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随着虐童事件的不断曝光,社会公众要求设立“虐童罪”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虐童行为而言,凡是达到一定危害程度的虐童行为都应当由刑法加以处罚,但是基于“罪名概括性”原理,不宜在刑法中设立专门的“虐童罪”。对于虐童行为,可以根据其具体罪状分别以故意伤害罪、虐待罪、侮辱罪、猥亵儿童罪等罪名处罚,这样既能有效惩罚虐童行为,又可避免刑法罪名的无原则、无限度扩张。  相似文献   

2.
山西太原幼师虐童事件余波犹在,浙江温岭幼师虐童一事再起风波,幼师虐童事件因何频频惊现网络,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热议和广泛思考。对近年来的幼师虐童事件进行深刻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幼童保护立法的缺失和教育监管的缺位是导致虐童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身处弱势地位的幼童究竟能获得怎样的法律保护,立法者又应当如何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滑坡事件层出不穷提出的立法要求,这一切值得你我深思。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目前教师尤其是幼师的立法缺失及有关监管缺位的现状进行分析,寻求完善之道,力求为幼童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现行刑法欠缺对特定虐童行为给予否定评价的能力。虐童行为符合刑法所要求的犯罪化标准,存在犯罪化的现实需要。虐童行为的犯罪化宜采取:奉行刑法“最后手段”原则,合理设定虐童行为入罪的标准;采用行为类型化的立法模式,将虐童行为纳入整体的刑法健康权保障体系之中;理性审视刑法既有罪名规制范围与行为类型的内在关系,力戒“就事立法”的简单化操作;删除刑法虐待罪的规定,增设“虐待被保护人罪”。  相似文献   

4.
虐童行为不符合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不能以寻衅滋事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虐童行为达到严重的危害程度,可以构成伤害、侮辱等罪名。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已经足以规制频繁发生、轻重不一的虐童行为,刑法并无增设“虐童罪”之必要。增设“虐童罪”不仅无法达到有效预防虐童行为的效果,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弊端。虐童行为的发生有其深层次原因,盲目增设“虐童罪”只会让刑法承受不应承受之重。着眼于虐童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重预防、重保护才是我们的应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正>社会转型时期,身为弱势群体的儿童往往成为一些精神压力较大者的发泄对象。近年来,儿童权益受侵害的事件频频发生,成为全社会的"痛点"。该如何切实保护儿童权益,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近期发生的南京"虐童"案件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虐童"问题的广泛关注,提议设立"虐童罪"也呼声不断。那么,虐童是否应入罪?如何才能切实保护儿童的利益?对于是否需要在刑法中增设"虐童罪"以规制虐童行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一连串虐童案件的发生,媒体以及公众关于增设"虐童罪"的呼声不断高涨,学术界也不乏该呼声的支持者。对此,世界各  相似文献   

6.
构建儿童权利防护网——兼论虐童的多元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受到惩罚,虐童行为也不能例外。但由于让实施虐童的人痛苦一些,并不能让受虐儿童幸福一些,因此,面对频繁曝光的虐童事件,我们需要完善刑事法网,但更需要构建具有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与事后救济功能的,以家庭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为补充、司法为保障的儿童权利防护网。  相似文献   

7.
2013年的两会落幕,在最受代表们和老百姓关注的提案中,禁止虐待儿童的立法提案赫然在目且名列榜首。这源于对近来一系列虐童案件的反思。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2012年lO月发生的两起较为恶劣的虐童案件。2012年10月15日下午,太原市蓝天蒙台梭利幼儿园一女老师,在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里,狂扇一女童几十个耳光,其他孩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施暴。2012年10月24日,  相似文献   

