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思佳 《湘潮》2016,(1):63-64
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视生命的意义、彰显生命的功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是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根据"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专题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得知:同辈群体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政治观、人际观、职业观以及择偶观等价值观呈相关关系,其中群体亚文化、群体类型、群体时空优势及群体价值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同辈群体建设.重视群体成员教育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的科学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产物,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决定作用.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当代大学生在新的信息时代下,价值观形成中存在价值判断标准模糊、诚信缺失、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当代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正确诚信观、金钱现、进取精神、正确交往观念等,是目前道德教育的重要意蕴.  相似文献   

4.
孝德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孝德教育在培养当代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方面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提高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等方面都需要强化孝德教育。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德育工作、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利用新媒体占领孝德培育新高地、积极倡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德规范,才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孝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友善资源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优秀传统友善资源是友善价值观的源泉和根基,友善价值观是优秀传统友善资源的传承和升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需要以优秀传统友善资源为源头活水和强大根基,这对于大学生完善人际关系、提高文化自信和增强价值观认同有重要的意义。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突出高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注重社会环境的熏陶作用是以优秀传统友善观涵养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是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在探寻文化自信的源泉基础上,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看待外来文化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是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在探寻文化自信的源泉基础上,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看待外来文化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处在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最容易受到冲击。尤其最近的"江歌案"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生命观的注意,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极其重要。回望历史,儒家生死观中有"生死有命与生死俱善"的自然生命态度,"仁爱为怀和以和为贵"的和谐社会构想,也有"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价值追求。这对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以有效途经优化融入儒家生死观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具体从学校、教师等客观方面和学生理论、实践等主观方面提供举措,进而减少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促进家庭、校园、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厚重思想资源,着力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认取。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延伸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东北林业大学探索以第二课堂的途径,采取贴近学生的一系列传统文化教育主题依次推进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主题推进式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和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效,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美丽中国"建设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批判性继承、继承性发展和发展性创新,为当代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提供精神引领、道德引领、价值引领和行动引领。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语境下,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和谐观、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法制观是培育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的本质就是民族的自信,树立文化自信可以彰显国家与民族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契合时代需求,是当前社会思想环境下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高校具有弘扬、传承、创新、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能,承担着培育社会精英的职责,因此文章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对影响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因素分析,进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以及搭建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旨在培养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精神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西化,人生观与价值观错位,人生信仰淡化,生命意义感消退,使得生命意义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我党针对新形势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提供了核心的教育内容,而且还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提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及其最高境界,对于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导引,是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最为有效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具有对生命价值观教育信息的承载传导功能、对人心理状态和精神压力的调节舒缓功能以及对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化的培育促进功能。根据这些功能,针对大众文化的具体样态,我们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丰富形式、探寻文化经典中的生命智慧、把握时尚文化中的生命意蕴、挖掘优秀影视文化中的生命情感、实现健康偶像文化的生命激励等方式,发挥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更好地促进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传统孝道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立足于家庭和谐、着眼于生命教育,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说服力。因此,高校应吸取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增强孝道文化的时代内涵,创设孝道教育的载体,构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传统孝道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立足于家庭和谐、着眼于生命教育,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说服力。因此,高校应吸取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增强孝道文化的时代内涵,创设孝道教育的载体,构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调研与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道德教育和全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对象———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传统文化观到底如何呢?为深入了解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观,笔者对自己任教班级的72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观的主流是理性的、积极的,主要表现在:首先,在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上,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基本肯定态度(82%),肯定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97%),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所…  相似文献   

17.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认知不深、网络文化对主流价值观带来冲击等。高校教育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就必须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网络文化,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大学生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并注重历史文化教育,以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8.
徐志远  鲜于纯子 《探索》2012,(4):121-12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合生命教育规律的新途径。一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保证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正确方向;二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增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系统性;三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氛围;四是以社会实践为舞台,构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平台。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对话交流法、情境教育法、情感体验法等。  相似文献   

19.
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推进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伦理哲学经典资源、民间文学资源、民族风俗习惯资源、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信仰崇尚文化资源等,能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滋养。  相似文献   

20.
王强 《理论文萃》2008,(3):55-59
和合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其中蕴涵着许多深邃的生态和谐观、人本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内容,其积极的内涵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