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关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现行宪法进行的第三次修改。一它将揭开我国宪政史新的一页,为下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宪法保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架构,是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宪法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宪法也必须作相应的变更、修改。宪法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宪法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发展性是绝对的;宪法与…  相似文献   

2.
《人民政坛》2012,(7):46-47
韩大元在《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载文《1982年宪法的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作为宪法的精神特征,始终指导和影响着宪法制度的发展.并把国家和社会生活引导到人性关怀的基础之上。宪法发展的逻辑基础是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保障,宪法精神表现为公平、平等、自由和宽容,而人文精神集中概括了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现代宪法特征,1982年宪法文本彰显人文精神,其颁布是全社会呼吁人性关怀的一种制度性回应:宪法结构体现人文精神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人大建设》2010,(3):51-53
中国历史上并不缺少宪法,从晚清政府匆匆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到袁世凯北洋政府时期的《天坛宪草》,再到沦为独裁者遮羞布的《中华民国宪法》,都曾经风光无限。但是,它们从来没有给中国带来过真正意义上的宪政。  相似文献   

4.
世界法制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刑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民法阶段,西方从15世纪到16世纪海商法出现进入到民法阶段,以法国《民法典》为标志。刑法向民法的转变,标志着人类社会和人的关系的根本性转变,身份关系变成了社会契约关系。第三个阶段是宪政阶段,这是在二战以后。尽管人类社会制定宪法有很长的历史,但是有宪法不一定有宪政。包括美国在内也是这样,美国在很长的时期不对宪法中的基本权利进行保护。比如关于平等的问题,1864年以后美国就制定了民权法案,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在最高法院进行违宪审查的时候,说隔离就是平等,种…  相似文献   

5.
宪政是政治文明的基础,是依宪治国的关键。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是宪政的基础性资源,宪法、宪政、宪政精神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是政治文明的价值体现。宪政的生命力和活力来源于良好的宪法秩序,有限政府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转和宪法至上权威的不可撼动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宪政所需的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思想文化等基础正在形成,宪政建设的条件逐步成熟。宪政的实质是限政,本文分别从权力的性质、权力的历史、宪法规范和思想观念四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宪政建设的困难和障碍。  相似文献   

7.
《公民导刊》2008,(10):38-39
1908年8月27日,清廷正式批准颁行《钦定宪法大纲》。当时,一边是国民权利,一边是专治皇权,这个宪法未免有点不伦不类。从《钦定宪法大纲》算起,到今年中国宪政已走过100个年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颁布过程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情?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说到底就是要实行宪政。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宪法是近代以来人类政治生活的神经枢纽。“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还没有哪一项发明创造能够比得上宪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福祉。”(《宪政论丛》第1卷)为什么说宪政是“福祉”呢?它有以下三大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9.
什么叫宪政,法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宪政作出了众多界定:“宪政就是宪法政治,以宪法治理国家。”邹平学教授认为:“宪政就是以宪法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宪政是先进的仁人志士对符合人类理性和主流的政治制度的描述,是现代民主政治人性化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新型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开辟了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也为宪政的发展提供了制度选择和政治保障。因为宪政与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进步追求,具有共生的价值。本文就这些情况进行分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仁。第一,社会主义和宪政都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或者理想,还是一种制度或者运动形态,都体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宪政则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中最重要的标志。“人类社会从野蛮向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广大民众的民主要求下制订了几个宪法性文件。这些宪法性文件的演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政发展有着紧密关系。《训政约法》的制定为宪政的开始做了准备,《五五宪草》的制定标志着宪政的雏形,《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意味着南京国民政府宪政的定形。宪法演变与宪政发展的这种紧密关系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论宪法精神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其核心是依宪治国 ,关键是贯彻和落实好宪法的精神 ,搞好宪政建设。深刻认识宪法精神的科学内涵 ,是贯彻和落实宪法精神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搞好宪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艾滋病社会政策的推进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艾滋病社会政策的推进与改革正在经历最关键的时刻。国际社会的经验表明,艾滋病政策推进及改革对解决或缓解艾滋病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必须改变将艾滋病易感人群陷于危险境地之中的文化、价值和做法。在经历了从对抗到协作,从道德至上到多元理性,从“以病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之后,中国艾滋病社会政策正走向理性。但是,要真正达成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目标,还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法治博览     
《人民政坛》2012,(11):44-45
论宪法的选择适用张千帆在2012年第5期《中外法学》撰文《论宪法的选择适用》认为,作为一部可实施的基本法,宪法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只有某些宪法条款才能获得直接适用。宪法适用的基本前提是宪法是可以和应该适用的"法",我国现行宪法总纲中的部分条款,第二章中的部分条款,以及第三章的全部条款均可直接适用,由此形成的宪法适用结构对中国现实生活具备最高的法律效力。这个结构经过历次修宪,已经和世界宪政文明基本"接轨"。无论是公民权利保障还是以人大为中心的国家权力安排,都完全符合世界各国依宪治国的规律,而宪政国家适用宪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为中国提供了丰富启示。可见,在厘清宪法文本的适用结构之后,中国宪法是完  相似文献   

