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张寒 《中国青年研究》2023,(1):21-27+61
审美本应是着眼于精神满足的理性活动,但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审美实践呈现出狂欢的态势,并有出现异化的可能。通过对审美活动作出分类与比较,本研究聚焦于青年短时效性的审美行为。网络社会的泛娱乐化、社交媒体的双向互动、青年群体的情绪需求,促成审美狂欢;异化边缘的审美活动对个体、群体,以及主流文化造成威胁;狂欢式的审美体验,既是欲望的投射,更是温和的抵抗,诸多审美实践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网络负面信息传播给青年价值观培育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弱化了一些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网络负面信息传播,加强网络治理,减少网络负面信息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主旋律影视作品与青年受众的审美视点在网络提供的沟通渠道中逐渐相融,从电视机前仪式化的观赏到通过网络参与影视剧的传播,青年群体在与艺术作品的相互审美交流中互为参照,彼此走近。尤其是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青年群体对祖国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空前高峰,他们的审美态度也更加理性、客观,开始主动参与到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审美再创造中。作为主流文化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只有主动转变创作理念,尊重青年视角,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让青年受众在接收和观看主旋律影视作品中开启“双向奔赴”的审美征程,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审美活动是一种群体性的互相交融影响的共识、共鸣活动。在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年群体不断更新换代,审美模式呈现出时代性差异。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发现,当代青年与父辈之间业已形成鲜明的审美代际差异,其中折射出审美观念的变化、审美环境的重构,以及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产生的微妙情感互动。在互联网审美语境中,以“90后”和“00后”为审美主体的青年一代,与“70后”“80后”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审美观念。本研究通过历时态的观察,尝试厘清各个时代的审美偏好、分析审美迭代的原因、探究审美转向的内在逻辑,从而为引导当代青年形成健康的审美判断、培育良好的审美能力提供认知基础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5.
"00后"生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十年,伴随互联网一同成长,眼界更为开放,兴趣爱好更为广泛,思想观念更为多元与兼容,呈现出六大新特征:一是对社会问题看法出现"观念分层";二是理性爱国;三是传统"权威意识"渐趋淡化;四是"热血奋斗"与"躺平佛系"二元并存;五是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并存;六是平权意识与规则意识强。"00后"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与入世全球化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在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体现其自身特点的新的价值观,其价值观演化呈现出鲜明的群体独特性,而不断演变的青年价值观总是不断孕育着未来新文化的因子,并最终将反哺和作用于社会主流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社会行为,也对处于人格形成期的青年提出了挑战。青年人格塑造,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净化网络环境,引导青年人加强自我修养,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教育相结合,使其将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发生极大变革,社会思潮的嬗变与青年价值观的变迁则是这一变革的重要体现。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对社会思潮的形成、发展、传播起着选择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此外,二者的互动还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青年是社会思潮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尚未形成对青年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的主流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嬗变与青年价值观变迁在具体的社会存在中具有某种同步性;青年价值观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交锋时刻进行着,激烈争夺青年一代的思想阵地。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强化社会思潮研究,在批判借鉴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对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出现的后现代价值观已经影响到广大青年各方面的价值取向,这种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对主流价值观的解构和颠覆。流行音乐作为透视青年价值观的一面镜子,承载于其中的价值观也逐渐向后现代价值观靠拢。通过对香港、台湾歌手的数十首蕴涵后现代理念的流行音乐进行内容分析可以看出,流行音乐中所承载的青年后现代价值取向有:快乐至上、解构传统、反叛权威、多元与宽容。  相似文献   

9.
[引 言] 互联网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信息交流形式与人际交往方式,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是复杂而深刻的.其中,青年作为网民的主体和生力军,作为新生事物的易感人群,所受到的影响尤其巨大,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改变.因之,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问题和形势.如何把握现代青年在网络时代的思想倾向和行为特征,是新世纪开展青年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为此,中日社会科学院团委组成“互联网对新时期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影响”课题组,从当代青年对互联网的了解与使用的基本情况入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互联网对于青年在各方面的影响,从而为如何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青年工作探讨了若干对策. 题的们研活动以问卷调查为主,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等多种方法.问卷收集的结果通过程序严密、专业化的统计分析,运用SPSS软件,在广度上获得全面、准确而有说服力的数均,在深度上我们通过开调查会和个别追踪访谈的方法,获得有特点、有代表性的个案.  相似文献   

