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1986年12月,台湾文学界杂志社出版了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下文简称《史纲》)。这是光复后40年来台湾第一次出版台湾文学发展的史书,即刻引起文坛注目,批评迭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也试图呈一孔之见,借以抛砖引玉。中国结与台湾结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成为台湾文坛的敏感点。实际上,这两种意识之争几乎伴随着整个台湾新文学的进程,如台湾新文学发轫期关于台湾话文之争;70年代关于乡土文学的论战,80年代关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学论战”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土文学论战”是当代台湾文学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被及台湾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台湾社会.它的发生,则至少应追溯至台湾乡土文学历经20年的蛰伏后于60年代中期的重新出发,以及其后十余年来的迅猛发展和演变.如黄春明、王祯和早期所谓“纯正”的乡土小说和70年代王拓、杨青矗等着重揭露社会阶级矛盾创作的先后出现;70年代初以“现代诗论战”为中心的对于现代主义的普遍反省运动,以及由此确立和带动的“回归传统、关怀现实”的文学思潮,在在显示台湾乡土文学迎来了它的又一次高潮并成为70年代台湾文坛的主流.这种日益浩大的声势引起各方人士的不同反应,也使它成为各种矛盾汇聚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一场震动台湾社会的“乡土文学论战”于1977年爆发并延绵了一、两年.本文拟对这场论战的发展过程、争议的焦点、论战的特征和意义等,加以概略的描述和论评.  相似文献   

3.
台湾的经济增长率在 2 0世纪 6 0年代年平均增长 9 1 %、70年代 1 0 2 %、80年代 8 1 % ,持续保持了高速增长 ,90年代也保持了 6 4 %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亚洲金融危机后 ,台湾经济所受危机的影响在亚洲地区中属最小 ,台湾经济素有“亚洲优等生”的誉称。为此 ,台湾第一次经历了较严重的经济衰退在台湾居民心理上引起了很大的不安 ,企业界又掀起了往中国大陆投资的高潮 ,台湾居民对中国大陆方面所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支持率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对安全保障也有影响。为此 ,自 2 0 0 1年夏季以后 ,经济复苏问题便成为了台湾执政党与在野党的…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当局自1949年逃台后,“中华民国”就成为历史,其国家政权破灭.但其在台湾仍然实行一党专制统治,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台湾形成了一个相对庞大的“公营”经济,包括“国营”、“党营”、“军营”和“县、市营”企业,成为其统治的经济基础,也是台湾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主要经济力量.  相似文献   

5.
60年代以前,由于台湾经济实力薄弱,军工生产能力低下,台湾军队的武器装备完全依赖美国援助.从70年代开始,台湾当局感到在武器装备方面完全倚赖美国,势必受制于人.此后,台湾在继续向外采购武器装备的同时,开始强调“自力”发展军事科研,自行研制武器装备,逐步建立“自立自主的军工体系”,明确提出武器装备将逐步朝着自制化方向发展.迄今,台湾发  相似文献   

6.
台湾高等教育实行“二元制”,即大学院校的普通高等教育体制和专科学校、工业技术学院的技术职业教育体制的相互独立与并行发展。台湾高等教育体制的分流始于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专科学校的最初发展依附于普通高  相似文献   

7.
台湾资本的大量外流是在1986年以后出现的。60年代起到70年代中期是台湾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时期;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是台湾的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化与面向出口工业化的并行发展时期。这两个时期是台湾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岛内资本投资活跃,对外的直接资本投资只是极少量、极个别的;80年代上半期是台湾岛内产业技术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其产业技术升级虽然面临了一定的困难,工资水平、材料与中间产品成本也均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但其资本外流的数量仍然有限。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资料,在1980—1985年的6年间,台湾的年平均资本外流仅在3至4千万美元的规模而已。1986年台湾的海外资本投资额也仅有6千万美元。1987年起台湾资本外流量便开始急剧增大。据台湾“经济部”所公布的资料,1987年台湾当局核准的对外直接资本投资总额为19.38亿美元、1988年为21.9亿  相似文献   

8.
一、台湾外商银行的现状台湾于1959年核准第一家外商银行日本劝业银行在台北开设分行。1965年初,由于美援即将停止,台湾当局为了拓展国际贸易与引进外资等,逐渐开放外商银行来台湾设分行,但每年以2家为限。60年代共设立了4家,其中美国3家,泰国l家。这一政策一直执行到70年代。70年代也只新设9家。80年代后,台湾放宽外商银行来台设立分行,外商银行家数大幅度增长,原因有三:一是1979年中美建交和台湾退出联合国席位后,政治上逐渐孤立,要求从经济上与各国“互惠”往来;二是台湾在70年代后期起提出金融国际化和建立境外金融  相似文献   

9.
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及评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台湾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推行社区发展工作,由当局发动社区居民,开展社区基础、生产福利、精神伦理等建设,到70年代末衰落。到了90年代,在台湾社区运动、民众草根民主、地方文化复兴的要求下,社区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李登辉很快提出了所谓的“生命共同体”,推出了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力图吸收挪用这股社区力量,并在日常生活行为和文化活动中,使社区成为培养“共同体意识”的场所,以建构“新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台湾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分为四个阶段,即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的进口替代时期;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的出口扩张时期;70年代中至1983年的第二次进口替代时期和1984年至今的“自由化、国际化”时期。与不同阶段台湾当局实施不同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相适应,40年来台湾的贸易立法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本文拟就各时期贸易立法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台湾“老板”的企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的目的是要弄清支撑台湾企业发展的社会基础的特点.因此,本文着重分析被称为“老板”的企业家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如所周知,台湾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出口型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成了主要的角色.这些中小企业的创业者才是真正的“老板”.70年代以后,虽然台湾也培育了大企业集团,但这些大企业原来也是中小企业.例如,台塑集团的王永庆原来就是一个小小的木材商.  相似文献   

