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剥夺政治权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剥夺政治权利的基本特征我国刑法中的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参加一定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的刑罚方法。它是一种附加刑,但也可以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具备如下特征: 第一,剥夺政治权利是一种政治性的刑罚方法,以剥夺犯罪分子原来作为公民所享有的一定政治权利为内容。外国刑法有称之为名誉刑或能力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与管理国家、监督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以及各项政治自由如亩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这些权利都是宪法规定公民的依法享有的,剥夺政治权利就是剥夺犯罪分子下述权利:①选举权  相似文献   

2.
政治权利是一个内涵很不确定的概念。宪法文本中的公民政治权利应当仅限于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认识这一问题需要注意区分“宪法文本中的公民政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以及“公民与政治有关的政治权利”三个不同的范畴。刑法将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作为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不符合《宪法》第35条的规定,应予修改。此外,刑法有关剥夺政治权利的范围应作适当扩大。  相似文献   

3.
祁宁 《法制与社会》2014,(2):137-138
我国的宪法赋予公民享有基本的政治权利,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通过基本法规定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各项权利,才能真正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社会性质,才能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公民政治权利一直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内容,基本法赋予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如何行使,如何才能真正落实是需要研究的。从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基本内涵出发,通过了解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分析其基本的特点,阐释我国政治权利的作用,提出完善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法律咨询     
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哪些内容来 信  我父亲因犯抢劫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一年。请问被剥夺政治权利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读者 华某复 信  根据我国《刑法》第 5 4条的规定 ,剥夺政治权利包括剥夺下列权利 :(一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 ,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必要前提和有效途径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当然不能享有此项权利 ;(二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这六项自由是公民的各项政治自由 ,是人民发表意见 ,参加政治活动和国家管理的自由权利 ,被…  相似文献   

5.
对职务犯罪分子应予剥夺政治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剥夺政治权利是人民法院适用的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无论是修订前的刑法还是修订后的1997年刑法,剥夺政治权利都是刑事处罚方法之一——附加刑的一种。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分析方法的必要交代 政治权利,“是作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主体的具体承担者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其“贯穿了宪法权利从近代宪法到现代宪法的演进历程,或曰是近代宪法权利与现代宪法权利这二者之间的一种枢纽。”^[1]虽然政治权利在整个宪法权利体系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波兰的多部宪法在文本中确认了公民享有的宪法权利。波兰公民宪法权利的规范内容十分全面,涵盖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利以及环境权利等方面。波兰公民宪法权利由宪法法院这样一个专门的国家机构给予保障.波兰的宪法法院是波兰宪法实施的核心机构。公民在宪法权利受到公共权力机关的侵害后,可以提起宪法诉讼.请求宪法法院审理,从而获得宪法救济。宪法诉讼机制能够切实保证宪法权利得到真正实现。通过对波兰公民宪法权利规范与保护机制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中国宪法权利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几部宪法都有关于游行示威的规定。1982年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之一。在公民政治权利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管理国家的权利。彭真同志在关于修改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核  相似文献   

9.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被选举权的行使,限制涉及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关乎民主政治的发展。选举权应与被选举权分离,被选举权应当受到合理限制,已为多数人所认同,本文就具体的条件限制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 剥夺政治权利是人民法院依法剥夺犯罪分子管理国家和参加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为了正确适用这一刑罚,本文试对以下两个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仁。 (一)剥夺言论自由限于政治性的言论自由是公民重要权利之一。其特征是:(1)它是自始至终受法律制约的权利。公民受宪法赋予取得它,受刑法剥夺而丧失,行使权利时还要受法律约束,不得违反四项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The superposi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nd non-state power has aggravated changes in state functions, and has downgraded centralism of political state. The “Intelligent Leviathan” will persist in objectifying the “individual.” The relationship mode of “human-human” being transformed into the mode of “humantechnology-human, ” is giving rise to a new social structure, while state power together with non-state power, law and the algorithm, as well as ethics and technologies, are creating a new order. The major threat to freedoms and rights is horizontal non-state power, instead of vertical state power. Going through profound changes, legal scenarios need reconstruction of “kindness” dimension for balancing the “rights priority” theory, while the “obligations standard” should be recovered in the sense of legal technology to rectify the “rights standard” and to resolve the “rights disability.”  相似文献   

