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正>评述由头有关中国模式的研究和讨论可谓百家争鸣。有人不仅肯定中国模式且对之大加赞扬;有人盯住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批评甚至否定中国模式的存在;还有人从根本上反对这一概念的提出;更有别有用心者借由这一概念散播中国威胁论。在该话题的争论焦点当中,中国模式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尤其值得深入探讨。那么中国模式研究应不应该去"政治化",或者是否能够去"政治化"呢?郑永年等几位对中国模式有过深入研究的知名学者是如何看的呢?  相似文献   

2.
对国际格局的认知是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础之一.2008年以来国际战略界对极化问题的讨论体现了各国对未来国际格局的期望和推动,背后隐藏着国家利益之争."单极化"、"多极化"、"无极化"、"集极化"和"非极化"的争论既体现了各国学者认知上的不同,也反映了各国利益上的差异.理论上的争论与创新当然有其自身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揭示现象背后的政治利益冲突.实际上,学者们对国际格局的理解非常相似,对当今世界的真实描述应是"立体蜘蛛网"模式.各国在政治上的争斗是因为分属不同阵营:"单极化阵营"、"多极化阵营"或"非极化阵营".对于中国外交来说,回归国家利益、构建对国际格局的新认知,及时反思和调整国际战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正>从执政、发展和治理的角度看问题,即使不能完全"去掉"中国模式中的政治内涵,但是却可以有效地"超越"之中国模式的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不凡表现,国内外学界和舆论界对中国模式的关注持续升温。与之相应,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也出现了百家争鸣、各持一端的局面。不过,据笔者观察,当前有关"中国模式"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有没有中国模式。有人以西方社会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发展,认为  相似文献   

4.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标志着中国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简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既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描述的社会主义道路,更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的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道路。这种特殊性自然引起了海外学者对"中国道路"本质、基本特征、可复制性、可持续性的研究与争论;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激起了他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内在弊端及其在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实践失败的重新思考。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各个阶段的重要代表性文献,呈现海外学者对"中国道路"的研究脉络与主要论点,揭示背后的不同关怀与不同立场,提炼可资借鉴的核心范畴与关键维度;在此基础上,认为国内"中国道路"研究应该回到原点,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卡尔·马克思与现代政治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全球史与大的理论脉络中去与世界对话。  相似文献   

5.
"中国模式"既顺应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潮,同时又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国外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为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榜样;中国经济崛起也拉动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对西方人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中国模式"的巨大成功说明社会主义前途远大,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中国模式"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2008年第24期人民论坛杂志推出"关于中国模式"一组特别策划文章,约请了各领域知名学者,深入探讨了中国模式的内涵特点、世界意义与历史影响等,集中回答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反响。为深化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实践认知与理论概括,人民论坛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风暴,继续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全世界都更加关注并热议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成就是"中国模式"带来的效应;也有学者认为这不归因于所谓的"中国模式",而是我国坚持"中国道路"的结果。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中国发展道路问题的观点进行梳理,以求对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发展成就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程志方 《创造》2013,(3):88-89
模式,或文明模式,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中国模式,或中国文明模式,则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文明历史哲学命题。中国模式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因此,它不仅成为世界第一新闻话题,而且成为世界热议的政治话题和学术话题。长时间以来,政治家们和理论家们围绕着它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和解读,百家争鸣,褒贬不一。由于西方控制着世界话语权,在世界范围内,批判和贬损以及恶意曲解和丑化"中国模式"的奇谈怪论此起彼伏,甚嚣尘上。但是,所有这些,只散见于报端和若干著作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或"中国经验"(出于行文的方便,本文以下均采用"中国模式"的提法)的概念在国内外学界政坛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受到更大的关注。学者政要从不  相似文献   

