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解之诚图 《创造》2010,(12):68-69
曾经的滇池是那么令人向往,文人孙髯翁曾不遗余力地歌唱它的碧波荡漾,“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一副大观楼长联描绘出了“高原明珠”滇池的绝美画卷。她很早以前就被称为云南的母亲湖。  相似文献   

2.
乡间素描     
邢云 《福建乡土》2013,(2):26-26
炊烟母亲在故乡种植的一种,最朴素的植物,它的绿荫,覆盖了我的童年和彩色的梦。炊烟的美丽,被称为民间艺术,镶嵌在乡间古朴的画框里。乡村暮归的风,吹着它薄薄的叶子,似蓝天白云一样的广阔树冠。母亲的面容,母亲的身影,仿佛是看不见的。她在整个村子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女儿经验”沉淀在女性作家的生命感受里,无论母亲在场或缺席,对母爱的眷恋与向往是相同的。但成长的躁动与“第二性”的反抗,使得女儿又要千方百计地脱离那个孕育她的母体,试图分娩一个新的自我。女性儿童小说作家以“女儿的经验”和母性的悲悯对母女关系投去了关注的目光与冷静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一唱起这悠扬动听的歌儿,那跌宕动人的旋律使每个远离家乡的高原儿女心底涌出浓浓的乡情。  相似文献   

5.
回望     
正童年,那是我们步入人生最初的入口。还有那片含辛茹苦养育了童年的出生地。此刻,它也许就在我们的脚下,也许已经成为我们远在天边的故里。但任何时候,任何一片出生地,始终怀有一种岁月都难以消磨的母性情怀。对于投入到她怀抱的每一个子民,她没有亲疏之分,都会慷慨地展开一双柔软的臂膀,将你揽入怀中,让你分享安放在她胸脯里的那份安详和发自体内的乳香;然后又撒开双臂,让你在她微微隆起的小腹里撒娇和捣蛋。即便你的闹腾使得她疲惫  相似文献   

6.
清秋重阳     
白兰 《公民导刊》2013,(11):56-57
<正>清风送爽,又逢重阳,不知不觉中,又迎来菊花盛开的重阳节,遍地黄花,漫山红叶。傲然绽放的菊花,清香入鼻的陈酒,闲庭信步老人的笑声,在街头巷间弥漫,感受这浓浓的秋意,心头涌起深深的思念。正值黄昏岁月的母亲,从记忆中升起生活往景。繁忙的农事跟随二十四节气奔走,一种庄稼催促另一种庄稼,一项农事紧连一项农事。母亲每天下地,风里来雨里去,手拿锄头,身背背篓,地里家里忙个不停。茬茬相接的农事,像镰刀划过麦芒时轻快的挥舞,密密麻  相似文献   

7.
一场女性救赎失落的悲剧——张洁小说女性形象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燕 《青年论坛》2005,4(2):127-129
张洁小说中塑造了两种女性形象母性的牺牲;负重的长女.这两种人物形象体现出女性自我认同感与女性困惑的缠绕,凸现了女性命运的坎坷和女性走上真正解放道路的艰难.  相似文献   

8.
段玉梅 《中国保安》2012,(21):76-76
母亲家在南城,离我家有五六公里那么远,母亲在家里种了一棵葡萄树,每年夏季一到,满院子里都结满了葡萄,母亲知道我,特别喜欢吃葡萄,只要院子里的葡萄成熟了,就会步行走五六公里的路程,把满满的一篮子葡萄给我送过来,让我尝尝鲜。  相似文献   

9.
地毯之于家居,是能勾起你心底最温柔部分的宠儿。她或者以一种母性的姿态托起脚底那莲花般的步伐,若有若无或者以一种不经意的打扮出现在你倦怠的眼神里,像是一个长长胡同里闪现出的一个红色靓影,跳跃自如;或者如初恋的情人,静静地伫立在消瘦的墙壁之上,在你回首之间,感到时光一如水泻,到处已是她纤柔的影子……地毯的美丽,就在你的精心搭配与选择之间。  相似文献   

10.
沈雪 《人民公安》2010,(23):56-56
“男性在孜孜以求心中的理想,来实现人生的价值时.难免会遭遇挫折与失败而导致身心疲惫,此时能够安息他们受伤的心灵的.莫过于女性所给予的身心抚慰”,这样一种“母性般关怀的集体无意识”,体现在新版《三国》剧中的女性角色的爱情模式中。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生日     
母亲的生日毛传书母亲今年80岁,弟妹们商量,准备好好给她做一做生日,让老人家更快活。在我的家乡浙江丽水地区做生日有“生人做一,故人、做十”的习俗。做生日一般都在周岁之初。80岁生日在81岁的正月做,而不在真正生日那一天。一来正当春节欢乐之际,喜上添喜...  相似文献   

