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蒯定 《理论月刊》2014,(4):80-84
西晋一统天下,结束了政权的分裂与割据,一股新的诗歌创作风气开始形成,也涌现出了一批名诗人。西晋诗人的诗歌作品之中,承继西晋之前诗歌创作多引入自然物的表达方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文章将围绕西晋诗歌中所涉及的自然物,来展开探讨。我们发现,自然物是激发西晋诗人诗歌创作的"触发物",自然物亦是西晋诗人在诗歌创作之中,表情达意的重要凭借。西晋诗人笔下的自然物的"主观化"色彩浓郁。而促使西晋诗歌中的"自然"风貌形成原因之中,自然物本身对人心的"感荡",特定的社会生产状况局限,影响着西晋诗歌之中独特"自然"风貌的构建。西晋诗歌承继了自然物入诗的"传统",对西晋诗歌创作者而言,便于表现自身鲜活的生命,诗人亦可以在自然物构建的大自然之中,获得精神的栖息之地。从诗歌本身的发展角度而言,西晋诗歌承继自然物入诗,也推进了自然作为独立审美对象之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东晋诗人的诗歌创作,对促进我国的诗歌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同书 《江苏政协》2013,(10):54-56
<正>诗人顾浩的新著《尧天旋律》。从"诗体"来说,整部诗集每首都是押八个韵。这种诗体被称作"八韵体"。一、创建新体的准备静心研究一下,会深刻认识到一种"新体"的创建,需要有志有识者要有丰富知识和积极的心理,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一要有深厚的传统诗歌知识基础。笔者与顾浩诗人接触颇多,从诗歌讨论会发言,或日常言谈,可以确知,他对传统诗歌很熟悉,能随口引用古今诗作,对古贤佳作,李杜诗篇,苏辛词作,许多佳句如数家珍,可见他的传统诗歌知识功底是很深的,是奉行"读书  相似文献   

3.
胡欣育 《理论月刊》2008,(5):122-125
许浑是晚唐一位优秀而颇受争议的诗人,不少诗家从"气体"角度研究许浑诗歌,其中不乏以"气格卑弱"、"气未深厚"加以评价,这实属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整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5月,《广西民族报》(汉文版)副刊取"花山"的壮语读音"岜莱",开辟广西本土诗人创作阵地——"岜莱诗会"专栏,每月用一个整版来刊登广西各族诗人作品。至当年12月,专栏已成功推出8期,共发表80多位本地诗人诗作100多首。"岜莱诗会"专栏的开设得到了热烈响应,一批知名作家、诗人、诗评家、文化学者和诗歌爱好者集聚于此,在母语"岜莱"的意象统摄之下营造精神家园,抱团取暖,话诗论剑,共谋诗歌创新之宏图。  相似文献   

5.
许浑是晚唐一位优秀而颇受争议的诗人,不少诗家从"气体"角度研究许浑诗歌,其中不乏以"气格卑弱"、"气未深厚"加以评价,这实属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整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6,(18)
正当下,有些现代诗人倡言纯文学。"纯文学",顾名思义,是消除社会意识的纯粹文学。诗是言志的作品,这种"纯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没有出现过。诗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一切生活需求均受社会供应,纵使归隐山林仍脱离不了社会关系。即便历代某些混淆时期的遁世文人,类如"竹林七贤""扬州八怪"等等,仍持守知识分子的本色关怀社会。可以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诗人不可能写出"纯文学"作品。诗人因天赋的个别差异,对创作题材的选择、旨趣的倾向和写作的模式,各有自己性格的特色,文学领域便有了丰富多样的诗歌。这本是极其  相似文献   

7.
李铭 《前沿》2009,(10):184-186
本文通过引用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创作 的《白桦树》等诗歌,对"白桦树"这一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在与其他诗歌互为对照理解的前提下,试图把握"白桦树"这一意象所承载的神性美和人性美。另外再辅以弗罗斯特本人的文献中对诗歌本质的表述,得出结论:"白桦树"这一意象也是诗人对诗歌本质的隐喻。  相似文献   

8.
龙晓滢 《思想战线》2012,38(4):135-136
W.H.奥登作为对穆旦、杜运燮等西南联大诗人有重要影响的英国诗人,其对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然为学界认可,但奥登的诗歌除了"机智"、"俏皮"等特点为部分学者注意之外,其丰富的诗歌特质仍未得到充分关注。对于深入解读西南联大诗歌群体的文学创作活动而言,接近"真实"的奥登就显得至关重要。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情境中,威廉·燕卜荪的引介无疑是联大诗人们认识奥登的最初途径——燕卜荪对奥登的介绍,不仅仅让这些联大诗人们认识了英国现代主义诗歌,而且直接引发了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实践,使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纳入了世界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格局,并对中国当代的诗歌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九叶"诗人辛笛以其知识分子和诗人的双重身份而存在。辛笛先生的诗"抒情"气质见长,70年的诗歌创作为对象。他诗中的艺术形象充满了对祖国、对生命以及对诗歌艺术追求的热爱。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动的大时代中,当人生面临社会现实困境时,如何努力把个体生命融入时代的知识分子实践者和思想者形象;以及当诗歌艺术面临被挟制的创作困境时,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潮流中坚守艺术信仰、保持自我的艺术创作者形象,以期揭示辛笛作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彰显出的精神形象内涵及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0.
对"以意逆志"说的传统解读,忽略了对孟子弟子咸丘蒙所提问题本身的研究。孟子其实是针对咸丘蒙在读诗时的跳跃、附会,提出解诗首先应当忠实于眼前的文本本身,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把理解局限在诗文中某些个别的言辞之内。"意"是指诗篇本身的原意、本意,而非读者之心意。"以意逆志"的意义在于明确读诗当以识志、明志为目的,其思想本质是孟子继承孔子的诗教之志,试图通过诗歌复现仁义王道。  相似文献   

