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赌博"历来为人们深恶痛绝。孔子说:"君子不博"。司马迁亦斥之为"恶业"。"赌博",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瘟疫。正如民间流传的歌谣云:"赌赌赌、赌赌赌,世间万恶赌最毒;帝王赌,政事昏庸失疆土;官吏赌,弄权受贿又贪污;老年赌,抛儿别女当家屋,青年赌,偷摸扒窃骗父母;女人赌,卖笑卖身成淫妇;男人赌,持刀劫时进牢屋。赌赌赌、赌赌赌,杀人放火进地府……"。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曾使"五毒"绝迹。但是近些年来"赌博"死灰复燃,并且大有难以抑制之态,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忧虑。从道理上讲,不少人也很清楚,"赌博"是一种社会"腐蚀剂",它涣散人心,败坏社会风气,使少数人欺诈而得,不劳而获,成为丧  相似文献   

2.
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认同."异域"空间是产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场景.跨境民族因身处"异域"空间,在跨境周边国家的同源民族参照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差异性,差异性是产生认同的情景因素,而主权国家就是差异性的缔造者.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主权国家治理社会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建构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3.
娱乐场所与"黄、赌、毒"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互动关系。"黄、赌、毒"活动在娱乐场所中的作用机制有主动型作用、反应型作用。"黄、赌、毒"行为的高危人群和潜在人群主要包括身心调节机制不健全的青少年群体、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和价值导向错误的高收入群体等。新世纪开始,公安机关对娱乐场所的综合防控措施迫使这三个问题走向更加隐蔽的状态,演变为"敌暗我明"的态势,但"黄、赌、毒"活动的规模和程度丝毫不减。治理"黄、赌、毒"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适合现实情况的防控网络:以点连线,以线织网,以网控网;整合资源,建立长效机制;抓住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族和国家都是人们共同体,都形成于原始社会崩溃和阶级社会确立的时期,而且都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成长和发展的。尤其在单一民族国家里,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国家某些方面的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民族语言,同时也就是国家语言;民族共同地域,同时也是国家的版图范围;民族的经济生活就是国家的经济生活;民族的心理素质也就是国民的心理素质。因为在单一民族国家里,民族成员与国民、民族地域和国土一般来说是重合的。说某一民族也即指某一国家,说某一国家也指某一民族。也许因为如此,英语中的nation才既指国家又指民族。然而,民族与国家在形成和发…  相似文献   

5.
4月6日,我在新浪网新闻要目上看到"教育部官员接受采访谈高考能否全国统一分数线"的标题时,情不自禁就笑了,心说,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跟我打赌,赌点击开来看到的是"能"还是"否",我敢下倾家的财产,把"宝"押在"否"上头.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中国传统注重群体观念的演进,是现实中民众、国家、民族利益的有机统一。国家富强了,民族振兴了,人民方能幸福;人民幸福了,国家才真正富强,民族方真正振兴。中国梦,彰显民族大义,情牵海峡两岸,凝聚海外侨心。把中国梦界定为"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指归明确,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陈科华 《求索》2014,(11):20-24
"协和万邦之道"是传统中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华夏之中国与周边民族及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要靠什么样的政治理念与外交实践原则去维系,才是最具正当性且最具有效性的。它以"夷夏之辨"为民族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础,从"天下一家"或家国一体的民族国家观出发,建构了一个具有天然合法性且具有等级尊卑秩序的和谐世界图像,对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处理及世界和平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五四"昭示出的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规律性要素,突出体现为:只有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先进力量,才能最终成为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力;任何时候面对落后的东西都需要有破旧立新的勇气和能力;真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志士仁人总会适时涌现;文化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策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9.
《小康》2020,(5)
正国家由民族组成,民族由文化支撑。因为有了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一个民族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多民族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进入21世纪,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四个自信"的发展原则,其中就包括"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华夏文明一个整体的承载意象,同时也可以具象化为每一个细化的分支表达内容。作为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文化包罗万象,兼收并蓄,纵贯南北东西,  相似文献   

10.
今铭 《今日民族》2016,(6):52-53
正在5月18日举行的"云南省领导干部时代前沿知识讲座"第97讲中,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主任朱维群作了题为"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坚持与创新"的讲演,现就民族工作摘要介绍如下。"崖山之后无中国"违背历史事实朱维群主任首先介绍了中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特征。跟西方历史对照,中国民族的历史有它的特殊性。这特殊性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在阐述这个问题的时候,朱维群主任对网络上流  相似文献   