12.
赵蓉 《思想战线》2011,(Z1):336-337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之后创作的一部最具自传性的长篇小说,深刻地描写了宝姨、茹灵和露丝三代母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经历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母亲和女儿之间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双方通过努力沟通,最终真正理解了对方。母女关系从冲突走向融合,体现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女儿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摆脱了身份认同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人生如茶     
吴方林 《今日广西》2007,(15):79-79
我喜欢喝茶。 儿时对茶的记忆就是父亲喝的浓浓的苦涩的茶和每逢冬季吃过油腻的东西之后,母亲冲泡的香甜可口的奶茶。我特喜欢喝奶茶,特别是红茶那浓浓的茶香,伴着奶香,那种滋味至今还留在记忆中。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7,(3)
<正>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中国情"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金鸡一声报晓,我们迎来了崭新的一年。在刚刚过去的几天里,相信祖国大地、海峡两岸都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万家灯火,新桃换旧符,一片春满山河。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象征团圆、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  相似文献   

15.
流苏 《时代主人》2007,(11):44-45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一张脸。成都这个城市.骨子里透着乐观,它的脸上只有喜怒两种表情。在这里几乎听不到普通话,大街小巷里全是浓浓的川音,即使你与他们讲一口标准普通话,他们也只是对你憨笑着继续说着“干啥子么”或是“要得”。这不是傲气,而是成都人实在太耿直也太快乐了。这个城市没有我想象中的繁忙和奢华.是怡然自得的。  相似文献   

16.
两只梨     
我出生于穷乡僻野,打从我记事起就有故事伴随。因为我的家乡没有繁华都市里那高贵奇幻的放影机,更何况电视,每天晚饭后听爷爷讲讲故事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乐趣。虽然听过的故事不计其数,但略有一二让我终身难忘,因为它一直激励着我,激励着一个农村打工仔在都市生活下去的勇气。故事讲的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位善良的母亲用卖稻谷的钱称了一斤梨。当她回到家中把梨摆在盘子里端给孩子们吃时才发现事情非常巧合,平均每个孩子正好一只梨。可望着盘子里大小不一的梨母亲发愁了,谁会愿意吃那只小得可怜且被害虫袭击得满身伤痕的梨呢?几经思索,母…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微笑     
母亲在屋后的油茶树丛里站着,左手手里捏着一枝茶花,右手挥动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母亲留下的唯一的一张照片,也是母亲留在我脑海里永远的微笑。  相似文献   

18.
方成义 《福建乡土》2014,(1):51-51,61
正静谧、巍峨舒展在一个明亮的世界含忧带愁的眼神接受庄严的注目富有思索力的前额仍飞翔一种激越不屈的脊梁诉说一个沉睡的辉煌岳麓山下风雪呼啸梯形的雪泥浑浊的田野走出腰挎镰刀的汉子沿着春天的标向从此,神州伴着崭新的信念启程湘江沉淀累累的岁月衡山背不动凝固的沧桑缀一片枯黄的稻叶让浓浓的鲜味夹进书页铭记母亲的叮咛圆明园断垣残壁一把镰刀、一片稻叶  相似文献   

19.
朱凌 《中国减灾》2013,(8X):57-57
<正>后院里的那株向日葵,宛如一个害羞的少女高挑地站在那里。风一吹,微微地摆动着枝叶。黄色的花瓣,棕色的芯,绿色的根枝,怎样看都招人喜爱。恋上它,还是小的时候,那时,只是想吃瓜子,于是,母亲便在后院里种下了它。每天,我势必要去后院看它。起先很小,让人不敢相信它能在几个月内长那么高,仿佛要爬上云端。站在它的下面,我一点点地和它比着,母亲笑着说:"等你长到它那样高时,就算是长大了。"从那以后,总是喜欢站在它的下面,看着它,并且轻摇着它。有时,累了倦了,母亲便会搬来凉床,让我呆在它的下面。傍晚的风,非常的凉爽。北方的夏天,远不及  相似文献   

20.
母性神话是父权制社会的产物,它的构建过程便是男性依据时代需要对女性进行形塑的过程。近代意义上的新母性神话是时代使命、男性欲望和大众媒介的合谋。而作为传播和构建女性文化的重要公共话语空间,辛亥时期大量涌现的女性媒介参与,甚至直接促成了其时社会旧母性神话遭遇颠覆、新母性神话得以构建的过程。从新母性神话构建的过程和内容看,女性媒介只是利用自己的文化符号、文化资本复制了男性中心话语,然后和男性、其他媒介及舆论一道形塑了其时的女性。这是男权社会的本质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