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我国于199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规定了父母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应尽的义务,主要有以下几条:第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第九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  相似文献   

2.
救治流浪精神病人,体现了人文关怀。但 在救治过程中却遇到许多问题难以解决,一是 救治缺乏法律依据,二是救治范围难把握,三 是救治的程度和时限没有规定,四是收治容易 释放难,五是治疗经费难解决。流浪精神病人 是被社会忽视的特殊弱势群体,无情的病魔使 他们成为“不正常的人”,他们急切需要社会 救助。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立法步伐。民 政部颁布的《救助管理实施细则》第二条提出: 《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政》2003,(8):36
第一条 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前款规定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 第三条 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求助时,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下列情况 (一)姓名、年龄、性别、居民身份证或者能够证明身份的其他证件,本人户口所在地、住所地;  相似文献   

4.
王萍 《中国人大》2012,(8):31-32
流浪未成年人,他们是儿童中特殊的一群,数量却不容小视,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4.6万人次。几年前,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一个课题组的报告显示,全国流浪未成年人约100万。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我的同事是一名残疾人,最近他的13岁的孩子由于玩火,致使单位的宿舍楼失火,损失严重。单位提出要我的同事替其孩子赔偿单位因失火而遭受的一部分损失。请问:父母有无替子女赔偿经济损失的义务?上海吕亮吕亮同志:玩火的孩子今年13岁,是未成年人。那么作为他的父母作为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负有责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2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婚姻法》第17  相似文献   

6.
宗河 《中国民政》2008,(12):33-33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标准》是民政部门编制的第一个民政服务设施建设标准。2008年11月24日,民政部举办《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标准》新闻发布会。该标准将于2008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旋。  相似文献   

7.
《政策瞭望》2003,(8):14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同时,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相似文献   

8.
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据民政部门估计,我国流浪未成年人大致有100万至150万,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对流浪未成年人实施及时的救助保护,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结合花都区救助管理站的救助工作实际,对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的经验和做法,并谈谈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天津政报》2014,(22):22-2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市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构和区县做好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9号)和财政部《中央财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社[2014]71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0.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标准》是民政部门编制的第一个民政服务设施建设标准。2008年11月24日,民政部举办《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标准》新闻发布会。该标准将于2008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闻发布会由民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俞建良主持。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德州市多措并举做好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的冬季救助管理工作。一是健全救助管理网络,完善救助管理体系。下发《关于对救助管理网络建设工作检查的通知》,要求各街道办事处要设立救助工作办公场所,指定专人负责。各社区居委会指定一名联络员,负责处理日常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法制》2010,(12):34-34
据《法制日报》报道,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条例目前正在起草当中,条例拟建立起规范完备的流浪未成年人权利救济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时事资料手册》2009,(5):118-119
新华社8月初报道,民政部、公安部等5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与以往的流浪乞讨管理政策相比,通知首次提出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区别对待”的管理手段:对正常的流浪乞讨人员,要积极引导他们进入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  相似文献   

14.
杨梅 《中国民政》2012,(12):54-54
湖北省竹溪县桃源乡五项措施确保不出现流浪乞讨、意外死亡等安全事故。一是强化政策宣传。向各村传达《竹溪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文件,组织各村人户宣传政策,做到不漏村、不漏户,形成共同教育管理未成年人的工作合力。  相似文献   

15.
《山西政报》2012,(2):34-38
晋政办发[2012]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9号)精神,进一步完善我省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6.
有关专家提示:流浪未成年人犯罪已呈上升趋势,如不及时惩治,势必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损失,这个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和谐的因素。虽然他们的心理是病态的,但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个性还没有完全定型,可塑性仍然很大。怎样使他们转变为正常心态的未成年人,快速步入人生健康成长的轨道,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法律和保护工作机制,完善了救助保护政策和法规,为救助流浪未成年人在宏观上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从微观上看,笔者通过多年从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工作实践感到:实施心理辅导,是保护、感化和启迪流浪未成年人心灵  相似文献   

17.
【正】京政办发[2012]1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本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体系,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和改进本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8.
依《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救助站的救助对象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一)自身无力解决食宿;(二)无亲友投靠;(三)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五保供养;(四)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属于救助的范围。所以《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二款又规定,“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前款规定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  相似文献   

19.
类家庭——洒向流浪儿心田的阳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承明欣  殷海晴  张磊 《人权》2005,(3):30-31
一个温馨的家庭,但家庭成员却不是一家人,孩子们是流浪儿救助中心送来的,父母是社会上招来的。这种特殊的家庭,就是我国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的一个全新模式:类家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家庭、社会的剧烈变化,使一些少年儿童离开家,流落他乡。为了让这些儿童结束流浪,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全国各地的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相当一部分被送回家的孩子不久之后又重新流浪在城市街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考,河南省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提出了“类家庭”这一新的救助模式。该中心负责人谢新爱说:“…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领导,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9号),经省编委办同意,辽宁省将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协调委员会更名为辽宁省流浪乞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