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诗歌李建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言志、抒情、神韵三种诗歌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对此作一点粗略的论析。一、言志诗:人与自然在道德上的合一“言志”一说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要求诗歌的内...  相似文献   

2.
诗言志在先秦两汉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朔 《求索》2008,(1):178-181
“诗言志”观念在先秦两汉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嬗变进程。《尚书·尧典》“诗言志”,其内容始初应当与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社稷的活动有关。《左传》“诗以言志”,就是指春秋时期所盛行的“赋诗言志”或“称诗言志”。荀子提出的“诗言是,其志也”,不仅规范了诗“言志”的内容,而且确认了诗是“言志”的文体。《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进一步阐明了诗歌言志抒情的本质特征,完成了“诗言志”命题的最后定型。从此“诗言志”说便成了中国古代诗论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彭萍 《前沿》2007,(4):218-222
毛泽东一贯主张诗言志,还用诗是否言志作为评价诗人和诗作的重要标准。“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理论的奠基石。对“志”的不同理解构成我国不同历史时代的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言志”说、“缘情”说和“情志统一”说就构成为我国诗歌的几种基本倾向。毛泽东对“志”的理解是宽泛的。“诗言志”使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丰厚的内容,正如诗人本人的胸怀一样——精深博大,天地万物之精灵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4.
钟婷婷 《前沿》2014,(9):218-220
创作手法上,“渔父”诗歌的艺术特色是借代象征和环境渲染。结构上的两大显著特征分别是“句末言志”和“僧渔并提”,前者与中国古代诗歌的“诗言志”和尚寄兴的两大传统密不可分;后者则与唐代社会中文士僧侣间往来密切的风气,以及僧家渔家之间的内在精神相通有关。  相似文献   

5.
张丽丰 《求索》2010,(7):175-177
"诗言志"这一诗学命题,从《尚书.尧典》以来,可谓衣被千载。从先秦至近代绵延未绝的承传过程,也是对"诗言志"说再阐释的过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研究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时期,"诗言志"说再次被关注和提及,并以一种新的视觉与向度,完成了一次新的"现代性"阐释。"诗言志"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郭绍虞、罗根泽等先后编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开始的,但这类《批评史》著作又大都所论简括,未作具体深入之展开。对"诗言志"说进行令人信服的详细阐释当属闻一多和朱自清。然闻朱二人对"诗言志"的阐释又有明显区别:"志"即"怀抱",闻一多所讲的"怀抱"泛指诗人内心蕴藏着的各种情意,"言志"即等同于言情;朱自清则着重揭示"怀抱"与"礼"的不可分性,即同古代社会政教人伦相关联的特定情意指向。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中国古典诗学张家钊中国古典诗学包括古代诗论、文论、乐论、以及小说理论和戏曲理论,它源远流长而内容丰富。从先秦时期《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这一著名的诗学纲领,到二十世纪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国古典诗学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古代...  相似文献   

7.
上古时期最初记录并传承的诗所言之"志",是昭告神明的集体之"志"。之后无论是西周时期的"献诗陈志"、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还是孔子时代的"教诗明志",都是在以诗言志。汉代以后,"诗言志"的观念开始转向"作诗言志";魏晋以后,情志分离,使"诗言志"再次回到重政教的特征上来。"诗言志"为中国诗学注入了家国情怀、人文教化等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王德兵  佴荣本 《求索》2013,(5):131-133,8
霍松林和卜松山是叶燮《原诗》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两人研究的主要倾向性在于叶燮诗歌本体之“志”与“情”的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问题切入上的差异、研究思路上的不同、理论视点上的差异和范畴阐释上的差异。霍松林以本土化的视野和国学的功力着力于唯物辩证的阐发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挖掘到了叶燮诗歌“言志”之本体:卜松山以文化自觉之视野和文论的身后理论根基致力于文本细读与范畴阐释.咀嚼到了叶燮诗歌在“缘情”之“怎是”。他从更加广泛的古代文论历史长河中去寻觅和凸显《原诗》的思想体系以及体现“诗歌的本质和诗人的品质”的批判话语,力求在叶燮诗论中挖掘“缘情”的因子.以寻求古代文论价值实现之可能性,以期实现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历程中,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论,对后世的文学鉴赏和批评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孟子·万章冲,孟子指出:“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他主张鉴赏或评论文学作品,不应割裂辞句,或拘泥于字面意义而歪曲诗的本义,而应从整体上来体会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孟子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了鉴赏论和批评论的骨架。然而,对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后世人的理解部分歧很大,焦点集中在对“意”与“志”关系的解释上:“意’倒底是“说诗者”的意,还是“作诗者”的意?“以意…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一向节俭。然而,当子贡想要撤销每月初一祭祖用的活羊时,孔子却连忙劝阻:“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可见,对于“礼”这个当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是十分地看重的。这是《论语·八》中说的一则小故事。在《论语》中,对“精神文明”的倡导随处可见,或精辟入微,或深入浅出,或托物言志,或一语道破天机。一部《论语》简直就是一部有关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大辞典。《论语·里仁》中记录了孔子对环境与人的看法。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是说住地要仁厚的风俗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风,怎么算…  相似文献   

