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本质上看,与西方国家有根本的区别;从法律体系的范围看,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也区别于中央集权制国家或联邦制国家的法律体系;从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体系结构看,我国立法采取成文法形式,根据法律关系和调整方法划分为若干法律部门,虽然与大陆法系的国家立法形式相接近,但也借鉴了普通法国家立法中的可取之处。建立有中国  相似文献   

2.
彭东昱 《中国人大》2010,(18):25-28
在现行刑法分则规定的480多个罪名中,有68个可以判处死刑。这一比例,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其实,"重刑"并不是中国刑法的历史传统。自上古有文字记载以来,"恤刑"、"明德慎罚"的刑法思想,一直是中国法律文化的主流思想。在限制与废除死刑的过程中,我们正在做出巨大的努力,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路。  相似文献   

3.
法律文化是人类法律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法律规范,原则,法律意识,法律组织和设施,法律运作过程和方式,法学教学和法学研究。本文对中西方法律文化的社会条件和根本精神以及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旨在吸取西方国家法律文化中的精华,去其糟粕,丰富我国法律文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从而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李剑 《前沿》2011,(5):91-96
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持续的"现代化"变迁,但在基于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法和基于各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的习惯法之间,仍然存在着较明显的断裂与差异,这是造成当代中国社会"国家法"与"习惯法"二元并存状况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解决二元法律困境的关键不仅在于两种研究旨趣的交流与结合,因为隐藏在两种偏向背后的,依然是国家法(甚至包括国家的民族立法)与习惯法两种话语之间的分离与隔阂,只有在超越国家法—习惯法二元对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融合"。  相似文献   

5.
石晶 《求索》2013,(4):64-67
司法独立是西方资产阶级为了反抗封建贵族、夺取政权而提出的制度设计,不仅对西方国家的政治法律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十九世纪中叶被迫走向现代化的日中两国。在近代司法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影响司法权独立的因素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司法权从行政权脱离和分立的过程,是权力的重新配置。通过对日中两国近代司法独立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司法制度变迁中,中国清末法制变革中"建构型"的演进过程与"压制型"的法律精神是晚清司法独立制度未能建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14,(23):22-26
12月4日,我国将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 32年前的12月4日,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初启,在亿万民众热切期待的目光中,"八二宪法"经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颁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等条文,彰显出民主、法治、人权等宪法价值理念,让人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相似文献   

7.
赵春力 《前沿》2014,(19):167-168
事业单位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组织,国外虽有承担公共职能的类似组织,但因法律传统不一,如今绝大多数国家均有专门法律对其加以定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强调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目前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情境到底如何?本文欲从中央政策与法律出发,对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过程进行梳理,为当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之事业单位变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冲  程亮 《人民论坛》2012,(17):104-105
中国的法治建设正面临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先进文化和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一百年前的清朝末年也同样存在。一百年前,当时的中国也进行过一次法律修订运动,即清末修律。从清末修律到今天的法治国家建设,我国的法律制度和国家治理方式正经历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不断革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自西周的"六礼"开始,历朝历代都对婚约问题有明确规定。婚约制度由于受到婚姻自由的民主思想的极大冲击和其他国家婚姻家庭制度立法的影响,在我国的作用日益削弱。但其作为一种民事习惯,仍广泛存在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因婚约产生的民事纠纷也时有发生。我国婚姻立法应重视婚约问题,通过法律调整因婚约订立而产生的财产纠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珣 《前沿》2013,(8):64-66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法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传统中国社会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秩序架构和原理,法律与道德问题,在中国就转化为"法治"和"德治"的命题。在当今法治社会中,道德是否仍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拟从法史学角度,以中西方历史考察为基础,谈谈法治社会视野下道德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11年3月,吴邦国委员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庄严宣告,标志着我国已经实现"有法可依",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全面纳入了法治化轨道,这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此时此刻,我国立法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相似文献   

12.
白剑波 《求索》2011,(1):72-74
近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日趋热烈。西方学者们宣扬"人权、自由、平等"等天赋观念是人类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共有的普世价值,并以此指责其他非西方国家和文化的主权与独立性。如何正确看待与分析评价西方学者们宣传的"普世价值"观,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问题,甚至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文萍 《传承》2013,(6):106-107
通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考察,指出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不仅应当以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指导,以加强经济建设为基础推进社会建设;还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积极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形成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刘军汉 《理论月刊》2010,(10):60-62,78
苏东剧变以后,我国缺少一种能够与西方自由民主理论相抗争、具有国际播撒性的新学说。文明类型理论填补了这一空缺。文明类型理论突破了"五种社会形态说"所坚持的"单线发展"论,变"单线发展"为"多线互动",使理论与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更加一致;从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对不同文明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也客观地、辩证地、历史地进行了分析,消解了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不必要的对立,同时争取了自己在国际论坛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陶娟 《前沿》2005,(7):167-169
民间调查业在西方国家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并已经过当国法律的认可和规范,拥有合法调查权。我国的民间调查业近几年发展迅猛,而且有存在的必要性和法律空间,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所以我国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对民间调查业予以监督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西方主要国家逐步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并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今中国在经济发展中正面临着环境严重恶化、法律控制乏力的问题。借鉴西方国家的模式,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行政公益制度,依法治理我国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加强环境治理的一条急切且极具实践价值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阳旭东 《湖湘论坛》2002,15(1):22-23
民事调解制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优良传统受到推崇,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调解作为解纷机制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我国正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实现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大胆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应当合理继承。苏力先生指出:“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庞德先生也曾指出,中国在寻找“现代的”法律制度时不必放弃自己的遗产。笔者认为,民事调解制度就是我国法治建设一份珍…  相似文献   

18.
刘士文 《前沿》2011,(21):30-36
"普世价值"的争论既是政治异见的交锋,也是社会思潮冲突的缩影,还深刻体现出哲学派别的分歧。"普世价值"缘起西方,但西方普通人、政治人、宗教人士对此概念沿着客观性、实践性、主观性路线有不同解读并在变化。中国对该词的理解已经不同于西方,有了"中国特色":或指西方模式;或指自由民主人权;或指人类共同的利益。不同人群间难于对话。"普世价值"争论已经复杂化,应该分别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相似文献   

19.
胡瀚 《前沿》2010,(22):44-46
韦伯"中国法"问题是他在建构宏大的社会理论过程中对中国与西方加以比较而形成的.韦伯认为中国法是家产制法律结构,其司法审判是家父长制的,并在私法、自然法观念、法学教育、法律家阶层等方面存在缺陷.后世学者关于韦伯"中国法"理论的争论其实质是对中国传统法律和司法的态度问题和中国法律变革的方向和路径选择的问题.而韦伯"中国法"理论的意义就在于为中国突破当下社会转型和法律变革的瓶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条可行路径提供了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析"中国威胁"论朱必任,曾伯林1992年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政策被打破以后,继续和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又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所谓"中国威胁"的风潮,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一是中国"经济威胁"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的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