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学说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即与中国实际、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取代儒家学说,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是五四运动以来思想进程的必然结果。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儒家学说衰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创立的历史,清醒地告诉人们:中国需要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但不可能再以儒教治国,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三个发展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比较分析。文章从背景、内容、新发展三个层面进行梳理 ,认为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思想 ,邓小平“侧重制度建设”的党建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建的重要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三个发展阶段 ,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阮直 《学习月刊》2013,(19):16-17
由于孔子的儒家学说在汉之后逐渐成了中国的正统学说.忠君孝王的思想具有宗教性质.并逐渐取代了远古时代国人的先祖崇拜情结、圣贤文化也就顺理成章地登堂入室了。  相似文献   

4.
正当今世界,个人主义与物质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成为一些人信奉的主导原则和生活方式,这些人往往以现代性为名,否认几千年来人的道德经验和道德约束,道德文化的崇高感在他们心目中几乎荡然无存,对事物的道德感受、道德立场、道德意识渐渐消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就必须把世界与道德重新联系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流,儒家学说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儒家强调的正是道德立场、道德感受、道德视角,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又以"仁学"为核心。  相似文献   

5.
"回儒"和"西儒"是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与儒家学说对话和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两个特殊群体。他们长期致力于"会通儒学"活动,成为儒家型穆斯林和儒家型基督徒,为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新时代,"回儒"和"西儒"的思想活动能够带给我们多种有益启示:一是"相适应"是外来宗教文化在中国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中国化是外来宗教文化适应中国社会的基本规律;三是宗教文化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四是文化融合与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传承的必然趋势;五是和而不同应成为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重要原则;六是文化认同源出于人类文明在精神本真方面的相通性;七是宗教文化的社会地位与其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密切相关;八是高层推动是世界文明交流融合顺畅进行的关键因素。这些重要启示,对于促进新时代的"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汪志强 《探索》2001,1(1):19-22
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与中国党建实际相结合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但是,毛泽东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国土壤中成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以后革命生涯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使他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合理成分经过继承、改造和升华,已经成为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他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一位哲人说过人不能超越历史来塑造自己.毛泽东正是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琼浆玉液才丰富和完善了他的建党学说.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来自西方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但是,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具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他打下了深深的思想烙印,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使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合理成份经过继承、改造和升华,成为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他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8.
汪志强 《探索》2002,(4):8-11
恩格斯曾经指出任何一种思想,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毋庸置疑,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了毛泽东,锻造了他“睥睨六合,气雄千古”的文化性格,使其建党学说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因此,吸收、改造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和发展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在毛泽东建党学说中的凸显,使得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毛泽东建党学说的这种联系,对于新时期党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扬弃传统政治文化 构建中国现代政治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80年代开始形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引入“政治文化”概念,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成熟的、有渗透力的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生长出来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的总沉淀,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理论、观念的集结。  相似文献   

10.
<正>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核心思想内容。儒家法与宗教、道德等密切相联,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中国古代儒家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其实就是贯穿伦理思想和儒家道德的过程。一、儒家法实为伦理法(一)儒家法的伦理化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所称"中国法律之儒家法",俞荣根先生在《儒家法思想通论》中所称"儒家之法是伦理法",就体现了这种一脉相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一生致力于传承弘扬儒家学说,在哲学学术上有着辉煌成就。他和中国古代许多儒家士大夫一样,忠君爱国,关注民生,关心天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隐居山林讲学,都时刻关心百姓的生产生活,实行理学化的儒家仁德政策,造福百姓。(一)牧爱堂、同民安与文公堤绍兴23年(1153年)秋七月,朱熹首任同安主簿,上任伊始,朱熹就把官署改名为"牧爱堂",表明朱熹爱民思想和儒家施  相似文献   

12.
周峰 《学习导报》2011,(10):56-56
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日前发布了"埃尔卡诺指数",该指数包括经济、军事、科技、社会和文化等14个指标,旨在反映每个国家在当代国际关系不同领域里的影响力。根据该指数,当前美国仍处于全球影响力排行榜之首,而且是紧随其后的德国、法国、英国和中国等国影响力的三倍左右,约是排在第六位的日本和第七位的俄罗斯的四倍。研究者据此指出,在军事力量、文化传播和科学技术方面,世界仍是单极世界,而在经济、人力资源与合作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四、从西方化到本土化再到第三条道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上 ,激进派的“彻底重建论”以反传统继承传统 ,主张用这种偏激的方式进行文化批判和文化重构 ,李泽厚的“西体中用”论是其突出代表。从理论特征来看 ,这派文化主张是典型的“用激进方式求渐进改良”的近现代文化变革思想的当代版本 ,因此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责难 ,未成为当代文化话语的主流。在中国大陆虽然还没有人自称“新儒家” ,但是 ,文革“批孔批儒”引起的逆反心理已使孔子和儒家的地位日益上升 ,在思想感情、理论观点上与现代“新儒家”文化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构成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主体框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意识。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和谐文化模式所对应的人际和谐、群体和谐与天人和谐,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天下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5.
色彩是汉代审美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汉代色彩运用主要体现为鲜艳明快、协调丰富等特点。文章研究楚文化、五色理论以及儒家学说对其产生所起的作用,理清汉代色彩审美形成的基本脉络。汉代色彩审美本身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对后世的审美文化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柳荫 《前线》2012,(Z1):46-47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科学判断首都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提出未来五年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目标、"两个率先"的发展格局、"三个北京"发展战略以及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六项战略  相似文献   

17.
沿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的理路,本文认为文化领域中的"中国特色"应该具有四个规定性第一,它植根于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实践.第二,它要求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分析中国文化的特点,促使中华民族自觉中国的文化传统.第三,它意味着中华民族必须在文化建设中处于自主地位,同时又要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向.第四,它还表现在,新文化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18.
见贤思齐     
高占祥 《共产党人》2005,(23):20-20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中国历史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儒家哲学追求的是道德完善,是怎样致力做人。“见贤思齐”,便是古人强调的一种修身方法。  相似文献   

19.
邱运华 《新视野》2012,(2):9-12
中国学术界和欧美学术界一个共同的走向,乃是文化与政治、经济、外交甚至军事相互裹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文化,在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互涉中不仅拥有了综合性知识体系,而且具有了物质性和广泛的实践性。"当代中国文化"这一概念,必然包含着现代性进程以来的中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生产、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及上述建设的深刻精神体验、心理感受、价值标准、人生信念和审美习惯,涵盖着当代中国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日常生活本身。"当代中国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中国生活方式",一种中国式看待世界的眼光,一种中国立场,一种中国趣味。只有浸润在当代中国生活中,才能感受并形成这种中国态度。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10,(3):50-50
<正>林甘泉在1月12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按照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中国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