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战后四十多年间,台湾经济在经历了复苏之后,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台湾也因此被西方经济学人士列为“中度发展地区”或“新兴工业化地区”,与南朝鲜、香港、新加坡并列为“亚洲四小龙”。至1987年,“国民生产毛额”已达一千亿美元,人均生  相似文献   

2.
近40年来,台湾经济取得了相当快速的发展。以1989年与1952年相比,37年来国民生产总值由合16亿余美元增至1,500亿美元,增加93倍:进出口总值由3亿余美元增至1,185亿美元,增加395倍;人均国民收入由136美元增至6,890余美元,增加50倍。近几年的外汇储备也已由1976年的22亿美元增至1989年的732亿美元,增加33倍.人们将台湾与南朝鲜、香港、新加坡并列,称为亚洲“四小龙”。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后,台湾地区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6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更引人瞩目。至70年代后期,台湾已成为世界新兴的工业化地区,与新加坡、香港、南朝鲜并称为亚洲“四小龙”,成为“70年代的奇迹”。台湾经济目前尽管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弱点,面临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严峻考验,但30多年来的巨大发展和变化,是举世公认的。  相似文献   

4.
<正> 沈祖良和陈继勇两同志合著的《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经济述评》一书,既从主观努力方面,又从客观条件方面;既从国(地区)内,又从国(地区)外:既从经济方面,又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四小龙”经济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主体化的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作者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置于近现代吏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广阔背景  相似文献   

5.
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与文化模式对妇女就业的影响范若兰70年代以来,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迅速跨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行列,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必然引起深刻的社会变化,其中亦包括妇女地位的巨大变化。本文主要探讨“四小龙”...  相似文献   

6.
高速经济增长的成果在稳定的政治局势之下,台湾经济在1960年以后取得了显著的跃进,玑在已和南朝鲜、香港、新加坡一起,成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群体的一个成员,成为了经济增长显著的“亚太经济圈”的一翼。  相似文献   

7.
实施长江开放战略的国内外背景 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变化,世界正进入大变动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国际间经济、科技竞争愈加激烈,我们将面临着严竣的挑战。 首先,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形成了一种竞争性压力。80年代,亚洲“四小龙”仍然保持了自6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南朝鲜、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8.8%,7.5%、7%和6.6%,有一个材料预测到2000年他们仍然将分别达到8.2%,7.1%,6.1%,和5.5%的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2.2%的水平;东盟四国等一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  相似文献   

8.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影响(一)对中国与亚洲国家或地区贸易的不利影响长期以来,亚洲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市场。据中国海关统计,1997年中国十大贸易伙伴及其双边贸易额分别是:日本608亿美元,香港508亿美元,美国490亿美元,欧盟430亿美元,韩国241亿美元,台湾198亿美元,新加坡88亿美元,俄罗斯61亿美元,澳大利亚53亿美元,印度尼西亚45亿美元。在这十大贸易伙伴中,其中有6个位于亚洲地区。1997年,中国与包括日本、韩国、东盟9国、台湾和香港在内的亚洲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额为1798亿美元,占中国贸易总额的55%。亚洲金…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即“亚洲四小”的经济发展虽然受西方特别是美国经济不振的影响,但毕竟局面较好,经济发展大体呈繁荣之势。弄清“四小”怎样发展自己的经济,特别是怎样在跌宕中经过调整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于我们不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有629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是个小岛国。经过二、三十年建设,人均国民收入14000美元,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 新加坡的国民经济之所以如此发达,与它有一个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11.
广东如何推进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港澳台资本为主导的外源型经济推动下,广东经济率先崛起。1980—2007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49.65亿元增长至30606亿元,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后又超过台湾。但在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同时,广东大量的外源型企业  相似文献   

