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边缘型人格障碍罪犯有着情绪型“血友病”、非黑即白的一元性认知世界观、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以及行为冲动等临床心理特征。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生主要有幼年期的分离一个体化过程中出现问题、早年时经历了严重的心理创伤等心理学、生物学和遗传及神经性因素等原因。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罪犯多为自伤、自杀易感者,严重威胁监狱监管工作的质量。必须根据社会管理和监狱管理创新的有关要求,结合监狱实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罪犯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推动其学会建立独立的自我统一性、以共生的方式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多层面治疗化解其心理疾患等,着力消除其心理危机,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  相似文献   

2.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Object Relations Therapy)是一种强调“治疗师一来访者”关系的深度心理治疗方法。拟通过诠释客体和客体关系内涵,分析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理论依据以及实施的四个阶段,并对我国罪犯心理矫治的启示进行初步探讨。在罪犯心理矫治中引进客体关系心理治疗,是罪犯心理咨询和治疗手段的创新,也是提升罪犯教育改造质量和践行监管安全“首要标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行为功能分析是罪犯心理治疗的重要步骤,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假设,即适应性行为和非适应性行为都能够通过学习而获得。通过对罪犯问题行为的情境、动机、发展变化的因素、物理环境等的分析,确定对罪犯进行行为治疗的行为目标,能够达到罪犯心理矫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自杀一般是在某些特定心理和社会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诊治是减少大学生自杀的关键,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危机干预机制,对于预防大学生自杀是有益的。要做到加强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实施预测工作;开展自杀预防教育;明确危机干预步骤。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美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作这样的解释:“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的功能在于怡情悦性,潜移默化地塑造灵魂,以至于移风易俗,是改造罪犯的必要教育手段。 美育与其他的教育手段相比,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形象性,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感染罪犯,达到教育的目的;情感性,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激发罪犯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陶冶罪犯的性情,改变他们消极的心理;愉悦性,美育所采取的形式是自由的,没有丝毫的强制性,凭借美的事物本身的魅力吸引罪犯,改造罪犯;深远性,美育是用美的事物熏陶罪犯的灵魂,在他们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引起心理的转化,改造效果是明显的,影响是深远的。基于美育的这些特点,美育对罪犯的心理矫正有多种重要作用,概括地说,包括:  相似文献   

6.
心理解剖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它不仅使自杀者生命消亡,而且也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心理解剖是研究自杀死亡的有效工具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收集死亡者生前的相关资料和访谈相关人员,揭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内容和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7.
关颖 《青年研究》2004,(8):7-10
在青少年罪犯总数占全部刑事罪犯比重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未成年罪犯在青少年罪犯中的比重却在逐年上升;在各种社会因素对未成年人影响的交互作用中,家庭的作用越发重要;城乡区位差异在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上亦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8.
陈翔宇 《学理论》2010,(25):131-13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型犯罪层出不穷,这也给监狱改造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如何能把握好新形势下各种罪犯的心理想法,顺利将他们改造成合法公民,罪犯改造心理学尤为重要。旨在对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阐述,虽才疏学浅,人微言轻,但仍以此抛砖之作,引专家之宏论。  相似文献   

9.
赵旭辉 《学理论》2010,(1):135-137
战争以正义之名将杀人行为合法化,但并不能完全消除人在战争中的心理创伤和犯罪心理。当战争的破坏性、长期性、不义性日渐突出,战争的正义性及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这种质疑将人的心理创伤和犯罪心理推向极端,促使士兵犯罪、自杀或自相残杀。美军士兵频繁自杀就是这种极端心理的现实表现。减少或避免这种极端现象需要将制裁犯罪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还需要慎战止战、以和拒战这样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0.
博士生为何轻生?——博士生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两年来博士生自杀的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引发博士生自杀的深层原因,并进一步了解其内在动因,以及对博士生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11.
彭书雄 《学理论》2009,(21):174-175
在当代社会全面转型的背景下,由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弱化,大学生心里素质问题越来越突出,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犯罪、自杀等恶性事件。本文主要从现象入手,就当代大学生的脆弱心理及非理性及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夏高发 《学理论》2014,(20):68-69
求生而死的死亡从目的上看尽管与其他自杀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实际上与我们通常理解和判定的自杀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如果我们不把这类死亡归诸自杀类型下,就很难对其进行恰当的分类。因此,在灾难情景中行为者以求生为目的而采取的导致行为者自身死亡结果的行为,应当认定为自杀,一种另类的自杀。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与自杀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大学生健康登记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人格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等量表对2002—2005级近2·7万名大学新生进行心理素质调查,并对2002—2005年广东省高校自杀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整体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趋势,自杀有上升趋势,文章认为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心理教育等正面教育,健全对具有自杀意念学生的测查及危机干预长效机制,完善学生—家庭—学校“三结合”的联动心理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36)
近年来,我国自杀人口数的总体情况正在下降,但是老年人的自杀率却居高不下,尤其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一直是自杀人口中比例最大的。而京山县的老年人自杀也是同类自杀情况中较为严重的,这与当地的伦理规范、代际关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的衰败是导致老年人自杀的重要原因,现代性的入侵与老年人伦理观的矛盾,导致老年人与年轻子女之间的交流沟通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这种关系一旦超出了老年人心理承受的极限就极易引起老年人的自杀行为,本文站在伦理学的视角,对京山县老年人自杀的情况从道德伦理方面角度着重分析。  相似文献   

15.
魏荣艳 《学理论》2012,(18):68-69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峻,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令人担忧的焦点问题。未成年犯是指在监狱服刑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罪犯。由于其未成年,在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特征,因此,在对未成年人犯的改造过程中,要探究其违法犯罪的原因,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育改造对策,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有自杀倾向大学生的人格特征透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测验法探讨了有自杀倾向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其对预防自杀的意义 ,并提出自杀预防工作中更要关注大学生现在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7.
从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梳理国内外有关儿童和青少年自杀的理论和研究。心理学视角主要聚焦导致自杀的个体心理机制,近年来出现从关注单一风险因素到强调"意念—行动框架"的转变;社会学视角主要聚焦导致自杀的社会情境;医学视角更重视经验数据。要推进儿童和青少年自杀研究,有必要开展多学科合作,包括扩展研究边界、整合研究视角、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加强实践合作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自杀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客观因素如学习压力、情感挫折、人际关系问题和就业压力等方面,也有主观原因,包括大学生本身的生理因素、存在的认知偏差、不良的性格因素以及耐挫能力低等因素.在探讨这些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都有助于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根据香港死因裁判法庭的报告,在过去五年(1991~1995),香港的平均自杀死亡率是12.2,而每年的总体自杀率介乎10.7至13之间(见表一),差距不算太大。男女自杀比率平均为1.4比1,这显示香港的女性自杀率高于国际水平(国际间男女自杀率的对比约3:1)。然而,一般来说,香港自杀率的特征与国际趋势一致,例如:自杀率随年龄上升而增加及男性自杀率较女性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官员自杀呈现高发态势,其特征既与中国人的总体自杀规律不符,也与其他国家的官员自杀情况差异较大。官员自杀事件的陡增,在一定程度上是官员所处的政治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局部地区和领域的集体腐败频发,使系统内的官员廉洁奉公的风险加大,部分官员不得不加入腐败阵营;而社会转型和民主发展使官员的腐败风险加大,官员群体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新的压力,内外环境的变换加速了官员自杀。官员自杀给官员个人、政治系统和社会带来了直接危害,治理官员自杀,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十八大精神,落实人民当家作主,使权力在阳光下运作,改变官员的政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