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刑法规范中的持有型犯罪,是一类在构成要件和证明责任上独具特点的犯罪,我国刑法学界也对这类犯罪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本文试总结持有型犯罪在行为对象、主观要件、定罪要件及证明责任这四个方面的特点,从而明晰我国现有刑法中持有型犯罪的范围,以识别立法,更好地将关于持有型犯罪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个案中。  相似文献   

2.
持有型犯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世洪 《法治研究》2007,(12):58-66
对象法定、行为特定、证明容易是持有型犯罪的共同特征。持有行为在性质上属于作为,持有型犯罪的本质特征仍在于持有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其立法价值主要在于严密刑事法网、遏制犯罪于萌芽、减轻证明责任三个方面。持有型犯罪在主观方面应当是故意而不应当是严格责任,构成持有型犯罪必须以行为人主观上明知(包括明知肯定和明知可能)所持物品是特定违禁品为前提。我国刑法关于持有型犯罪的规定无论在犯罪设定方面还是在刑罚设置方面均存在不完善之处,影响了持有型犯罪立法价值的实现,建议适当增加持有型犯罪的种类,规范统一持有型犯罪的构成要件,协调持有型犯罪与关联犯罪的法定刑。  相似文献   

3.
刑法中的严格责任,是指对于一些缺乏主观罪过或主观罪过不明确的特殊侵害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刑法制度。这些侵害行为属于刑法中的一些特定的犯罪或犯罪类型。法律允许在犯罪构成的其他主客观要件具备时,不论主体是否具备主观上的罪过,均确认其犯罪性质,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4.
责任主义刑法视野中的持有型犯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持有型犯罪具有不同于传统的作为犯罪与不作为犯罪的特殊构成要素。针对我国学界主张持有型犯罪是严格责任犯罪的观点 ,本文评析了严格责任的含义及其政策基础 ,指出严格责任缺乏刑事归责的正当性与合目的性 ,主张我国刑法应当严格坚持罪过责任原则 ,强调应当正确理解我国刑法规定的持有型犯罪的主观要素 ,认为持有型犯罪不是严格责任犯罪 ,而是内含犯意推定的故意犯罪。  相似文献   

5.
要正确审理一个案件,解决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的问题,必须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研究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犯罪的规格和标准,是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统一。犯罪的目的和动机是属于构成犯罪的主观方面的两个因素。准确认定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对正确定罪量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按照我国的刑法理论,要使某人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必须具备犯罪构成的诸要件。换言之,是否具备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等四个方面的要件,是决定被告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在以既遂犯为标准的完成形态的犯罪中,由于齐备了刑法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所要求的全部要件,因此,行为人理所当然地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对此,犯罪构成是使行为人负刑事  相似文献   

7.
犯罪构成是刑法学的核心理论,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重要体现: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要求某一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具备该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即:主观方面、客观方面、主体、客体。这一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对于认定犯罪是缺一不可的。但我国现行刑法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补充规定及1997年10月即将实施的新刑法典,均对犯罪构成作出了特殊的规定,即突破了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要求,也就是说,在司法实践当中此罪虽然不具备彼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但只要其具备了法律规定的特殊条件即可以彼罪定罪处罚。笔者认为这是刑法中的特殊的犯罪构成。对于这种特殊规…  相似文献   