12.
台湾是个注重教育的社会,公民的平均学历也很高,特别是在70至9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教育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台湾的就业门槛较高,求职者需要有一定的学历背景。在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下,学子们对高学历趋之若骛。尽管目前台湾经济低迷,台湾也存在着“学历越高,就业越难”的现象,但是日趋成熟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和长盛不衰的留学海外,的确为台湾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储备了许多人才。考 研考生数量惊人台湾每年有7万多大学毕业生,其中有5万多人报考研究生,另外再加上一部分在职人士,台湾每年考研的人数相当惊人。2001年11月24…  相似文献   

13.
熊进玉 《两岸关系》2008,(11):56-57
对于出生在70年代初的人来讲,台湾是个在每一生命时段都曾有过深刻记忆的地方。我与台湾的约会就随着这个记忆在进行着。 小学时,翻开地理书,赫然就是《美丽的宝岛—台湾》的课文。书中写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那里物产丰富,是“水果之乡”、“蝴蝶王国”。  相似文献   

14.
小农制与台湾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后台湾土地改革所形成的“小农制”是一种受限制的现代土地制度。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60年代中期以前对经济起飞和农业发展起了巨大促进作用,而在台湾经济实现转型后,却逐渐变成了台湾农业发展的制度障碍。本文主要考察“小农制”在经济转型后对农业发展主体的影响,进而探讨了“小农制”的困境、出路及其对祖国大陆农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战后四十多年间,台湾经济在经历了复苏之后,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台湾也因此被西方经济学人士列为“中度发展地区”或“新兴工业化地区”,与南朝鲜、香港、新加坡并列为“亚洲四小龙”。至1987年,“国民生产毛额”已达一千亿美元,人均生  相似文献   

16.
(一) 从60年代末开始,颜元叔便存台湾文坛大力倡导与介绍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并将它应用于对中国古典诗词及台湾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估,这使他成为台湾批评界众人瞩目的对象。在70年代的台湾文学批评界,颜元叔像一阵狂飙。对于他的大胆移植,台湾评论界众口纷纭,毁誉不一,但不管怎么说,他与他的“新批评运动”已成为台湾当代文学批评演进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新批评也已成为台湾当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人们可以同意他或反对他,但却不能漠视他、抹煞他。  相似文献   

17.
台湾证券市场的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的金融体制是国民党入台后将旧中国金融制度与日本占据时期台湾原有的金融制度混合发展起来的产物。二战后台湾的金融机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改组日本占据时期的金融机构,二是国民党去台后大陆金融机构随迁的。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台湾经济的恢复和国民党当局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逐步放宽了金融机构的限制,全力推动岛内证券市场的发展。1960年正式成立台湾“证券管理委员会”,作为推动和监管证券市场的管理机构。60年代,台湾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对外贸易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到60年代末期已经超过一…  相似文献   

18.
一80年代,广东珠江三角洲和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通过发展到、向性经济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曾经希望通过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全面移植他们的经验,再创“海南奇迹”。但是实践证明,由于二者条件差异太大,海南照搬深圳经济的战略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被世界银行称之为“东亚奇迹”的经济飞跃,50年代的代表是日本,60年代的代表是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70年代的代表是泰国、马来西亚,而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经济在80年代的崛起,则是东亚奇迹中最辉煌的一意。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从1981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  相似文献   

19.
自50年代起,台湾财政收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63会计年度(以下称年度)以前,台湾经济处于恢复发展时期,财政十分困难,几乎年年赤字;从1964年度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财政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数年度有财政结余;但1980年度以后,由于内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台湾财政再度进入困难时期,财政赤字时有出现。本文主要分析80年代以来台湾财政收支的变化及其原因,并预测90年代的发展趋势。一、财政收支由“盈”转“亏”80年代以来,台湾财政收支的年增长率呈大幅缩小的趋势。1980年度,财政支出净额为3,453.96亿元(新台币,下同),较上年度增长35.6%,其后,增长速度大为下降。1981至  相似文献   

20.
台湾青年政治观的嬗变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二十年来,台湾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变迁,经济上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商社会;政治上,随着“宪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治本土化、多元化发展,政治格局由权威主义的一党专政演变为多党政治纷争,台湾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环境的发生了根本改变。在过去政治高压时期,台湾青年人基本扮演着“政治局外人”角色,对政治讳莫如深,生怕沾上“政治”问题而给自己生活带来纷扰。80年代,一位美国学者在《台湾青年的十年变化》的报告中曾指出:学生参与政治的有限性及对报刊上政治新闻的漠不关心表明,只有极少数青年是政治动物。进入90年代后,随着政治转型的加速、“政治解禁”和多党纷争局面的出现,客观上打破了禁锢的政治环境。然而,台湾青年并未形成独立、完全的政治人格,“政治边际人”的色彩仍然浓厚,政治人格特征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性,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