14.
完政具有它的道德之维,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基础之上,对人性的不完善性假定是宪政的伦理预设.同时,宪政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内涵,即宪政有"宪德",主要包括关于宪法与公民、政府与人权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原则.这些原则属于判断宪政自身合法性的依据,在西方历史上与基督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基督教给西方宪政提供了许多基础性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宪政离不开四大要素,即宪法、民主、法治与人权。同样,财产权的宪政价值也与这四大要素紧密相关,是否保障、促进这四要素是衡量财产权的宪政价值的重要标准。财产权是人性的必然结果,自由的保障,宪法的根基,法治的催化剂,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其本质上是民主的,并最终回归于人权。财产权的宪政价值分析,有利于克服中国社会缺乏尊重、关怀财产权的传统弊端,从根本上推动中国财产权与宪政之双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易顶强 《求索》2007,(4):84-86
本文专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宪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文化发展的结晶。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分析可知,西方的宪法是在理性思维的指引下逐渐地衍生出来的。理性主义对宪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要求建立有限政府,同时还表现在要求保障公民权利和确立宪法权威。正是由于理性主义的影响,从西方文化中创生出了宪法。研究西方立宪的文化基础,对我国的宪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坛》2013,(12):40-41
陈光中、龙宗智在《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撰文《关于深化司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提出,一是深化司法改革必须遵循司法规律,即:严格适用法律,维护法制权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严格遵守法定正当程序;司法的亲历性与判断性;维护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这是司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二是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宪政密切相联。宪法的最高权威性及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构架是法治社会的标志。一个宪政的国家,其宪法中必然体现法治的原则,本文从民主原则、人权原则、平等原则、自由原则、法律至上原则、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几方面阐述了法治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宋思运 《前沿》2009,(10):3-5
现代政治文明乃是宪法秩序或宪政文明,在一个宪政国家里 ,所谓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宪法和宪政的问题。而从宪政的基本要素即民主、宪法、人权、自由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宪政社会的实现的保证是基于对于权力的限制,舍此,便是非宪政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宪法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大改革于法有据,首先要求重大改革于宪法有据。当下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亟需宪法来规范、引领、推动、保障改革,以破除改革阻力、形成改革合力、化解改革风险,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平稳有序推进。对《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和措施进行合宪性检视,不难发现其关涉的重点是警察权的公安内部运行及规制问题,而较少关切到作为警察权运行和规制之前提的宪法框架下的警察权配置问题。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有效推进,必须遵循宪法基本原则,将警察权的配置问题置于宪法总体框架下进行妥善考量和合理勾画,并在宪法指引下系统地完善以《人民警察法》为核心的警察法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