10.
张杰 《前沿》2007,(10):96-98
互联网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学习和成才,也会造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努力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不断减少互联网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为“Z世代”青年提供了新的认同建构路径,网络参与深刻影响着“Z世代”的社会化进程,也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社会化模式下形成的婚育观念。通过“青年互联网生活调查”研究发现,网络参与对当代青年的婚育意愿呈现负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具有性别和网络圈层差异:互联网参与对女性婚育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网络参与度高的群体表现出显著更低的生育意愿;身处不同网络圈层的青年,其婚育观念也具有异质性,追星圈青年的婚育意愿最低、网游圈次之,而短视频圈则相对较高。研究表明,以互联网为主要场域的社会化路径,即线上社会化对“Z世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形塑存在深刻影响。这有助于理解婚育观念的代际差异,为把握当代青年的思想动态、破解当下的婚育困境提供新的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12.
探究“内卷化”背景下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成因与应对策略,对于引导青年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内卷化”背景下,青年社会获得感的缺失是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内因,主要体现为“习得性无助”降低青年的自信感、“主动污名化”宣示青年的抗议,以及阶层焦虑导致青年斗志消沉。而亚文化中部分消极文化的流行与扩散是外因,主要体现为“丧文化”下青年情绪消解方式的扭曲、消费文化下青年认同危机的加剧、网络文化下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引导作用的削弱。为了应对青年“躺平”思潮的不良影响,亟待加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青年社会经济保障体系,甄别研究青年合理社会利益诉求,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技术赋能实现了社会关系的重组,“人媒互动”“人际互动”“偏好互动”的结构演化形成了个体间差异化的健康结果。围绕“技术-关系-健康”的逻辑主线探讨互联网使用对青年世代健康的影响契合了时代价值和学术关怀的基本内涵。基于2017年CGSS数据的系列计量因果推断方法的结果显示高频度互联网使用影响青年健康存在“双刃剑效应”:在具备提高个体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客观生病住院次数的“健康溢价”功能的同时,却导致青年群体BMI指数增长的“健康惩罚”。在路径机制方面,高频度互联网使用通过社会网络、健康管理和网络诱导等途径影响青年世代健康,其中健康管理与网络诱导在部分路径中也起到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三个角度总结归纳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年价值观的更新;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与农村青年价值观嬗变的互动效应;展望了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未来农村青年价值观的主流与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5.
在媒体日益融合的背景之下,我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不仅面临着挑战,也迎来了机遇。当前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传播亟待调整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技巧。对此,我们要努力发挥积极影响,着力深化和完善主流理论,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常态,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新特征。互联网的开放性、快捷性、丰富性等特点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机遇,同时互联网的碎片化、隐匿性、去中心化也带来了挑战。高校应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校园日常生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符合青年特点,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符合大学生需求,打造高效运行的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体系等方式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化思潮视阈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外政治经济交往的加强,西方文化对我国青年的影响也日益加深,青年思想出现了新的特征: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认同感不够;强调自我,理想趋于务实;价值观的理性化;传统婚恋观的淡化。当前,我们对青年应加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具有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观的主流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不断促进青年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成长环境的日趋复杂,价值选择的日益多元化,使得青年价值取向出现选择性困惑。在新媒体时代,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梦引领青年价值观;优化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重新形塑青年价值结构;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为青年成长提供保障,以此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青年对自然和社会以及文学艺术的鉴别、欣赏、认识和创造的能力,借以陶冶情操,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情趣。使青年能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摒弃低级、庸俗、愚昧趣味;追求积极向上、高尚健康的乐趣,对青年实施思想教育的同时,结合美育则可相得益彰。青年有了远大的理想,又明确了为其实现理想的前进道路以及应该掌握的科学本领,学习、工作、研究、创造的劲头自然大增,而优良的审美情操则会导致并表现为  相似文献   

20.
流行文化风行于大学生群体之中,不仅对青年学生思维方式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也对大学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提出了挑战。大学主流文化的建设要以流行为镜、扬主流之光,有效提升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感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