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周弘  张磊 《红旗文稿》2012,(16):4-8
经过长期的发展,西方在民族主权国家的边界内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社会力量相互倚重、彼此制约的制度。经济全球化打破了民族国家的边界,释放了其中经济和资本的力量,使之在缺乏社会和政治力量制约的条件下相对自由地发展,给世界上很多后发地区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必然地导致分配不公、贫富分化、资源破坏等  相似文献   

2.
《红旗文稿》2012,(16):1
经济全球化打破了民族国家的边界,释放了其中经济和资本的力量,使之在缺乏社会和政治力量制约的条件下相对自由地发展,给世界上很多后发地区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必然地导致分配不公、贫富分化、资源破坏等"市场失灵"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周弘、张磊的文章《西方政治、社会制度变革面临的制约因素》认为,金融业全球化和无限制发展使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之价值认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奠基于"经济一体化"之上的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不争的事实.从质底上说,这表征着人类历史经过血缘阶段(氏族社会)、地缘阶段(民族国家)而步入"世界历史"(全球化)的同质化高级发展进程.因而它必然引发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某种趋同性的价值认同:如对生产力价值的认同;对"现代性"价值的认同;对"底线伦理"的认同;等等.然而,从另一角度审视,全球化也是一个异质化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过程中,作为政治单位的民族国家的主权仍是世界政治的重心所系,尽管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推动着人类社会政治结构朝全球性方向演进,从而形成国际社会与民族国家在政治影响上的互动.各个民族国家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政治中去,全球性治理和超国家治理的组织正是由各个国家积极参与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刘晓华 《学习月刊》2012,(22):19-19
国家认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多民族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个问题似乎变得越来越严重。一方面,“国家认同”的概念魅力无穷,像着了魔咒一样催生着新国家的诞生。但同时,这个概念也给多民族国家带来了无穷的战争和灾难,在一些国家,一些民族争取独立成为民族国家,造成内战不断,相处一室的人民互相杀戮。传统上人们视为特定的民族国家一时间变成了可变动的东西。认识民族国家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立在自由、平等之上的自由民主能够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是资本与国家两种力量均衡发展的结果.全球化的来临意味着资本的运作超越国界.世界市场的逐步成型与建立,打破了原有资本和国家之间的均衡,打破了自由和平等的均衡,给西方的自由民主体制带来了挑战和危机.在世界范围内重塑自由和平等的关系及均衡资本和国家的力量,是化解危机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一般说,经济全球化指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的最优配置。换言之,经济全球化表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在经济、科技和发展诸领域通过相互交流与融合,从而逐渐打破一切壁垒,消除一切障碍,最终形成世界范围的经济一体化过程。不言而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根本动因,而经济全球化过程又更有力地刺激、促进和加快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新的国际经济融合形式。眼下的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跨国性组织等多方面的挑战。但民族国家、国际组织的特点及其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决定了尽管经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主体。其支配性地位是由民族国家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政治文化等基本因素维系的。  相似文献   

9.
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全球化过程,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态。全球化的二重性使得这一过程充满了利益、价值、制度和伦理的矛盾、冲突和整合,因此任何民族国家的政治伦理确立必须既具有维护其自身利益的特殊性,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和普遍性,而这正是我国目前政治伦理建设的重要导向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艾伦·梅克森斯·伍德是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她从资本主义、民主、阶级政治等维度揭示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影响。伍德认为全球化是资本的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的普遍化,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本帝国的全球霸权。要实现全球民主就必须凸显民族国家的作用。民族国家既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基础,又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动力。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更显著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性,为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阶级政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基础。全球化使经济的阶级斗争转移到政治层面,加速工人阶级的团结,为阶级政治提供复兴的基础。伍德的全球化理论对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及其全球化、对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文化观各有千秋.马克思着眼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认为全球化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是各个民族及其文化发展延续的基础与前提.全球化集中各民族的文学推动世界文学的形成.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全面交往的时代.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当代意义体现在认识与实践两方面.全球化运动在深刻改变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建构起一种人类公共的认知方式,即世界意义上的文化理解与认同.各民族文化交融及整合的时代要求推动世界文化形成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股强劲的社会变革力量,以经济为始点,直接冲击着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也给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空前挑战。本文拟从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切入,通过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行多方位分析,进而提出应对挑战的积极策略。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它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全球化互动,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由此带来的全球化时代的价值冲突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民族国家受到经济全球化猛烈冲击的情况下,价值成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手段,引起各个国家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无论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机遇,但同时更带来了挑战.全球化不仅经济造成了影响,也对文化、政治等多方面有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对全球化应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定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给我们的民族精神教育带来了挑战.高校作为先进文化传播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时更要讲究灵活性与策略性.我们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弘扬民族文化精髓;紧扣社会时代脉搏,创新民族精神教育;创造多种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或者说,始于20世纪后期的全球化运动正在把人类引入后工业社会。全球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全新的社会变革运动,任何把全球化比作历史上的某些社会变革运动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也许从形式上看,全球化与近代社会早期的资本主义世界化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实际上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社会变革运动。资本主义世界化是一场民族国家对世界征服的运动,其结果是导致了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而全球化的使命恰恰是要终结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许多明显的迹象,那就是与民族国家关联在一起的几乎所有社会设置都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全球化意味着一个合作社会的生成,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治理的建立,也意味着一切在工业社会对人作出先验性规定的制度等的废止。在合作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动去选择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相似文献   

17.
高航  祝颖  张伟红 《发展论坛》2002,(10):77-78
7月9日,山东省社科联在济南举办了首次“21世纪社会科学家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会的30多位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就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问题与走势、加入WTO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等专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形成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一、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问题与走势关于全球化的内涵与影响。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的最优配置。全球化是经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孙丽君 《发展论坛》2002,(12):41-41,5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分工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资本及各种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地流动,跨国公司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每一个国家在获得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风险。措施不当将会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实现了资源的世界范围的最优配置。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无论它的经济运行效率有多高,总要受到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只有经济全…  相似文献   

19.
贾英健 《唯实》2004,(12):4-9
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当代民族国家的主权概念必将被赋予新的辨正涵义。民族国家主权的新变化表现为在主权的行使权上,由单一主体独享向多主体共享转变,由绝对排他性向相对排他性转变,由主权与治权的统一向二者分离转变,主权的重心由政治主权向经济主权和文化主权拓展。民族国家主权的这些变化,并不意味着主权的“过时”或“终结”,它在当代仍有着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家认同属于爱国主义的核心问题,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根基,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维护团结稳定的思想价值纽带。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西部边陲,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构,关乎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关乎中华民族大团结。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构应坚持"五个结合",即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与倡行"两个共同"主题相结合、完善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强化国家公民认同相结合、尊重各民族文化与增进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相结合、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与拓宽少数民族群众政治参与渠道相结合,以及依法开展反分裂斗争与长期普遍进行民族团结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