10.
严磊  闫红霞 《前沿》2012,(19):4-8
“中国模式”是当前国内外媒体热议话题,但是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尚未形成一定的共识,其争论主要集中在概念、特征及意义等方面.“中国模式”实际上是中国发展的一种独特的经验,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难以复制的.虽然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持怀疑态度,但“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模式”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另一种方式的解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益补充.它们都源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术界就中国能否继续保持"奇迹"式的发展势头,以及中国将以何种方式实现崛起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这一背景下,"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理念,引发了学者们研究中国和平发展的热潮.  相似文献   

12.
美国学者对志愿服务进行了广泛研究;在"志愿服务"的概念研究方面,存在着"非正式的"与"正式的"两者之争;在志愿者服务产生的内因研究方面,存在着利己与利他的争论;在志愿服务产生的外因方面,存在着社会结构因素与文化因素的不同分析;在志愿服务的过程研究方面,存在着强化与退出两种过程的不同观点;在志愿服务的结果研究方面,存在着提升个人能力与促进公民社会两种结论。这些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志愿服务研究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国内外学者纷纷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一是关于“中国模式”存在与否的争论;二是关于“中国模式”实质和内涵的研究:三是关于“中国模式”基本特征的研究:四是关于“中国模式”世界影响的研究。学界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突出总结成就,存在问题关照不足:注重学理的梳理,实证研究不足;强化研究范式.跨越时空的对话不足。我们要更加主动的与国外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拓宽理论研究视野。掌握这一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冯海波  崔伟 《前沿》2011,(21):22-25
西方学者率先提出了"中国模式"的概念,却并未就其内涵形成一致共识。西方学者用"中国模式"概念指称"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实质,故意忽略"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最大特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考察"中国模式"概念产生的背景与过程,可以发现"模式论"是作为中国"威胁论""责任论""领导论"的替代品而出现的,虽然"模式论"有了难易否认的全新内容,却仍然不能改变其本质上的否定意义。真正意义上具有普适性的中国模式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改革一直伴随着各种理论争论、政策争论以及思想争论。有这样的争论不是坏事而是好事;这样的争论是有意义的争论。毕竟中国经济改革已经经历了一代人的时间,我们自身需要一个基本的、历史的回顾、反思和总结。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的维度梳理法哲学领域关于"正当性"与"合法性"的争论,逻辑领域关于"合理性"与推理"正当性"的争论、伦理领域关于行为"正当性"标准的争论,一方面以主要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为线索演示"正当性"在上述学科领域的内涵变化并做出评价,另一方面试图在分析历史争论的基础上,抽象出"正当性"内涵分歧(不同学科领域和同一学科领域内部)的统一实质,即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并认为尽管事实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断裂,但在属人的领域,必须对事实进行价值追问。  相似文献   

17.
"public opinion"在中国主要译为公共舆论、舆情,甚至有学者要将舆情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public opinion"在西方的发展来看,翻译为"公众舆论"更能契合原意,指因议题产生争论,最终经过讨论而形成的结论。中国的舆情和公共舆论的解释均与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建立起中国特色的舆情学是可能的,但还需要发展出中国独有的概念、术语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高尚全 《乡音》2012,(9):36-37
不能把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用"中国模式"固定下来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在全球率先使经济走出了困境,2009年实现了9.2%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这种背景下,引发了"中国模式"的争论。有人认为,应该充分肯定"中国模式",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巨大成就来佐证"中...  相似文献   

19.
<正>一、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争论今年初,《炎黄春秋》第2期在显著位置刊发了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谢韬的一篇文章《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该文郑重打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旗号。文章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理论上的失误,是没有分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究竟在哪里?"并说马恩晚年实际上放弃了暴力革命的理论,变成了民主社会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争论趋于激烈,对这一问题的深化认识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急迫而现实的意义.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模式的存在与否及模式的内容,对道路和模式的混淆则是造成争论的重要原因.模式是怎么走“这条道路”的问题,从发展过程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模式呈现渐进性、试错性、历史性、目标性、规律性的特征,从可持续性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模式在非均衡发展方式、三驾马车和城市化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都体现出不可持续性.在当前这一模式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下,必须转变功利主义的发展方式,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取得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