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建设的管理规范和激励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有益补充和延伸,要发挥隐性德育课程的教育效果必须加强隐性德育课程的管理规范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使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建设走上正规的、实质性的发展轨道,让德育隐性课程在整体育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本性和主体性的内在特征和载体性的外在标志反映了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实质性特征。具备相应的条件是隐性德育课程转变为现实的前提。更为关键的,学校必须形成内在的运行机制才能激发隐性德育课程的载体,使得实存性的载体转化为隐性德育课程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校隐性课程是一个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概念。科学合理的隐性课程对高校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隐性课程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则是依据当代教育"大课程"观,对高校所有能够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资源进行整合所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包括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分相合、相彰相显、相辅相成,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并提出了建设校园文化,发挥其隐性课程资源作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齐华栋 《世纪桥》2011,(15):109-110
社会工作教育中只专注显性课程开发,忽视隐性课程作用的模式,不利于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本文通过界定隐性课程的含义、范围和要素,讨论社会工作教育中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校园文化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并提出了建设校园文化,发挥其隐性课程资源作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美国高校素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其颇有成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对我国高校创新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道德教育要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整合过于分散的德育课程;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尊重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避免空洞说教;完善德育工作队伍的知识结构,为创新德育工作提供人力保证。  相似文献   

9.
美国高校素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其颇有成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对我国高校创新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道德教育要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整合过于分散的德育课程;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尊重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避免空洞说教;完善德育工作队伍的知识结构,为创新德育工作提供人力保证。  相似文献   

10.
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作为无形的德育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试图探讨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提出要使用隐性的教育方法发展学生的品德,并提出创建良好的隐性德育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上海高校探索基于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建立思政课堂显性教育与其他课堂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打造思政教师与其他课教师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主体,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旨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隐性课程是现代课程的一种形式,其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等非智力因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视域下,结合实例分析研究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建构要义、内涵构成、建构路径,以充分发挥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弥补当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不足,增强教育效果,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隐性课程的创新是提升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有效性的重大突破口。文章对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释,并具体从物质、精神、制度、活动和网络五个层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创新进行了论述。从理论研究着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化进行有益探索,以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科德育课程主渠道地位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德育课程是德育的一种课程形态,它融合了课程的优势与德育的特征,形成了独有的鲜明特点,奠定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地位的理论基础,而我国的德育传统又为其主渠道地位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晋商文化资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不仅能够作为高校开展德育教学的切入点,而且能够作为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启发点和优化德育课程的辅助点。当前,高校在运用晋商文化资源开展德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应用意识薄弱、涉及范围不广、应用方式单一等困境。为此,高校要通过提升教育主体应用意识、挖掘晋商文化深层内涵、发挥网络载体作用和开设相关课程等路径,进一步促进晋商文化资源在德育课程中的深度应用。  相似文献   

16.
西方很多学者认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等重要。在介绍了隐性课程的起源和概念之后,接着探讨了国外不同国家隐性课程的开展情况和特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隐性课程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国高校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熏陶、学生事务引领、社会活动锻炼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隐性德育,并呈现出内容阶级性、过程情感性、途径多样性、方法生活性等特点。英国高校隐性德育为我国高校德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应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充分发挥"信仰"的德育力量;增加德育过程的人文关怀,积极探索"关爱"的德育力量;优化校内校外德育途径,深入发掘"行动"的德育力量;形成生活化德育思维,大胆探求"真实"的德育力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徐辉元  冯毅 《世纪桥》2012,(11):81-82
随着经济、科技、信息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学生德育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德育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其渗透德育教育是富有成效的方式。由于德育教育的特殊性,探索高职院校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充分挖掘高校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是新形势下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是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与价值旨归。它不仅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也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同向同行。基于克服以单向性、程序性、功利性为主要表征的表层学习的现实审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深度学习是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也是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的本质诉求。开展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的实践方略研究,突破知识学习训练观的藩篱,在价值塑造中彰显课程思政建设的站位高度,在关注学习获得感中凸显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深度,在强调学习价值实效性中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温度,这是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协同育人之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晏惠 《探索》2005,(1):156-157
加强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探索富有时代特色、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是摆在高校德育教师面前的现实课题。为此,作者引入潜课程概念,以求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