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今年3月.曹建明检察长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到“加大惩治行贿犯罪力度”并公布了2009年检察机关查处行贿犯罪的具体数字;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查办严重行贿犯罪力度的通知》,这是破解查办行贿案件难题,对行贿犯罪进行有力打击的一个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2.
一、行贿犯罪案件流失的原因:(一)行贿犯罪的构成要件中,当事人为获取“不 正当利益”的规定过于原则,在实践中难以把握。 在行贿案件中,要求行为人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而普通受贿犯罪只要求行为人为他人  相似文献   

3.
羊春乔 《检察风云》2011,(23):14-15
“行贿笔记”及“行贿清单”的大量存在,暴露了行贿受贿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严峻性。贿赂犯罪与贪污、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都是反腐败的重点,行贿与受贿是相伴而生的一对,在惩治受贿犯罪的同时,也应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查处力度。要双管齐下,严加惩治,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行贿犯罪档案是指检察机关运用计算机对行贿犯罪信息进行分类录入、存储和管理而形成的档案。各部门、各单位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向检察机关进行个人行贿、单位行贿、对单位行贿、介绍贿赂等犯罪档案资料查询,从而了解和审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诚信度,并进一步作出限制或禁止市场准入等相应处置。自去年以来,该院先后和县城建局、煤炭工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  相似文献   

5.
当前,贿赂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行贿手法多样、贿赂关系长期稳定,集体受贿呈上升趋势。因此。打击贿赂犯罪已成为检察机关当前的重头戏。而要顺利侦破此类案件,最主要就是在收集犯罪分子的犯罪证据上下功夫。贿赂案件的证据主要包括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笔者试从当前我国贿赂犯罪表现出来的新特点、贿赂案件的特点两个方面入手,提出在收集贿赂案件言词证据实物证据的几点拙见,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6.
贿赂犯罪是一种高隐蔽性、较难查证的犯罪。从检察机关查证贿赂犯罪的实践看,取证、固证的方法对案件的查处以及能否顺利提起公诉交付审判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贿赂案件的特点,探索此类案件取证、固证的方法。一、贿赂案件取证固证的原则1.时效性原则。2.秘密性原则。3.协作性原则。4.特殊性原则。二、司法实践中贿赂案件取证固证的难点1.证据数量较少。贿赂犯罪是检察机关重点打击的职务犯罪之一,行贿、受贿犯罪历来是暗箱操作,往往只有行贿、受贿双方知晓,导致案件中直接证据较少。加之,行贿的钱物也通常从隐蔽渠道获得,缺少相关的书证印…  相似文献   

7.
行贿犯罪刑法适用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存在有许多疑点与困惑,因此,本文选取了上海市刑事司法系统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行贿犯罪案件立案侦查后各个诉讼环节的生效法律文书,包括撤销案件  相似文献   