11.
秋瑾、吕碧城其人其文的“英雌”精神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雌"话语是清末民初民族国家振兴、女权振兴的典型话语形态之一。秋瑾和吕碧城是其时"英雌"实践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她们以自己的女权倡导、革命壮举、个体活动履行着"英雌"追求;另一方面,她们又以一己的文学创作表达着"英雌"理想的诉求。她们同是才人奇性,特立独行;倡女权风,具"英雌"魂;不同在于秋瑾持民族革命观念,力行着"铁血英雌"的渴望;碧城则有世界主义向往,追慕着"文人英雌"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正> 岁末年初,一场声势浩大的"禁赌风潮"在神州大地刮了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种种禁赌活动不同,此次"禁赌风潮"被认为是中国主动出击全球赌博业"合围"的翻身仗。2005年1月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山高水险,民族众多,环境复杂,边疆治理和备边尤为需要舆图的支撑,从唐代李德裕编《西南备边录》开始,历代都在编绘相关边舆图,但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边舆图是明代的。清代有关边舆图众多,主要分成边疆民族治理和边界界务两大类,清前期以边疆民族治理类为主,清末民国则以界务舆图类为主。清代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边舆图主要集中在大小金川、苗疆、康藏、滇缅、中越界5个方面。总的来看,元以前的边舆图中的备边概念中的"边",不过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的"边"的概念,即"中原与边疆"之边,呈现为一种传统的国家观下的"内边",多为一种文化边界、军事边界,"界"的概念存在,但并不重要。元以后的"边"既有传统国家观下的文化边界的"边"的概念,即中原统一王朝与周边边疆各民族之"边"的概念,也有一定中国统一王朝与境外国家、民族政权的"外边"概念,并逐渐有了明确的"界",但直到清代中叶,"界"在现实国家政治、军事运作中地位并不突出。只是在清中后期,现代国家建构下的"边"的概念才完全形成,才完全演变成一种政治边界,"界"才成为边疆话语中的核心,故清后期的"界务图"往往成为边疆地图中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够构建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机制;通过群众利益获得感的提升,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意识形态的领导;通过网络话语方式的转变和加强话语管理,才能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充满凝聚力、深受亿万民众认可的共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因赌,父子反目兄弟成仇; ——因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因赌,偷盗抢劫杀人越货; ——因赌,误国害民锒铛入狱……  相似文献   

16.
正何岩柯:接下来问一下文先生,您说说看,从西方观察到的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品牌影响力是怎样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包括跟当地民众接触,包括雇用当地的雇员,存不存在文化融合的问题?我们熟悉的自主品牌不仅仅是企业的LOGO,实际上是民族的LOGO,是民族的印记,彰显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反映民族创新进取的精神。追溯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很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治理创新主体的政府既是国家实现善治的有力推手,也是包括民族群体性事件在内的各类群体事件的重要根源。从政府根源来看,民族群体性事件可分为诱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和原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两大类。相应地,其预防和治理路径也有两种选择:一是官员能力治理,即通过提升政府官员的"认知—优先处置—动员"能力,以减少诱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二是社会风险治理,即通过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政策—结构—制度—价值"风险追问,推动相应环节的调整、优化、变革与重塑,来降低原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未来,只有从以往相对偏重于政府官员能力治理向两种治理并重的转变,才有望从根本上实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防范和治理。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20世纪初,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使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开始将西方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话语纳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符号开始由"天下共同体"转向"国家共同体".围绕着如何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辛亥革命爆发前出现了"排满"和"合满"为认同符号的两种不同的民族国家建构主张,并引发了改良派和革命派激烈的论战,最终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并不断加剧.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建构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以中华民族为建构民族国家新的认同符号,标志着民族国家认同在近代中国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与民族     
陈玉屏 《思想战线》2008,34(2):98-101
对于民族的形成,恩格斯和斯大林有不同的阐述.学术界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讨论.恩格斯比较强调地缘条件在民族形成中的作用.但地缘条件只是民族形成的先决条件,而"民族"则应该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最主要的标志是文化.只有具备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并升华到一定理性高度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人们共同体,才具备必要的稳定性.才堪称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正是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发展史上最具魅力的思想武装,才促使中国共产党成长为"能"为人民和民族创造福祉的伟大政党;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才开启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道义性熔铸其中,才促其发展为能够获得人民"好"评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