外,个体就业心态和职业选择是影响就业与否及就业质量的关键。基于对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本文揭示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职业选择的个体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校大学生择业时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先就业后择业”为第一选择,关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薪酬待遇仍是择业首选条件,同时也注重个人发展空间;一线城市成为多数大学生就业首选,具有发展潜力的内地中小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大;体制内单位最受青睐;“佛系”“躺平”未成为主流,拒绝“躺平”、合理“内卷”成为大学生职场工作理性选择;创业方面,以满足个人兴趣为导向的创业动机凸显。针对大学生个体化的就业心态和职业选择,本文从加强思想引领,养成健康择业心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全过程的就业创业教育;因势利导,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等维度提出促进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正从过去的国家计划分配逐步走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通过学校推荐,毕业生进入市场,与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自主就业,已成为毕业生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2019年6月18日,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同志在调研全市“稳就业”工作时指出,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青年群体就业问题,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等问题分析研究,全力确保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本文通过对重庆市2017届~2019届1800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抽样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梳理出重庆市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存在的四种情形及四个特点,分析“慢就业”问题的四个原因,对缓解重庆市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基于六期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2011—2021年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从分析结果看,与非农村籍毕业生相比,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比例较低,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比例较高,在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岗位类型上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支收比等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不同就业形态、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和岗位类型的选择。结合研究结果,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多渠道提升人力资本、多方加强精准帮扶以促进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6.
林海 《今日海南》2005,(9):26-26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并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 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业奔基层,对自诩为“天之骄子”的广大高校毕业生来说,却是个颇费踌躇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60万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仍然艰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出现“考研热”“考证热”“考编热”“慢就业”等教育和就业热点现象,就业观念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2003—2021年间的10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和理论解释,并分学历层次、院校类型、学科门类、性别维度进行了差异性比较。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毕业生就业观念最突出的特点是偏好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而社会价值一直未得到重视。第二,2003—2021年,毕业生就业观念呈现明显的变化,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超过个人价值。第三,就业观念存在异质性。相对而言,博士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硕士生更看重经济价值,本科生较看重个人价值,专科生更看重工作性质;“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更看重经济价值,高职高专、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毕业生更看重个人价值;人文学科毕业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社会学科毕业生更看重单位性质,理工学科毕业生更看重经济价值,其他学科毕业生更看重社会价值;男性毕业生更看重工作性质和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万人,就业任务可谓是十分繁重。日前,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更是发文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通知要求,各地还应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拓展相关产业、企业、科研项目、基层等就业岗位;加强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同时各地、各部门还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通过以上诸多措施的实施,努力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这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80%以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参与到相关的就业准备活动中,得到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而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的建设也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对2010年广东部分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按其程度依次为:发展空间与职业兴趣、用人单位性质及个人家庭因素、就业地点及人际关系以及薪酬与工作稳定性等,而专业对口与否已经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被调查者认为,影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因素依次为:个人特质与就业环境、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学校教育与市场脱节以及外语水平等,而社会关系并不被认为是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在产业升级中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以优质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市场就业等以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2.
李秋华 《浙江人事》2009,(11):18-19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政策,是疏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在新形势下,如何选好建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切实增强就业见习制度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就业见习工作中实现政府、企业和高校毕业生“三赢”,是各级人事部门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金华工作实际谈点想法。  相似文献   

13.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并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 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业奔基层,对自诩为“天之骄子”的广大高校毕业生来说,却是个颇费踌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2004年是我区高等教育实行“并轨”扩招后,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第二年。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崔栋成主任说,今年内蒙古全区将有3.5万名大学生毕业,比去年净增了9000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及早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去年岁末自治区和各高校先后举办了各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邵小芳  卢兵 《人事管理》2000,(12):22-2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全面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活动中,人才市场的各种信息对于毕业生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也为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对于高校、大学生、用人单位、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经国务院同意,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职责提出新课题;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成才需要要求高校团组织调整工作思路、完善工作范畴;了解青年学生的需要和所想,适时地做好服务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青春创业行动”和“青年维权行动”是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的重要举措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青年职业农民形成是新农村建设的促进条件和成功标志。但是,目前我国农民科学素养水平较为低下,尤其是职业技能缺乏。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农民尤其是职业青年农民的培养。青年职业农民是青年做出的理性职业选择。将青年农民培育成青年职业农民是一种长久的战略举措,目前而言,充分利用好现有教育资源,吸引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地方高校毕业生成为职业农民是一种现实选择。地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压力,成为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选择。但要做一名合格的职业农民,需要一定的训练和技能,为此,地方高校必须实施针对性教育,使青年大学生在校期间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农民做好能力储备。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沈毅 《人民论坛》2023,(1):70-73
“选择恐惧症”日益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面临的突出问题。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的“选择”,当代青年群体拥有相比于过去青年更多样的就业道路,却也更加不知、不敢做出人生中适合自身的各种选择,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的青年甚至出现了“逃避就业式考研”以至“逃避就业式读博”等新现象。部分青年在职业或学业方面的“选择恐惧症”,常常是各个行业过度“内卷”的后果,而客观层面较低的退出可能性与主观层面家庭主义导向的过度成就动机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度“内卷”的再生产。“选择恐惧症”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有现象,东亚地区日韩等国早已显现了“内卷”现象与青年“选择恐惧症”问题。某种程度上,缓解青年对于未来焦虑而难以决断的“选择恐惧症”,需要更为完善的分配制度与更为宽容的多元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