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第四课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复习提要: 一、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①联系;②普遍联系;③普遍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的特征。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相似文献   

2.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联系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由联系出发就能形成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内容和基本体系。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对立统一的双方之间的联系构成矛盾,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规律。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联系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期获得对联系的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刻的把握。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  相似文献   

3.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就是要把我们所面对着的世界看作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用整体性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和把握事物。列宁说过,这是“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第453页)。  相似文献   

4.
汪德平 《理论月刊》2003,(10):24-26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进行了探讨。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主要包括:坚持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观点,提出“向外国学习”的思想;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注重全面开放与重点开放的有机统一;坚持内因和外因的辨证统一,强调以自力更生自主,争取外援为辅。  相似文献   

5.
<正>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批判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认识事物、把握现实、改造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思维与方法,也就是系统观念、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坚持系统观念,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国出版的众多的哲学教科书中,几乎都认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把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概括为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却把矛盾的观点这个唯物辩证法的更重要的甚至是最主要的特征排斥在  相似文献   

7.
一、第二课的课题是“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而课文中为什么没有设置专门讲述“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框题?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把辩证法规定为“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把辩证法看作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本课的主题就是讲述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以及它的方法论意义,即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程标准》在规定八课的课题时,都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的,把本课课题定为“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既然如此,教材…  相似文献   

8.
<正>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有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这要求  相似文献   

9.
现代系统论对普遍联系原则的确认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现代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理论界从科学和哲学思想史的角度揭示其内在联系尚不充分,由此导致“等同”、“拔高”和“眨低”等倾向。本文考察了普遍联系原则在现代系统论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的科学价值,逻辑地历史地再现了以“相互作用”为中介,普遍联系原则与系统论、哲学与科学交叉渗透、互促互补的思维图景。科学的系统观使普遍联系学说得到具体科学的确证、丰富和具体化,突现出辩证法的系统整体观的科学价值,并为其升华出新的“范畴群”准备了条件。本文还剖析了旨在用系统论贬低乃至取代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本体化”论的失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正>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任何事物不仅内部各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且同外部其它事物也永远处于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之中。运用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剖析  相似文献   

11.
纵横论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事物都有自己的左邻右舍,都存在于横向联系之中。唯物辩证法又告诉我们,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都有自己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所以,事物都有“古往今来”,都存在于纵向联系之中。失去横向联系,世界便成为无数简单事物的堆积;失去纵向联系,事物的发展将是任意的,不再受自己原有基础和历史的制约,这岂不荒唐? 但我们曾有一段时间,谈起成绩,往往总  相似文献   

12.
刘嵘 《前沿》2006,(7):40-4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主体论、普遍联系的观点、两点论、重点论等唯物辩证法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联系和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存在着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正是由于存在着普遍联系,因而导致了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在人们认识的过程中,说某物现实地存在着,就是从它具有一定的时空关系说的,并由联系继之认识该物的变化发展及其特殊运动规律。因此,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中,联系是这一体系的逻辑起点。离开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无从考察事物的运动、变化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知识方面1.识记联系的概念:2.明确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道理;3.初步理解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力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从具体事例入手。归纳基本原理,并能以此观察分析实际问题。觉悟方面1.引导学生认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重要性;2.陶冶情操。【教学重点】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普遍的。【教学难点】联系是客观的。【教学方法】“三自一导”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读书、自设疑、自求索。[#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录音机、…  相似文献   

15.
承认一切事物之间通过中介而联系、过渡、转化,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作深入研究,揭示中介在事物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唯物辩证法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中介理论,具有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认识和把握有关方面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本文对以上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学习本章的目的是要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同时,要求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联系和发展范畴的基本内涵、和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大致轮廓和核心等。  相似文献   

17.
赵永振 《前沿》2009,(12):6-9
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和矛盾之间关系的原理;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系统的观点与主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与社会历史连续性的原理.  相似文献   

18.
一条河流,如果有旺盛的清澈的源头,那么它必将清水长流,永不停息。宋末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说明了这一点。诗句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它包含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即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一条水系是一个统一的自然整体,如果源头遭到污染和破坏,就会发生连锁反应,整个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的中学生特别喜爱艺术,而艺术中充满了哲理。因此,将哲学与艺术联系起来,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也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讲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时,我举了艺术中的多种联系:音乐与建筑艺术,诗与歌,诗与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电影与戏剧,书法与美术等。还以电影为例,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平  相似文献   

20.
第四—第七课练习题 一、下列各题各有三个答案,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入各题后面的括号内。 1.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是: 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B.关于事物的理念C.事物的相互联系答() 2.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对象是: A.客观物质世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B.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C.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答()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A.矛盾对立面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B。矛盾对立面之间的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性质C.矛盾对立面之间互相转化的关系答() 4.唯物辩证法对于肯定和否定关系的理解是: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