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刑法》第398条对泄密犯罪规定了“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和“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两种。“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故意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或者故意使国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触范围,情节严重的行为。“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或者遗失国家秘密载体,  相似文献   

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相似文献   

3.
国家秘密与商业秘密区别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相互重叠,难以区分的情况,这一点在力拓案件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本文在分析国家秘密与商业秘密异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法律,提出了完善我国《保密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社会》2008,(9):74-74
《保密法》是保护国家秘密安全的基本法律,20年来,保密法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保密法出现了与保密工作形势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加以修改。  相似文献   

5.
姜楠 《法制与社会》2011,(27):152-153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中的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限于具有一定职责,可以接触或知悉国家秘密的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该罪的职能管辖应遵循协作原则。  相似文献   

6.
1997年3月14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作了重要补充和完善,确定了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罪。结合司法工作实践,笔者对此罪作一理论探析。一、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的概念和特征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是指依法产生(如起草秘密文件)、经管、承办或使用国家秘密的组织和个人,违反国家法律和规定向境外机构组织或人员非法交付、出让或告知所知悉或持有的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行为。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特征:(一)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秘密、情报的保护和管理制度及我国国家安全和利益。国家秘密是一个主…  相似文献   

7.
违反保密法的刑事责任初炳东《保密法》第31条和第33条将违反保密法的刑事责任分为两种:情节严重的泄露国家秘密行为的刑事责任;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行为的刑事责任。本文拟就这两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加以探讨。一、泄露国家秘...  相似文献   

8.
张群 《法治研究》2014,(6):21-36
在泄密罪刑事诉讼和信息公开行政诉讼中,如何认定国家秘密始终聚讼纷纭。这其中既有现行保密法制设计不良、行政机关定密不当的问题,也有司法实践能动不够的问题。相对于学术界的批评意见,司法实践中的国家秘密认定问题更为迫切,而且都是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提出的,也最有望在法律框架内解决。本文以司法审查为中心,对国家秘密构成要件及其认定标准和程序进行探讨。鉴于我国相关司法实践经验还比较欠缺,本文主要采用比较法方法,重点对国外国家秘密司法审查理论和实践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再对我国国家秘密司法审查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9.
程滔 《中国司法》2005,(4):37-41
一、律师职业秘密与律师职业秘密特权所谓律师的职业秘密,是指律师因其职务活动中所知悉的与其委托人有关且为其委托人不愿透露的事项。律师的职业秘密具有以下特征:1、律师职业秘密的主体是律师。这里的律师包括律师、曾经担任过律师的人、实习律师、律师助理等知悉秘密的人员  相似文献   

10.
管理国家秘密,亦可简称“治密”。管理国家秘密,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来理解。从狭义讲,管理国家秘密是指管理国家秘密的载体,例如,对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的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摘抄、保存和销毁的管理,用电子信息等技术存取、处理、传递国家秘密的管理,以及对有线、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的管理,等等。从广义讲,管理国家秘密是指整个国家秘密工作而言,它包括国家秘密的密级的确定与划分、国家保密制度、保密机构、法律责任的规定与实施等等。我们这里讲的管理国家秘密是指广义的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国家秘密保护的现状与法律修改的动向(一)刑法的修改工作当今,日本对国家秘密起保护作用的法律的现状如何呢?无论是国家公务员法还是地方公务员法,均是通过公务员的守秘义务来防止公民接触有关管理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的情报。另外,军事秘密则是通过自卫队法、MSA 秘密保护法、刑事特别法来加以保护的。目  相似文献   

12.
2003年的萨斯危机让人们思考我国传媒为什么会在保护公众利益和保守国家秘密之间处于两难的境地。我国传媒早期没有报道萨斯危机,有其必然性。因为没有党政部门允许,传媒无法报道重大问题。传染病疫情统一发布的法律和法规使传媒无法报道。《保密法》使传媒常常很难自主报道。传媒报道自由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扩大传媒的报道自由的两条途径,一是减少行政干预,逐步做到法无禁止即自由,二是确立“公众利益可以作为抗辩理由”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2月24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保守国家秘密法(修订草案)》(下称《保密法》)第二次提交审议。 《保密法》(修订草案)曾于2009年6月首次提交立法机关审议,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由于《保密法》修订的重点在于强化保密管理、严格保密责任,社会各界的期待却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确定保守秘密与信息公开之间的边界、解决《保密法》落后导致妨碍政务透明化问题等。两者方向不一。因此在当时曾引起激烈争议。  相似文献   

14.
龚洁婷 《法制与社会》2011,(23):160-160,164
我国现行刑法中在渎职犯罪一章中规定了泄露国家秘密罪,即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保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之后出台的司法解释又对该罪名进行了细化,应当说该罪名的相关构成和规定在不断完善中,但仍有一些瑕疵需要做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皮章  袁莉  邓桢 《法制与社会》2012,(35):178-179
所谓定密,就是把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每一具体秘密事项,按照国家划定的"绝密、机密、秘密。定密制度是保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010年10月1日起生效的新保密法,对定密工作上做出了重大改进,但随着网络定密工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其也逐渐显露出与实际电子政务应用实际脱节、相对滞后片面的情况。笔者拟从所在的西部某直辖市某部门的具体实际出发,分析当前网络定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泄露国家秘密的犯罪严重损害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破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必须依法予以刑罚制裁,我国1979年颁布的《刑法》中,第186条对此有明确规定,这个规定至今仍基本适用。但是,随着客现形势发展需要,1988年9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关于惩治泄露国家秘密犯罪的补充规定》,对刑法作了重要的补充。为了正确有效地开展同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斗争,有必要对原来的泄露国家机密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加以修改,对新增加的犯罪加以阐述,以便划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正确认定犯罪和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7.
保密法的调整对象,即保密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保密法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基础。从国家秘密产生和保护的实际出发,保密法的调整对象可以概括为国家秘密的确定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我国保密法制建设应当围绕保密法的调整对象,逐步建立我国国家秘密确定法律体系和国家秘密管理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8.
对秘密搜查与秘密拘捕合法性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公安侦查工作中,秘密搜查和秘密拘捕是两种长期使用、对外严格保密的侦查措施。但是上述两种侦查措施尚未纳入理论研究的范畴,很多法学研究人员甚至并不知道有此类措施的存在。相比公开的搜查与拘捕,秘密搜查与秘密拘捕必然构成对公民权益的更大的侵扰,因此,有进行合法性探讨的必要。一、秘密搜查的合法性问题1978年公安部制定的《刑事侦查工作细则》(下称《细则》)第3条规定,“秘密搜查、密取证据、跟踪监视、使用耳目、技术鉴定等侦查手段,只能用于刑事犯罪分子和犯罪嫌疑分子。”次年公安部在《关于刑事侦查部门分管的刑事案件及其…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政府保密工作的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 1 988年 9月保密法颁布为标志 ,我国保密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很长一个时期 ,由于对什么是国家秘密没有准确的法律定义 ,定密常常因人而异 ,标准不一 ,比较混乱。虽然《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规定了国家秘密范围 ,但没有具体的定密标准 ,因此很难准确地确定国家秘密。保密法规定的国家秘密基本范围包括 :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 ;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秘密事项 ;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秘…  相似文献   

20.
李真 《法制与社会》2011,(18):209-209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自1989年5月1日施行以来,对于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当前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泄密事件也时有发生,保密工作日趋复杂化,面临着有史以来新的挑战。国家对《保密法》的修订工作,自1995年启动至今已历时十余年,新修订的保密法于2010年4月29日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0月1日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保密工作进入了依法推进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