8.
行贿犯罪作为贪污贿赂犯罪的一种,一直是我国法律打击的重点。但与查办受贿案件相比,行贿犯罪的查处力度还很不够。究其原因,除对行贿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等主观方面的因素外,主要是在办案过程中对行贿犯罪的认定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下面笔者试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前行贿犯罪存在行贿数额大,行贿方式隐蔽,行贿花样繁多,主动行贿、多次行贿、连续行贿现象多等特点。人们对受贿问题关注度很高,却对行贿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贿赂犯罪的打击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这种"重受贿轻行贿"的处罚模式造成了不良后果,是贿赂犯罪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进一步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打击力度。本文认为,为更好的惩治和预防行贿犯罪,首先要完善立法:将贿赂的范围从"财物"扩大到"财产性利益",进一步规范行贿犯罪"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增设财产刑和资格刑,增设反腐败相关法律;其次要严密法网,加大对行贿犯罪的追诉力度;再次是扩大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和遵纪守法意识,减少行贿犯罪发生的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10.
当前行贿犯罪呈现犯罪主体文化程度较高,行贿作案的平均次数较多且居于高位运行,涉案金额普遍较大,行贿犯罪发现难度大且主要依靠他案揭发,犯罪对象、发案部位和环节相对集中,对行贿犯罪处罚较轻、缓刑适用率较高等特点。建议加大打击行贿犯罪力度,大幅度增加行贿犯罪的查处概率和犯罪成本;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削减政府官员的任意处置权,缩小寻租空间;以流程化和电子化来强化制度执行,不断减少并最终取消自由裁量权的寻租空间;以政务信息公开为核心,加快制定有关制度的配套实施细则;规范执法人员与中介代理机构之间的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11.
正在2012年12月"两高"关于办理行贿案件的司法解释中,再次将行贿犯罪构成要件中的谋取竞争优势入法,为更好地打击新型行贿犯罪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谋取竞争优势还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我国行贿犯罪中的关于谋取竞争优势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的治理中,对行贿犯罪的处罚不力是目前普通民众及司法人员普遍的感受,预防腐败应重视对行贿犯罪的打击已成为社会各界的一致呼声。在犯罪学上,行贿和受贿是一种对应或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社会各界要求严厉打击行贿犯罪的呼声甚高,究其原因,是因为行贿犯罪给社会造成多方面的危害,而其最直接的危害是严重腐蚀国家公职人员,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甚至社会危机。世界各国刑法普遍对行贿犯罪作了规定,力图将行贿犯罪的发生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第163条、第389条、第393条、第391条设立的对公司、企业等单位人员行贿罪;行贿罪;单位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无论是自然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都把“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前提条件,由此可见,“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一条件,是各类行贿犯罪的必备条件,是认定各类行贿犯罪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1999年3月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办理受贿犯罪大要案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严重行贿犯罪分子的通知》,要求全国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大打击行贿犯罪的力度。在打击行贿犯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加强对行贿案件侦查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侦查实践表明,行贿案件的侦查工作主要有“三难”;一是发现难。行贿行为一般为行贿人与受贿人二者单独实施,直接知情的第三人较少,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二是追查难。不少行贿人都是生意人,有的是外地人,这些人有的无固定的办公场所或住所,行踪不定。一旦察…  相似文献   

16.
实践证明,建立行贿犯罪查询系统,开展公开查询,是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防范职务犯罪特别是贿赂犯罪的有效办法。然而,行贿档案查询制度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亟需进一步完善。本文试图就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的制度设计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性的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行贿是引发受贿犯罪的温床 ,加强对行贿犯罪的研究对从源头上遏制受贿犯罪有重要意义。“不正当利益”包括非法利益和非法提供的帮助或方便 ;行贿行为有典型行贿和经济行贿 ,构成犯罪均需达到一定数额或情节严重 ;行贿的内容应从财物发展为财物和非财产性利益 ;“从宽处罚”的特别规定应适用于所有行贿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8.
刘晨 《法制与社会》2016,(6):118-1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对腐败犯罪零容忍,相继查处了一大批贪污贿赂腐败分子,净化了政治、社会风气。然而在严厉打击贪污、受贿腐败犯罪同时,对行贿犯罪的查处打击力度却远远不够,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刑法对行贿犯罪减轻、免于处罚规定的条件过于宽松。新颁布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对行贿犯罪免除处罚的条件规定进行了修改,严格限定行贿犯罪免除处罚的条件,从法律制度层面堵住了行贿犯罪逃脱处罚的缺口。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顺应立法修改意图,把打击行贿犯罪放到与打击受贿犯罪同样的高度,加大对行贿犯罪查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9.
2012年2月16日,检察机关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实现了全国联网,这对于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来讲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如果讲2006年1月1日全国检察机关正式对社会公开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意味着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全面启动的话,那么,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就意味着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完成了"革命性"的推进、改造和升级,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一、为什么要实现全国联网(一)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持续推进、不断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从本世纪初开始探索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2002年敢为天下先的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检察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有效地惩治和预防以权钱交易为主要特征的行贿受贿犯罪,去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在全国检察机关推行建立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和公开查询工作,并于2006年1月1日开始接受公开查询。建立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是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行贿、受贿犯罪,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全力推进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种新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