11.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一例外把统治者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比作“舟水缘”。《孔子家语’五仪解》说:“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典“悲秋”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悲秋意识是中国古代得到充分表现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本文分析和评价了围绕这一问题的有关理论,如“主观移情”说、“相思怀归母题”说和”天人感应”说,并从新的角度,重新提出和解释了悲秋意识源于”天人感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老子曾说:“圣上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位哲人所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要领导,首先要跟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略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略谈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江荣海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古人很早就有“廉”的观念,《周礼·小宰职》说:“以官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楚辞》说:“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艰难的历史过程。如果取明万历说,到晚清,约330余年。研究这段历史,以及赋予这段历史以深刻的“中国”印记的中国古代社会之特质,长期以来成为探讨中国近代化,以及中国现代化过程的重要历史依据。最近几年,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再次成为我国学术界的持续热点,且众说众理,莫衷一是。例如:中国古代社会是否亚细亚社会?有的肯定,有的则否定。笔者认为,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马克思论中国社会,是探讨这一问题的关键。马克思关注中国社会缘起于鸦片战争。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以…  相似文献   

16.
’97焦点评论:股市形势莫乱炒杨帆中股票市场滑稽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市虎”。说的是有一天,有一个人说:“市面上有一只老虎要吃人,赶快跑!”大家不信。一会儿,第二个人跑来说:“真的有一只老虎!”大家仍旧不动。等到第三个...  相似文献   

17.
诗,堪称文学艺术的瑰宝,它以特有的声情韵律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浩如烟海的诗宝库中,我国古代的廉政诗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封建社会,贪官污吏居多。但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廉吏也不乏其人,他们中有些人以诗言志,砥廉诫贪,被传为美谈。研读这些廉政诗,不仅饶有趣味,对加强道德修养和党风廉政建设也颇有裨益。现撷取数首,与诸君分享。 晋代吴隐之赴广州任刺史路过石门 (今广东南海 ),此地有一泓泉水人称“贪泉”,相传饮此水者,就是廉洁的人也会变得贪婪,吴闻听后坦然饮之,并赋了一首《酌贪泉诗》:“古人饮…  相似文献   

18.
邓国军 《前沿》2010,(18):147-149
学术界对“诗言志”与“诗缘情”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很少从“表现”的角度对它们研究。所谓“表现”,一般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较显著。如果从“表现”层面来研究文艺理论范畴或命题,则主要指“偏于自我表现”的内涵。本文在辨别“情”“志”的基础上从中国古典美学“表现”的视角对“诗言志”与“诗缘情”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万里长城伴你行伊达“古代武士”的表演,令你有昔日重来之感。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1969年7月20日首次登月成功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在太空,肉眼只能认出地球上两项人造工程。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项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相似文献   

20.
杨金砖 《求索》2007,(8):185-187
虞舜虽时处遥远的上古时代,但其“诚实、孝悌、仁慈、宽厚”之德,开创了中国道德文明的先河,成为儒家仁政爱民的典范,其“诗言志、歌永言”的文学思想,其作五弦之琴而歌南风的乐教理念,又发中国文学之滥觞。晚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从此,虞舜便与潇湘结下不解之缘,其道德文章对潇湘文学影响至深,可以说有豁蒙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