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各领域都表现出了对法治的强烈诉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法治运行的社会条件也日渐具备。这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预示着中国的法治建设必将从"中国法治"走向"法治中国"。第一,"中国法治"表征的是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法治中国"命题则表达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能分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是中国学生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培育学生法律素养的高度重视。法治教育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在遇到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寻求法律的帮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曹达全 《群众》2014,(11):20-2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把法治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目标。四中全会则直接以法治建设作为主题,在目标定位、道路选择和重点任务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把法治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可见,在当今中国,正把法治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先手棋"逐步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政策法案”的两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法"政策法案"是大陆法系国家中国家政策与国家立法的结合物,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兼具政策和法律的两重性."政策法案"改"政策"的"真身"而行"法"的"化身",把推行行政意志的政策纳入法域,构成对政策和行政权运作范围的限制,法治主义以中小企业政策的法化形式得以实施.中小企业"政策法案"适应现代依法行政、建设法治社会的主流,它是由一系列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按照法治原则和精神的要求以权利--义务模式组成的准法律规则系统.中小企业法"政策法案"模式为政策与法律并行作为贯彻国家意志的大陆法系国家提供了一条熔铸政策、法律各自优势推进法治化进程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法治建设驶上"快车道"。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法治"新十六字方针"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清晰可见。今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勾画出未来法治中国的新蓝图。在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法治设施逐渐完备  相似文献   

6.
杨怀中 《理论月刊》2001,(12):11-13
法律和道德历来是国家治理的两个基本杠杆,"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才是完整的治国方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正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和全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理应成为实施依法治国、落实党中央"建设法治中国"方针的领跑者,大力推进"法治北京"建设势在必行。北京市推进"法治北京"建设,总体上需要实现:地方性法规规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针深入落实;公权力运行规范;公民合法权益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市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经济社会秩序良好。依据上述目标,推进"法治北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对于当今的法治建设和改革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实际上是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重新确认,是其新近形成的法治改革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理解"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什么是重大改革?二是于法有据之法究竟是指什么?前者是政治学的问题,而后者是作为法学问题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对作为改革依据之法的理解不能过于狭窄,不能把"于法有据"之法简单地认定为现行的法律条款,而应该运用法律思维或法律方法进行符合法治方式的确定,只有这样才能使法治中国建设沿着法治方式向前迈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法律方法论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5年12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中央首次以"法治政府"名义作出的专门文件,被视为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件大事。《纲要》对中国法治政府建设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法治政府建设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有关法治中国建设的议论不绝于耳。其中,有一种声音尤其值得注意:建设法治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约束,容不得"法外之地"长期存在。最近两年来,随着全党加强作风整顿、铁腕惩治腐败收到明显成效,一些领导干部的"法外之  相似文献   

11.
正扎实推进法治广西建设,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模范行动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主要是通过领导干部的具体行动和实际工作来体现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清末扬州教案的处理中,英方要求清政府对其传教士受到的损失进行"赔偿",然而中方视给予英方的经济补偿为"赏恤"。对经济补偿这一法律行为的理解不同,反映了中西法律文化之不同。"赏恤"是基于在上者对在下者的恩赐与怜悯,反映了专制体制下的官民关系;"赔偿"则是基于平等的法律关系而发生的,是行使法律义务的表现,反映了法治社会中当事人之间平等的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3.
尹维真 《政策》2015,(3):22-2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作了顶层设计。打造"法治住建"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湖北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新常态,解放思想、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久久为功,为建设法治湖北作出住建行业应有的贡献。一、积极促进学法用法守法,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党员干部是全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决策,开辟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征程。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结合省情和实践,作出了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四个河南"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15.
《山东人大工作》2012,(5):59-60
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82岁高龄的江平教授,被称为是中国民法的"教父"、"法学界的良心"。作为时代的智者,江平不但亲身参与了构建中国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立法进程,还始终以呐喊者的姿态,宣扬自由、民主、法治的精神和思想。在全国"两会"前,围绕中国法治进程与各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江平在北京南四环的公寓中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专访。仅有制度是不够的,民众的法治观念与政府有关。要实现真正的法治,重要的是有法律理念。  相似文献   

16.
张正新 《政策》2013,(5):59-61
党的十八大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法治湖北"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  相似文献   

17.
《浙江人大》2015,(Z1):54-55
2014年以来,嘉兴市以"三治"(法治、德治、自治)为内容,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初步形成具有嘉兴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成为浙江省社会治理"六大机制"之一,多次得到省委领导的批示肯定。注重发挥"法治"核心作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硬实力"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加强社会治理,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根本保障。一是坚持科学决策,提升依法行政。始终把依法维护和保障群众的合法权  相似文献   

18.
胡虎林 《今日浙江》2007,(10):50-51
自省委提出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广大干警,勇于实践、探索、创新,认真履行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职能,在推进"平安浙江"特别是"法治浙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春莲 《今日浙江》2014,(21):36-37
正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2007年以来,围绕法治浙江建设,杭州检察机关大力推进以执法理念先进、执法行为规范、执法质量过硬、执法效果良好、队伍素质提升、人民满意度高为标准的"品质检察"建设,取得成效。明确"品质检察"标准法治思维是以严格遵守法律规则为底线,以限制公权力为核心,以平等保护私权利为目标的一种判断是非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法治建设驶上“快车道”。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法治“新十六字方针”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清晰可见。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勾画出未来法治中国的新蓝图..在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法治设施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四中全会意味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法治时刻”。如何经由形式法治实现实质法治?如何发挥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如何从法律大国转变为法治强国?中国又一次站在了法治转型的历史新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