11.
"报怨以德"是老子的主张,但其本意义并非"对有怨者施以恩惠以消弥怨恨"。"德"应该理解为"道德"而非"恩德"。"以德报怨"的本来意义与"以直报怨"一样,应该是按照对事理是非曲直的正确理解来对待怨恨。孔子以"直"释"德",是使用声训的释义方式解释老子的本意并澄清当时已经出现的误读。  相似文献   

12.
易立  马淑贞 《理论月刊》2006,(6):115-117
"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的形象在现代主义诗人眼中成为"恶"的载体,恶的化身."自然"作为审美客体在欧美现代诗歌中形成了两大形象系统,一是以浪漫主义文学时代中的湖畔派后期浪漫派等为代表的"自然之神圣"的形象系统,二是以现代主义文学时代的后期象征主义以及由之派生出来的意象派和隐逸诗派等为代表的"自然之恶"的形象系统.本文试图分析这两大系统之间的转变在诗歌文本中的体现及其转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初期象征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第一个初具流派思潮性质的诗歌潮流。象征主义对诗歌"暗示"的要求,使初期象征派诗人将诗歌的音乐美与绘画美看成一种超越形式文法的组织法则,一种利用语言技艺来营造诗质的手法,体现了诗歌艺术本体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郭枫 《台声》2018,(12)
正近两年来,台湾年轻诗群中兴起"厌世代"旋风,某些追逐时潮的青年诗人,互相标榜在创作上表达厌弃当前时代,似乎开拓了一条诗歌的新路。所谓"厌世代"这个名称似乎有点创意,其实在当代诗歌发展路途上,曾饱受西方现代派和东瀛形式主义影响台湾,什么花招都玩足玩够了,过去"垮掉的一代"很像"厌世代"祖辈,至于"下半身写作"之类,更厌世到极点。但是,在当前的台湾社会的混乱状况下,年轻诗  相似文献   

15.
梁海军 《求索》2012,(2):212-213,169
本文从诗歌主题、审美方式和语言形式视角阐述了法国象征主义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兰波对沈宝基诗歌创作的影响。沈宝基诗歌受法国象征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以及诗学理论的构建中表现出对象征主义诗歌的追求和维护。  相似文献   

16.
张海明  顾漩 《湖湘论坛》2014,(3):48-50,71
《二十四诗品》的《流动》一品,隐含着这样的前提:天地万物由"气"化生,流动不息、变化无穷;而诗歌同样由"气"化生,因此才有可能用诗去展现万象流动。而流动的根本在于"冥无",在创作中,诗人须超越具体万象,洞察宇宙根本,方能得万象流动之神韵。  相似文献   

17.
死亡意识是海子诗歌的一个主旋律和主线索。理解其诗歌的死亡意识对于深层挖掘其诗歌内涵、感悟和理解其创作与生命历程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认知语言学为诗歌解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诗人的强烈情感往往使诗人形成偏离日常思维的概念化过程,这种过程体现在音韵、词汇、语法等语言的各个层面。而隐喻作为跨越两个认知域的概念化方式,更为海子诗歌死亡意境建构起到审美化、陌生化、整体化等作用。通过认知语言学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子将死亡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结果,他怀着较高的追求和期待,却苦于现实中的不被认可等因素,使他向往死亡的同时亦夹杂着不安与焦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坛上,柯仲平是一位有特色、有建树的诗人。他早期的诗歌,是革命的“喇叭”,吹奏着向旧世界猛烈攻击的进军号;抗战以来,他遵照毛泽东同志“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的教导,用诗歌“为劳动人民唱出最强音”。他一生的创作活动,与人民血肉相连,与革命鱼水难分。特别是在探讨诗歌如何为工农群众服务、推动诗歌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诗人作出的努力,是值得我们总结、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正客家人会唱歌,更会作诗。客家先民经历数次大迁徙,从中原到南方,从福建、广东到台湾,胼手胝足、筚路蓝缕,客家诗歌记录了两岸客家人的这种硬颈精神。近日,在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作家笔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30多位作家和文学研究者聚集一堂,围绕"客家诗人与客家诗"的主题展开研讨,由海风出版社出版的《桐花客韵——海峡两岸客家诗选》图书首发式也同步举行。通过这次采访,笔者探访了两岸客家诗歌里的"桐花客韵"。  相似文献   

20.
高兆明 《乡音》2013,(11):36-37
近年来,有人主张道德为资本,并提出了"道德资本"概念。"道德资本"概念提出者的本意也许是反对经济活动中的巧取豪夺、欺诈诓骗,主张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合道德的方式、手段追求企业利润。这种本意当然不失合理。如果这只是经济活动第一线实务工作者所提出的一个朴素口号,亦可理解。然而,作为一个理论命题,"道德资本"概念本身却有诸多理论讹误。概括来讲,主要有三大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