8.
胡占伟 《法制博览》2013,(6):56-57,52
目前,社会上刑事处罚虐童行为和设立"虐童罪"的呼声较高。作者从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运行角度出发,根据刑法通说和扩大解释,分析了虐童行为不符合寻衅滋事罪、虐待罪和侮辱罪的犯罪构成,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构成,指明了罪刑法定原则司法运行的科学路径。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认为设立"虐待罪"没有必要,并批判了刑法万能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作为特殊的权利主体,其合法利益不仅需要程序保障,也需要实质正义的关护。南京虐童案虽然以虐童养母遭致六个月监禁的有罪判决落下帷幕,却折射出未成年人利益的优位保护在程序选择与实体惩罚上的紧张与冲突。为更好地保护未成年儿童的切身利益,处置此类案件不仅需要对被害人程序选择权与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予以权衡,也需要对虐童行为的定罪与量刑进行实体法考量。探讨未成年人利益的程序保障与实体维护,对正确理解刑法本质与人权保障的正义追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近虐童事件的频发,除了愤怒的谴责之外,我们还要不尽的反思,要切实的保护儿童的权益,法律该如何作为。面对恶劣的暴力虐童行为,我们的道德良知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守住人类的道德底线,让儿童在教育机构中能够更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各地屡发虐童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受到各方高度关注。笔者以"浙江温岭虐童事件"为例,分析了我国儿童权益保护面临的巨大困境,继而提出了摆脱困境的具体法律对策,以期为切实保护我国儿童权益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美国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虐童防控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虐童是一个普遍的国际现象,美国儿童也饱受其苦。美国把儿童虐待分为忽视、身体虐待、心理或情感虐待、性虐待(或剥夺)四类。儿童虐待对儿童造成的无形的心理伤害,会持续很久甚至一生。对此,美国以防患于未然为宗旨,形成了主动先发的预防模式,把虐童预防的重点放在了整个社会的综合预防体系之中;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对受虐儿童的伤害为价值追求,并制定了成熟、系统和高效的危机干预对策。实践证明,美国的这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预防和危机干预策略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3.
市井万象     
《南风窗》2012,(23):20-21
虐童之殇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曾广泛地令人产生错觉:中国儿童仿佛正经历着他们最好的时代。衣食无忧、父母溺爱、社会呵护,乃至于孩子们的骄纵任性也成了"过于幸福"的明证。但最近,浙江幼教颜艳红揪住幼童双耳上提的"虐童"照片却公开撕碎了这种假象,随即曝出的还有西安女童因不会算数被老师狂扇数十耳光,四川雅安一小学保安用弹生殖器的手段百般体罚学生。  相似文献   

14.
对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的适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但我国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执法观念上的偏差,适用率偏低,未体现出对未成年人在适用条件上的特殊性,保证方式单一化,取保候审制度不具有全面性和平等性以及缺乏相应的救济程序等。我们应当从观念上转变对取保候审制度的认识,在立法和司法层面上完善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5.
叶竹盛 《南风窗》2012,(25):24-25
对于权威尚未完全建立的中国司法来说,如何从公众舆论中获取力量,又如何避免迷失在扑朔迷离的"民意"中,这显然是演好司法与舆论这出对角戏的关键所在。在不久前,浙江温岭警方通报,激起强烈民愤的虐童教师颜艳红不构成犯罪,改处行政拘留15天。这一结果令诸多网友很失望,但同时也有不少人,尤其是法律专业人士,认为这是"法治精神"的胜利。近年来,导致公众舆论与司法判决出现紧张关系的案例不在少数。类似案例的出现与  相似文献   

16.
犯罪预防是人类社会针对犯罪这一社会病态现象所采取的一项根本性对策,受到了以往的立法、执法、犯罪治理机构及人员的重视,并被总结和创建出了一系列犯罪预防的具体对策与理论。西方国家历史上曾出现了古典犯罪学派、实证主义犯罪学派、犯罪社会学学派等犯罪预防理论,随着西方犯罪现象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促使一些西方国家努力寻求新的、更行之有效的犯罪预防的对策与理论,出现了诸种新犯罪预防理论。本文即拟对西方近代史上曾经存在的犯罪预防理论作一番梳理,在反思的基础上希图发展,在宽容与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以求对当今我国犯罪预防对策及其理论的走向有些许助益。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犯罪增加不仅表现在犯罪明数上,而且表现在犯罪黑数上。透过犯罪黑数现象,可以看出大学生一定程度上缺失了法律意识。这主要表现为法律心理扭曲,知行不一;法律信仰缺失,司法公正信心不足;法律上正义缺乏,没有正确的法律观念。犯罪黑数的存在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表现,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结果。这是高校法制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虐待儿童行为是家庭暴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家庭性和隐蔽性、持续性和多样性、后果严重性等基本特征。其根源也具有多因性,由病理、心理、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而成。立足于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构建家庭与社会和谐,防控虐儿行为的发生有必要采取改善社会环境及扭转社会观念、设置专门救济服务机构、增强完善法律规制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入世,这是个考验中国竞争力的时代——有人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考验中国教育的竞争力。衡量一所大学的竞争力,标准何在?我们应如何看待当前一些民间机构自发进行的高校排名?“世界一流大学”应如何衡量?理想的大学校长应当怎样?中国当前屡见不鲜的学术腐败和高校腐败现象,是否在损害着中国教育的竞争力,这一现象有一定普遍性,又渊源于什么。  相似文献   

20.
犯罪预防是人类社会针对犯罪这一社会病态现象所采取的一项根本性对策,受到了以往的立法、执法、犯罪治理机构及人员的重视,并被总结和创建出了一系列犯罪预防的具体对策与理论。西方国家历史上曾出现了古典犯罪学派、实证主义犯罪学派、犯罪社会学学派等犯罪预防理论,随着西方犯罪现象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促使一些西方国家努力寻求新的、更行之有效的犯罪预防的对策与理论,出现了诸种新犯罪预防理论。作者力图对西方近代(见《现代西方犯罪预防理论考察》,载于本刊今年第三期——编者)、现代及当代的犯罪预防理论进行考察整理,在反思的基础上希图发展,在宽容与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以求对当今我国犯罪预防对策及其理论的走向有所益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