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5,(12)
<正>台湾诗坛,六十多年来,始终是泛现代诗派掌控,从来没有独立的新诗评论空间。虽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也有过几次新诗争辩,仅止于诗歌语言形式争吵,无关乎新诗主题宏旨,距离诗学论战的水平相当遥远。70年代之初,出现第一次也是台湾诗坛唯一的新诗论战。关杰明、唐文标发难,严厉批判台湾现代诗,造作形式,脱离现实。交战双方阵容壮大,缠斗经年。这次新诗论战,揭破台湾  相似文献   

2.
发生于20年代的台湾新文学运动,在台湾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场运动是当时岛外新的社会文化思潮本土化的产物,其实质是民族文化同殖民文化的一场大搏斗。新文学运动通过对旧文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台湾文学的民族主义传统,为台湾新文学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台湾新文学运动以批判旧体诗开始,以白话新诗和其他新文学创作的出现为标志。本文拟就追溯白话新诗之源起,对台湾新文学运动做些回顾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唐文标早年颇具现代色彩的新诗创作中,就已潜藏着对现代主义抽象的超越、救赎精神的疑虑反思,并隐约可见现实关切、社会实践等思想特质,这为其后来参与“保钓”等左翼实践并最终与现代诗彻底决裂,埋下了思想的种子。在经受20世纪60年代后期欧美社会运动和“保钓”运动洗礼后,他将左翼的精神和理想带至台湾,其对现代诗的发难重新激起台湾思想文化上的左翼现实批判精神。因此,联系唐文标早期的现代诗创作活动,全面考察其左翼文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才能更深入把握左翼革命理想中激荡的种种对现实、历史、民族的深切寄托。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著名诗人周伯乃率20多位台湾诗人、画家、教师前来辽宁省参加“海峡两岸诗歌研讨会”之际,笔者同周先生于沈阳城灯火辉煌的夜色中,一边品茗一边谈论着诗的话题。这位已经写了50多年诗的台湾著名诗人说,中国现代诗的题材,有莽莽黄山,有滚滚长江,有咆哮的黄河,也有悠悠的西湖;这些丰富的题材,永远也抒写不完,这就是九十年代以后中国新诗的走向。他认为,近10年来,台湾诗人不仅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充分获得写作题材,而且更直接地走出台湾岛,飞向黄土高原、长白山麓、黄河、长江,这浩浩的祖国山河,给台湾诗人一种崭新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诗学的语言观念直接影响着新诗创作实践的成败得失。对诗歌语言本质的认识越深入,新诗创作所取得的成绩就越大。新诗的创作实践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应当追溯到现代诗学的语言观念上。中国现代诗学发生期的三大语言学观念,即“文言是死的,白话是活的”、“白话至上”、“直寻西洋词法”,今天应该很好地加以反思和清理。  相似文献   

6.
诗由时间的音乐性转向空间的意象性,这是诗的历史演进的必然.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头30年,从闻一多《诗的格律》对韵律节奏的注重,到戴望舒《诗论零札》的反音乐性以及对纯粹“诗情”的膜拜,再到“九叶诗派”唐湜的《论意象》对诗的意象的高度推崇,可以看出这一演进的轨迹.究其原因,这是诗从“传唱形态”转到“印刷形态”,由口诵耳聆的听觉性转到符号形义的视觉性,在当代中国诗学中回响的余波.至40年代末,海峡割裂了一体化的中国现代诗学,但台湾诗论家们仍沿上述的流程,继续对诗学中意象概念作出宝贵的探寻.  相似文献   

7.
“传统是一块磨石,个人的才具是一块待琢的宝石,二者相磨擦所进出的火花就是诗”。白荻的这句话道出了台湾现代诗人对传统与个性关系的理解,颇有代表性。台湾现代诗是个复杂的文学现象,但现在有些人一谈起台湾现代诗,便以为这不过是西方现代诗在台湾的翻版,是“横的移植”,因而也就给予否定。其实,在倡导现代诗的初期,虽出现过“新诗乃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这类“响亮”的口号,但纵观台湾现代诗的演变,传统的痕迹却处处可见。就台湾出现的几个诗社而言,就有“不愿贸然作所谓‘横的移植’”的“蓝星诗社”和要在“有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24)
<正>行政工作是很现实的事情,写现代诗是近乎梦幻的事情,两者之间,亳无关系,谁要想把它们连到一起,确实得大费周章。可台湾当局这一年多行政措施表现的格调,比写现代诗更像写现代诗。这让台湾搞现代诗的朋友很高兴,想不到遇上如此"能干的同道"。也让看不懂现代诗的广大人民非常沮丧!台湾当局花里胡哨的宣传,人民看不看得懂?没人管你的那点儿闲事,反正他们的  相似文献   

9.
唐时风 《台声》2006,(7):65-69
阎延文博士历时10年,终于完成“台湾三部曲”(《台湾风云》、《沧海神话》、《青史青山》)的创作,真可谓10年磨一剑。那么,“台湾三部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阎延文在创作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她是如何处理历史小说的“正说”与“戏说”矛盾?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阎延文博士。美国汉学家盛赞“台湾三部曲”记者:我知道您刚从美国宣传《青史青山》回来,能跟我们说说此行的见闻吗?有没有什么让您感动或印象至深的事例?海外华人对这本书的反映如何?阎延文:我这次是受全美中国作联的邀请到美国进行文学交流和访问。早在2003年,《台湾风云》…  相似文献   