12.
In contrast to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and to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which have been constructed and guarante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nation-state, the new rights that aim to respond to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arising from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biotechnologies or, more generally, technology-bas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 emerging in a context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engthening of trans-national forces and dynamics (so-called 'globalization') and the erosion of state sovereignty. The state's loss of power and autonomy to regulate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y, as well as to protect individual rights, has been accentuated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EC) as a result of a process that to a certain degree anticipated contemporary global tendencies. The EC appears, therefore, as a privileged observatory of the possibl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the contents of rights, whether 'classical' rights or new rights, such as the rights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new form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 rights to be consulted or to participate in decision-making about environmental risk. My main objective in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EC's legal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with a view to evaluate how opportunities for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action and welfare, made possible by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r claimed by environmentally alert citizens, are being defined in the form of rights recognized to individuals or social groups.  相似文献   

13.
土地开发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法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开发权的性质是公权力,其基本内容是土地用途管制和规划管理,土地开发权决定土地资源的初始配置,它是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基础。土地利用的公法调整是私法调整的基础。土地开发权是产生土地开发增值收益的决定因素,这是构建和完善土地开发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法理基础。国家应当以土地管理者身份参与土地开发增值收益的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以实现土地开发增值收益社会分享的政策目标。作为土地所有权人的国家和集体以及其他民事权利主体,依据民事权利参与土地开发增值收益的初次分配。  相似文献   

14.
谭正江 《政法学刊》2010,27(4):99-103
群体性事件不能简单视之为非理性行为,它是权力对象仿照国家权力运行体制而进行的自发性集束,是制度设计的中介组织不能反映甚至阻断权力对象个体的利益诉求时,权力对象个体促使权力行使的模式。权力对象自发集束化的根源在于权力和权力对象个体权利的矛盾,是权力对象个体促使权力运行,自身权利实现的博弈选择。然而权力对象个体利益诉求以集束形式出现时,权力主体被迫参与博弈,却又陷入了博弈对象选择的困境:合法的组织没有代表性,有代表性的组织没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许韬 《政法学刊》2007,24(3):52-57
作为国家权力之重要组成部分,警察权的法治化运作乃公民基本权利之最有力保障,然而公民基本权利也面临来自警察权滥用的威胁。被誉为西方国家公法领域之“帝王条款”的比例原则起源于德国警察法,蕴涵着丰富的控权思想,对警察权的运作具有极强的监督与控制功能,并为实现行政目的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和防止警察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提供了可操作的标准。因此,为保障人权,弘扬法治,应尽快确立我国的警察比例原则,从而实现对警察权的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6.
公民权与公民社会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道晖 《法学研究》2006,28(1):79-88
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成员具有公民与私人的双重身份和公权利与私权利的双重权利的理论,可以将民间社会理解为具有私人社会与公民社会双重属性的存在。公民社会是同政治国家相对应的政治社会,是组织化的政治存在,区别于分散的自然人社会的经济存在或民事主体存在。非政府组织是公民社会的核心力量。公民社会的特性和作用是让各个社会阶层有其组织和表达民意的渠道来参与国家政治,影响国家的决策。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国家权力推动社会转型,权力对于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护起着关键作用。应当建立规范权力运作、强化权力责任的法律制度。与公民权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相一致,中国的公民权法律制度也应当注意"超越个人主义"、"权力适度参与"和"全球化发展"的因素,通过提升利益主张的公共品质、改革政府治理模式,保护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nalyzes rights consciousness as distinct from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uses the post‐1989 housing restitution in Romania to study property rights consciousness as a type of rights consciousness. I argue that property rights consciousness is only partially an outcome of state power and the political regime, and that rights consciousness more generally must be explicitly analyzed beyond formal rights, legal mobilization, and litigation. I explore sources of rights consciousness for former owners and their heirs, state tenants, and lawyers. Sources of rights consciousness include state policies under distinct property regimes, value systems and ideologies, history, identity, practices, supranational actors, and expectations of what rights can deliver. I find clear distinctions between legal and rights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variations between and within the groups.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extensive archival research, interviews conducted in the city of Timi?oara, Romania, textbooks, academic articles, and court decisions pre‐ and post‐1989.  相似文献   

19.
宪法价值与功能的法理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朱福惠 《现代法学》2002,24(3):25-34
宪法的价值是人们对宪法产生的预期需求 ,民主、平等、保障人权等是宪法价值实现的积极结果 ,而不是价值本身。宪法的功能包括分配政治权力、规范国家权力、预防社会混乱和调节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宪法中的"政治权利"的概念直接来源于政治用语。对政治概念不加区分地法律化,引起概念逻辑的混乱,并导致了对权利的肆意破坏。因此,应当抛弃传统的"政治权利"概念,而提出"宪法化、法律化的政治权利"概念,即参政权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