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的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需从三重维度入手:其一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前提;其二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关键;其三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核心。前提—关键—核心构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整合系统,而人具有意识及其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人的本质思想的本真表达。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需关照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把握人的自然属性需正确对待科技理性主义与意义世界构建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个体要充分发挥其内在基本规定性之间的张力作用。社会要为个体生命丰富性展开提供条件,只有在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双/多重互动中才能真正展现人的本质,使人本真地在世,面向事情而思,走向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马克思的实践自然观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马克思的实践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媒介是实践,人类的实践活动推动了"天然自然"不断向"人化自然"转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其基本特征表现为,阐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统一,而可持续发展是实践自然观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前人的关于人是抽象的、空洞的和思辨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本质的论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扬弃了费尔巴哈人类个体的玄想,剔除了费尔巴哈的个体和类的观点,超越了黑格尔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的思辨观点,从而突破了个体和类的旧框框,从人的类本质转向了社会本质。人的本质是社会本质的科学论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历史意义在于对人的本质做出了具体的历史的科学界定。  相似文献   

4.
美好精神生活的基本样态可以概括为自由与创造、审美与超越、闲暇与休闲三个向度,是现代精神生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对美好精神生活追求有其自身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价值逻辑。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构建美好精神生活应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关系中展开,在人的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及类本质复归的基础上探寻精神生活的超越路径。  相似文献   

5.
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社会既是全体国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我国社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要求。然而,美好社会的实现,既是社会中作为个体的单个人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结果,要以单个人本质的和谐张扬为前提。历史和现实都在反复证明:离开了单个人本质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整个社会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从人的对象性活动、社会关系及需要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认识人的本质是人发展的前提、主体需要和终极目标,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实践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变革社会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先进文化,促进人精神生活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的属性是有别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界定的。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人的三大基本属性均有着文化的指向:人的自然属性表现的是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的文化诉求;人的社会属性实则文化的社会生活层面;人的精神属性是文化的本质特征。由此得出:人的存在是文化的存在。人的文化性的衍生是通过人的符号化与人的精神自由性两方面表现出来的,人的属性有着文化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哲学观中,他并没有刻意地去建立一个严谨的自然理论体系。但是,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研读,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这套科学的理论体系是自成的,其中包括系统而完整的关于人与自然本质及其关系的思想。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自然本质问题的深入研究,从不同的发展阶段来剖析人与自然分裂的真正原因——资本的出现。资本作为中介物导致人与自然的分裂,人无法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本质就不能完全实现出来。因此,只有消除资本中介物,人和自然才能够真正的统一起来,在这种统一中实现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理想,这一理想的确立是基于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规定、人的本质与人性等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理论是以人性的现实性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马克思从现实生活中现实的人出发,把社会发展与人的活动、人的自由、人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其内在逻辑链条,即人的需要是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根本动力,而生产活动实践不仅实现和满足人的需要,同时也使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和提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0.
资产阶级在"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世界"的同时,使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承载着越来越不堪重负的载荷。超越资本逻辑支配的"经济人"维度,寻求一种既满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于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的发展新维度,是当代"人"发展的根本出路。"经济人"是资本逻辑的产物,其发展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人化自然"和毫无节制地索取"自在自然"资源为代价;"生态人"是对"经济人"的跃迁,它是以保护自然界为前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己任。"生态人"的培育要在革除旧世界的劣根性中进行,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多维和解。  相似文献   

11.
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价值理性是人自身本质的导向。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整合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 ,人的精神属性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具有主导作用 ,并由此产生人头脑中的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价值理性就是通过调动理想自我 ,潜移默化地体现对人自身本质的导向作用。工具理性是人作为主体在实践中为作用于客体 ,以达到某种实践目的所运用的具有工具效应的中介手段。工具理性的存在 ,借助于人的思维、观念、运算、操作等实践过程 ,为人们实现价值理性提供智力支持 ,由此也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不断验证“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相似文献   

12.
《前沿》最近发表了陈芬博士的文章《论实践视域中人的本质》。陈芬在文中提出:“具体实践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区别了人与人”。在这里,陈芬是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个体本质。我认为,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群体本质似乎更为合理。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的类本质即“自由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只能区别人和动物;人的群体本质即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只能区别此群人和彼群人;人的个体本质即作为实践动因的“人的需要”才能区别人与人。  相似文献   

13.
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为群体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从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出发,来理解人的价值为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的类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4.
超越疏离 走向和谐——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仅有文化之维,还有自然与社会之维。自然是人类精神依存的家园,社会是生命获取意义的家园,文化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理念,超越现代性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传统文化的疏离而走向和谐,是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现代发展,也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即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生态环境中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它不但应该关注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更应该关注和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科学预测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现存世界的超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科学预测是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前提,可持续发展为进行科学预测提供了兑现价值和意义。提高人类的科学预测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文本解析,以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维度为基础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和人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复活的统一——"两个统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的人文关怀,最终用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指导当代社会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发展持续型社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现实的人出发,阐述了生命个体存在的第一需要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初动因,正是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的需要才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同时使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社会关系和国家,并形成人类社会。人的需要包含着在自然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三位一体的人的需要构成了完整的人性。这部著作是我们深刻把握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的科学根据,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的本质就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分配不公,环境恶化,道德丧失等问题正在使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远离人类生存的意义。人类社会越来越走向反发展之路。发展概念背离了人的本质,发展过程反映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不平衡以及人类对物质需求的单一性与非物质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真正的发展模式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平衡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兼顾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生态化、和谐化、可持续化和多样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