10.
《台湾新诗十家论》是陶保玺以台湾新诗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十大代表人物为研究对象所作的诗论专集。这是陶保玺回报台湾诗坛的一份厚礼,也是对台湾乃至大陆诗学研究领域的又一引人注目的贡献。需要说明的是,陶保玺对台湾一代实力派诗人的景仰与青睐并不是偶然的。早在写作《新诗大千》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把目光投向了台湾诗人群体,并从中甄选了10余位诗人诗作作为该书新诗诗体结构的阐释对象。书出之后一一奉赠样书以求矫正,不想著名诗人洛夫  相似文献   

11.
新女性主义和台湾女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70年代初,经济的起飞和社会的转型,为台湾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新女性运动的兴起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环境。而当时西方激进的女权运动,尤其是1970年美国爆发的大规模妇女解放运动,也对台湾妇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台湾新女性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致路德维希·库格曼》)。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的提高,妇女获得了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1,(1):100-103
台声最新推出《台湾旅游》栏目。临近兔年春节之际,带您去台湾过春节。体验与众不同的台湾宝岛八日游,您可以体验到宝岛台湾的风情,了解他们是如何度过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还可以欣赏宝岛文化,品尝特色小吃,游阿里山、日月潭,看花博展。请跟我们走吧!  相似文献   

13.
<正>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日本军国主义在残酷武力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后,即着力推行“皇民化运动”(日本化运动),施行一系列同化政策,欲从思想上、精神上征服台湾人民。台湾“大百科全书”将“皇民化运动”定义为:“让殖民地台湾走向‘皇国臣民化’的总体改造运动。”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6,(4)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隋唐以来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中国科举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乃至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宋元时期起,在台湾早期开发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已随着大陆垦民传入台湾。明郑时期,儒学文化在台落地生根,科举制度也传至台湾,初具雏形。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台湾全面推行科举制度,与大陆科举考试一体筹划,并对台湾考生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普及,也使台湾人才辈出、社会日益进步。自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陈梦球蟾宫折桂,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汪春源得中进士,在210年间共涌现台湾文进士33名。这些进士青史留名,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15.
最近,安徽淮南师范专科学校陶保玺副教授撰写了40多万字的专著《新诗大千》(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涉及对16位台湾诗人近30首新诗的评介。 在上卷中,作者评介高准写成于1973年端午节的《诗魂——屈原二二五○年祭》: 啊啊,诗魂的民族呀民族之诗魂! 你原是那不死的凤鸟——再重生, 你必将从火浴里呀再度洒布清芬! 为你祝祷呀,祖国,请让我献身! 作者认为,这首诗的诗节、句式、节拍的严谨而工整,都表明了诗人发展了“平行四边形”体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相似文献   

16.
震憾世界的“五四”运动,以磅礴的气势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新的糈神面貌。这一运动的浪潮,迅速波及到当时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岛。“五四”精神启迪了台湾同胞的觉醒,岛上也掀起一场新文学运动。经过十年的生长、发展,三十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自1930年至1937年6月这段时间,被文学界认为是台湾新文学的“开花期”和“成熟期”。这时期,文学社团日趋扩大,报刊杂志大为盛行,作家辈出,作品增多,台湾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1月2日,台湾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赴上海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与周边安全"学术研讨会,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解放军已变成"微笑好学的战士"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解放军的,是否受了您父亲的影响?主要通过怎样的渠道研究解放军?林中斌:我在美国乔治城大学主修国际关系和安全事务。美国有一份政府提供的刊物,动用上百人把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各地每天的有关资料,凡是他们觉得有需要的都译成英文,那是美国学者依赖的最重要  相似文献   

18.
台湾近代反日独立运动中的国家认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95—1945年日本占领台湾期间,台湾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投身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台湾独立、民主和回归祖国的伟大运动.他们的英雄事迹受到后人的景仰.然而,当今鼓吹台湾脱离中国而独立的“台独”历史著作,却往往无视台湾近代反日独立运动认同中国的祖国观念和目标取向,而将这一运动曲解为“台独”的前期历史,籍以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7,(11)
正5月24日,台湾"民歌42高峰会"在高雄和台北开唱,重温最经典的曲目。台湾校园民歌运动源于上世纪70年代。尤其1975年,杨弦和胡德夫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唱以余光中《乡愁四韵》等现代诗谱曲的作品,一般被认作民歌运动的开始。民歌运动面对当时台湾岛内西洋音乐充斥街  相似文献   

20.
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台湾现代水墨画展”于8月14日至23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有楚戈、李锡奇、洪根深、袁金塔、李振明、刘国兴、李重重7位台湾现代画家的89幅作品参展,他们的画作代表了台湾近40年来老中青三代人在中国画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同风格与面貌。50年代中期,五月画会与东方画会相继成立,掀起了台湾的现代艺术运动。60年代初,又有部分现代画家有鉴于全盘西化的不可行,同时对中国艺术传统的发扬有份责任心与使命感,遂又发起“中国画现代化”运动。“中国画现代化”运动在台湾发起之后,影响了东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