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中央“一号文件”启动新农村建设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  相似文献   

2.
一号文件     
《创造》2006,(3):74-82
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  相似文献   

4.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并将其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  相似文献   

5.
切实解决农民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三农"处在基础的地位,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今年中央发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1号文件,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拉开了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毕节是农业大区。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在全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刊编辑部从本期起开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栏目,欢迎有志于"三农"问题研究的读者积极投稿。  相似文献   

6.
《创造》2006,(3)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与以往“三农”主题的一号文件有所不同:过去,多是着眼于某个领域,如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以此为抓手寻求突破。在此基础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入手,强化对“三农”领域的全方位支持,更是以人为本地从乡风村容、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求解。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何处?对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能够发现一号文件有许多新思路和新举措: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做好“三农”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200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在自然灾害较重的情况下,粮食继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明显加强,农村社会更加稳定。但当前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对整个“三农”问题的深化。我国作为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旗(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作为旗县工作的同志,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大意义,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统领旗(县)域“…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2月31日中发[2007]1号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2.
《辽宁人大》2006,(4):1-1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开好头、起好步。  相似文献   

13.
《创造》2006,(3)
从1982年至今,有八个“中央一号文件”感动了亿万农民,尤其是2004年的“一号文件”下发,农业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九亿农民深深感到握着锄头的手更加有劲了! 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2006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而在22年前,也许很多人还记得,有一队农民抬着一块印有七个金光闪闪大字的匾额走过天安门广场,在场的人们欢呼雀跃起来,他们异口同声地呼喊着匾额上的内容:中央一号文件好! 这一天是1984年的国庆节,在此之前已经有两个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中共中央”或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下发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有几十个,这其中尚不包括国务院单发和以“两办”名义下发的其他文件。也就是说,中国农村改革26年间,这样的文件平均每年达两个以上。  相似文献   

14.
《政策》2006,(4):30-31
2006年,省委1号文件全面部署“十一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安排2006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这充分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对农民这个最大群体、农村这个最大社区的关注与关怀。学习、贯彻省委1号文件,要从以下方面重点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政报》2007,(2):7-12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6.
《江西政报》2007,(2):14-20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7.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8.
赵巧娥 《前沿》2006,(6):34-36
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纲要(草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强调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叉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0.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在农村工作的生命线.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