12.
一 亚洲“四小龙”是最早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批发展中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十年代,进入80年代后,“四小龙”进入了对外投资的高速增长时期,其中1976—1989年,新加坡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了5.5倍,年平均增长率13.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台湾对外直接投资上升了62倍,每年平均以12.4倍的速度增长;同期内,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了3.6倍,年均增长率达35.7%;而截止1989年底,香港在亚洲各地的累计投资也已超过260亿美元,占亚洲总外来投资的1/4—2/7;从1988年起,“四小龙”已取代美国成为东盟最大的外来投资者。“四小龙”仅用25年时间,就达到了西方国家用半个世纪才达到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13.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1995年的人均 GNP 达12000多美元,排名世界第25位,属比较富裕的地区;同时,近些年来,台湾当局又经常宣扬岛内是全世界所得分配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并开始实现了"均富"的目标。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台湾岛内的分配情况呢?让我们先从岛内官员、教员和企业雇员的月薪状况说起。三类人员的月薪状况  相似文献   

14.
一、序言香港《远东经济评论》(1989年3月16日号)有这样的一段评论:“台湾企业与南朝鲜企业的对外投资虽然尚处于初出台阶段,但却已经开始对其本身的经济与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泰国)的经济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台湾与南朝鲜的企业能够顺利经营其海外子公司对受资国今后10年的经济发展将会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台湾与南朝鲜已从资本输入地区转为资本输出地区了。近10年来(80年代)台湾与南朝鲜不仅上升为世界贸易的主要输出入地区,而且在金融上也迅速提高其作为资本输出地区的地位。”台湾与南胡鲜的对外投资虽然不断在迅速增大,但其实际状况却未必如人们所充分了解,而有关的理论分析就更是完全没有了。作者以建立新兴工业化经济理论作为科研方向,更有责任探讨台湾与南朝鲜的对外投资问题。由于有关台湾、南朝鲜的对外投资的资料很零  相似文献   

15.
朱乃新 《群众》2008,(6):55-57
韩国与新加坡、我国台湾和香港,是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中崛起的富有特色的板块,称作“亚洲四小龙”或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四小龙”在政府干预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推行出口导向战略,成功实现了经济崛起,成为发展经济学的经典案例,对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也起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四小龙”经济腾飞的奥秘李长久30多年来,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由贫穷落后变成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亚洲“四小龙”。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一四小龙”经济平均增长率,在1971年至1980年期间为9%,在1981年至19...  相似文献   

17.
宝岛传真     
《台声》2007,(4):6-7
消费增长乏力且投资低迷 岛内储蓄率将再创新高;去年台租赁业增长逾13% 运输工具增长逾18%;去年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逾385亿美元;台湾厂商首次拿下全球液晶面板市场半壁江山;台湾网络普及率60%居亚洲“四小龙”之尾……  相似文献   

18.
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以经济腾飞的高速度为世人所瞩目。而新加坡又属四小龙之首。它成功的经验之一:多元文化的民族和教育政策,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一、多元文化的民族政策的成就新加坡是移民国家,国民大多是移民,由四种人组成:华人占777%;马来人占14.1%;印度人占7.1%;其他人占1.1%。新加坡政府实行的民族平等的多元文化政策的精髓是:不给任何民族特殊的地位和权利,也不搞权利和地域分配;但实行尊重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多元文化的民族平等政策。外界称新加坡是华人政权,实行多数人统治的原则;但新加坡…  相似文献   

19.
1997年7月发端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引起了亚洲其它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的关注和恐慌.作为创造“东亚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能否抗住冲击也同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台湾在采取“最小幅度防御性努力”之后,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的崛起与腾飞,已为世界所瞩目。1996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达95O亿美元,人均GDPZ.6万美元,分别比1960年增长136倍和60倍,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投资环境位居世界第二,新加坡的快速发展与其政府成功的治国之道密不可分。一、立足国情的忧患意识,是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内在动力新加坡是个弹丸之地,天然资源贫乏,这种国情使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限制。对此,新加坡政府领导人和国民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首先,立足国请求生存,寻找改变本国工业落后的机遇。6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