8.
刑事程序法以证据来证明犯罪事实,刑事实体法以犯罪事实符合犯罪构成要件来认定犯罪。构成要件与诉讼证明以犯罪事实为纽带紧密关联,相互影响。犯罪构成要件通过对犯罪事实的勾勒和形塑决定证明方向,划定证明范围,依据不同要件的分类影响证明责任的分配。诉讼证明对犯罪构成要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实践中惯常性的证明困难倒逼犯罪构成要件就其结构和具体要素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正。引入绝对责任和客观处罚条件、构建阶梯型罪名、设立抽象危险犯、建立推定制度以及通过刑法解释合理缩减证明范围,将主观要件类型化为若干客观情节都是刑法为了满足证明的需要就犯罪构成要件作出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刑法中的推定责任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恩慈 《法学研究》2004,26(4):28-36
推定责任是严格责任的演进结果。严格责任经历了一个由绝对责任向相对责任的渐进过程。现代意义的严格责任实质上多为符合犯罪构成理论和罪刑法定原则的推定责任。我国刑法的规定是推定责任存在的根据 ,它寓意于法律语境和立法主旨之中。推定责任主要有危险型犯罪、奸淫型犯罪、持有型犯罪和腐败型犯罪。推定责任的刑事制度主要包括举证责任倒置和期待不能的免责理由两项内容。根据刑事法治的需要 ,构建我国刑法的推定责任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犯罪构成三要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 ,犯罪构成理论已普遍被刑法学界所认同。任何犯罪都有犯罪构成 ,任何犯罪构成都同时具备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 ,称为犯罪构成四要件。但依照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规定分析 ,所有的犯罪构成都包括犯罪主体、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三个要件 ,称为犯罪构成三要件。笔者认为 ,运用犯罪构成三要件分析犯罪 ,更简便适用。一、犯罪构成四要件及其复杂性犯罪构成理论从其产生、发展至今已有 1 90多年的历史 ,从德国刑事古典学派提出犯罪构成的概念到马克思主义犯罪构成一系列理论 ,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一、简述犯罪和犯罪构成的关系(15分)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就是刑法第十条所规定的(要答出刑法第十条的规定)。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构成各种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要件的总和。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犯罪概念是犯罪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概括,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的规格和条件。犯罪概念决定犯罪构成,是分析、认定犯罪的基  相似文献   

12.
犯罪构成有四个要件: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上文已讲了前两个要件,本文讲后两个要件.四、怎样理解犯罪主体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依照刑法规定,应对实施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人.作为犯罪的主体,必须符合承担刑事责  相似文献   

13.
<正>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刑法犯罪构成的理论和实践,在为资本服务这一相同阶级性的前提下,也存在若干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英美法系刑法犯罪构成要件的双层次性,以及犯罪主体上的法人犯罪和主观罪过方面的绝对责任。一、英美刑法犯罪构成的双层次性  相似文献   

14.
论英美刑法中的严格责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英美刑法中的严格责任孙光骏一、严格责任的内涵在英美刑法中,关于严格责任的犯罪,一般定义为缺乏犯罪心理或犯罪主观要件的犯罪。作为一种例外,在某些特殊的犯罪中,即使被告人的行为不具有被控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即使被告人对必要的犯罪条件没有犯罪意识或行为过...  相似文献   

15.
胡鹏 《法制与社会》2010,(21):12-13
在当代刑法理论中,犯罪动机通常与犯罪目的相比较,在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加以论述,但犯罪动机通常被排除在犯罪主观要件之外,它不是犯罪构成中的主观要件,一般不影响定罪。本文通过对犯罪动机的论述,阐明犯罪动机在当代刑法中的意义,提出犯罪动机应当作为量刑情节在刑法中确立其地位。  相似文献   

16.
根据刑法学界的理论归纳,当今世界大体存在三种有代表性的犯罪构成体系,即: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的三阶层体系,英美法系中的"犯罪本体要件一责任充足要件"的双层次体系和以前苏联(现俄罗斯)为代表的"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的四要件体系。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引...  相似文献   

17.
陈健 《法制与经济》2008,(14):26-26,61
单位犯罪的成立,必须符合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本文立足于刑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通过对主体要件的要求的阐述,对“单位”进行具体的界定,以及对单位犯罪的主观、客观要件进行分析,旨在实践中对于单位犯罪进行细致、准确的认定,从而有效惩处此类犯罪。  相似文献   

18.
一、犯罪构成中主观要件的界定及特征犯罪构成中的主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符合犯罪构成主观要件特征的心理态度,不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其主要特征是:(1)主观要件应包含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二者缺一不可,否则主观要件将不成立。(2)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内涵应指向同一对象,认识因素的内容应与意志因素的内容相一致。(3)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之间应具有关联性,即在此认识因素基础上不能形成彼意志因素。(4)认…  相似文献   

19.
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我国的犯罪构成同于大陆法系国家的犯罪构成体系。在此,以我国法学界存在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与大陆法系国家的"构成要件该当性性—有责性"犯罪构成理论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目的犯立法探析段立文一目的犯,是刑法学中一种犯罪的分类形式。何谓目的犯?通行的观点认为,是指刑法规定以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一定犯罪目的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①.目的犯以直接故意犯罪的犯罪目的为内容,以法律明文规定为特征。凡是直接故意的犯罪都具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