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个性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淑珍 《理论探讨》2007,(5):140-142
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是我国先进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形态中最有创造力和生机的特殊群体,青年知识分子的个性化发展是制约其能否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力军作用的关键因素。从分析研究青年知识分子个性构成的基本要素入手,阐明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培育健康个性的重要性,揭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个性化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在青年问题的研究中,当代青年的价值观,是时代所提出的新的研究课题。当前,青年们面临着一个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生产发展日趋社会化,经济建设走向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应用,现代信息广泛传送,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频繁,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在达纷繁复杂,曲折多变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4)
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奋斗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兴旺发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关键在于我们的青年一代是否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因此,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结了几代领导集体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是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和导航,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探索道路自信的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4.
《瞭望》1997,(18)
今年“五四”青年节是共青团建立七十五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五四”和建团七十五周年,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作出决定,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表现突出,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青年颁发“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在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首次颁发。 设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目的在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和宣传当代青年先进典型的力度,在广大青年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健康成长,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化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时代特色鲜明、现实性较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开创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境界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指导。从整体宏观上把握,新时代习近平的文化现代化思想可从内在指向、价值依归、实践路向、动力保障、力量保证五大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5)
我国正处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青年担负着极其艰巨的任务,代表民族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青年团的任务》一书不但讲到青年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并指明了青年学习的方向、方法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最终理想。因此,《青年团的任务》一书能够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努力培养广大青年热爱学习的精神对当代决策者、教育者制定教育策略、注重人才的培养,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使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青年正处于一个传统与现代相撞击的历史转折点上。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新观念、新思潮势必给青年人格的设计带来相应的变化。那么,当代青年人格矛盾的根源在哪里?当代青年理想人格应如何设计?当代青年人格力量的形成应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哪些内容?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回答。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对文化建设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蕴含着突出的文明传承功能、精神培育功能、思想引领功能、力量凝聚功能、素质提升功能、和谐发展功能,这些基本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培育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青年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载体,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嬗变也越来越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环境日趋复杂,引导培育更为困难,价值目标的实现充满挑战。为此,要积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切实净化现代媒体的社会环境,强化当代青年的网络观教育,着力增强青年的媒介素养和媒介辨识能力,多渠道多途径地推进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相似文献   

11.
宋平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把党建设好。”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经验的概括。任何阶级社会都有它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工人阶级以及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  相似文献   

12.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具体凝结,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道德力量,是新时期广东改革开放,建设幸福广东强大的思想保障、精神支撑。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价值选择直接影响、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为此,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引导,必须提高对当代大学生广东精神培育必要性的认识,使广东精神成为青年大学生的主体追求和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3.
论青年学生的现代能力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最大的社会命题,围绕这一命题,张伯苓先生提出了现代能力教育思想,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仍具有启迪意义。审视现代,我们认为当代青年学生的现代能力主要包括现代社会思想力、现代社会适应力、现代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团结协作力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青年成才意识的日趋强化,激励他们投身改革洪流,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青年的成才意识,有利于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当代中国青年的本质特征,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当代中国青年成才意识的特点 1.民族精神的延续——忧患意识与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5.
随着拔乱反正、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展开,我国青年的精神领域发生了深刻而强烈的震荡。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危机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并强化了起来。全面认识和辩证分析当代青年的危机意识,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我们凝聚人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实践与理论思考--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少松 《理论导刊》2004,(11):45-46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由共青团中央发起并动员全国各族青年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事业,被江泽民同志称赞为“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它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致力于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社会关注、党政关心、青年能为的社会公益事业,动员和组织青年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青年工作服务社会的一种新探索。陕西省青年…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三个重要说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绝对重要,舍此就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对于当代中国正在加速发生着的社会转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最佳分析工具,它能从整体上深刻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规律,即在经济社会形态领域,主要是由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发展模式的转换与重构;在技术社会形态领域,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这是一种"双重转型的特殊组合"。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是当代中国转型的"普照之光"。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9)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精神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称"新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动力思想,它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推动力量。其主要表现为,精神引领力、精神创造力、精神凝聚力和精神战斗力。深入挖掘"新思想"所蕴含的精神动力价值,将有利于为新时代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与建设的同时,也以其科学的社会学说和世界观,教育了整整几代人,并使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先进分子成为坚强而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这样,就有两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摆在人们的面前:其一,出生于60年代前后,源源不断地离开校门走上社会的当代青年,日益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中国摆脱贫困落后,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历史任务,将由于他们的艰苦努力而得以实现;其二,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必然而且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建设者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广度与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