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国刑法中所有的主刑和附加刑(除驱逐出境外)均没有对犯罪人的国别作特别规定,但是剥夺政治权利不应该适用于外国人。对犯罪人适用缓刑不应把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作为条件,是否附加适用剥夺政治权利也不应以主刑是否缓刑为条件。  相似文献   

2.
对缓刑犯适用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中一个较为特殊的情形。本文认为,对缓刑犯可以适用剥夺 政治权利,对缓刑犯适用的剥夺政治权利宜从判决确定之日起执行和计算刑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评析学界针对在数罪被判处数个有期徒刑、拘役中既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也有未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场合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起始时间的计算这一司法难题所提出的三种解决办法的基础上 ,认为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应从合并处罚后的主刑执行完毕之日起或者假释之日起开始执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评析学界关于未成年犯罪人是否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五种观点的基础上,主张对于未成年犯罪人不应当单独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应当有区别对待地附加适用剥夺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5.
本文列举了缓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刑期计算的几种方法,并剖析了其缺陷。进而提出了缓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自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但当对犯罪人存在先行羁押的情形时,如果规定两种刑罚“期限相等”,则两种刑罚不可能实现“同时执行”。  相似文献   

7.
缓刑法律性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决定对犯罪人判处的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活动不属于刑罚裁量活动,因而缓刑制度不应包含在刑罚裁量制度中;缓刑不涉及刑罚执行问题,因而不属于刑罚执行方法。应当将缓刑归入刑罚消灭制度之中。  相似文献   

8.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加以改进。在刑罚体系中,主刑中的死刑、无期徒刑,附加刑中的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均不应适用于未成年人,附加刑中的罚金刑对未成年犯罪人的适用应做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犯罪适用刑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特定的身心和社会原因。对未成年人适用刑罚涉及人权保障、刑事政策和刑罚正当化等问题,应科学地进行设定。现行刑罚体系中无期徒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种和累犯制度适用于未成年犯罪人不合理,应予革除。对未成年人犯罪提倡适用非刑罚方法和缓刑、减刑、假释制度。  相似文献   

10.
缓刑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刑法本身规定的缺陷,缓刑与剥夺政治权利刑的衔接适用上存在断层,应当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按照现行规定,缓刑效力不及于附加刑,但缓刑又是解决罚金刑执行难的有效途径,所以,应当将罚金刑纳入缓刑适用范围。另外,要解决缓刑执行难的问题,就应当适当借鉴国外的某些立法例,建立专门的缓刑考察机构和缓刑考察人制度。  相似文献   

11.
刑法并没有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禁止适用附加刑,所以,在我国附加刑中的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都可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人民法院在附加刑的适用上,必须对二者有所区别。即使都适用相同种类的附加刑,也要比照成年犯依法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真正做到依法处罚,罚当其罪并努力追求取得教育、感化、挽救的良好效果,力争实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刑罚种类的应用上,对未成年人不宜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罚金、没收财产等附加刑。在具体刑罚执行上要注重把握未成年人犯罪年龄的差别,扩大缓刑和非刑罚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假释、减刑应作特别规定。  相似文献   

13.
论未成年人的犯罪与刑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在当前刑事案件中占据一定的比例,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责任的认定和刑罚的适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刑法的基本原则和未成年人的特点,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不能适用死刑、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相似文献   

14.
刑事强制性措施是指囊括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一编总则中的“强制措施”和第二编“侦查”一章中的扣押、搜查等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总称。文章认为:我国现行法律中对刑事强制措施和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定性模糊,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刑事强制性措施体系,应从完善立法和规范执法两个层面入手,把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和强制性侦查措施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保证国家公权力对公民所享有的宪法基本权利的限制与剥夺受到最严格的制约和监督,实现惩治犯罪和保护人权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5.
禁止令是指强令管制犯或者缓刑犯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实施某种行为的一种法定不作为义务。管制禁止令具有限制人身自由的特性,缓刑禁止令具有与监禁刑关联的属性。禁止令适用的基本原则有"必要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后者包含关联性、可行性和不得重复禁止等三层意思。管制禁止令的法律后果与缓刑禁止令的法律后果不可相提并论。对管制禁止令的违反是对刑罚执行义务的违反和抗拒改造的表现,不属于犯罪行为,故不可能引起刑罚后果;对缓刑禁止令的违反,表明不执行原判监禁刑的法定条件消失,从而引起执行原判刑罚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禁止令是指强令管制犯或者缓刑犯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实施某种行为的一种法定不作为义务。管制禁止令具有限制人身自由的特性,缓刑禁止令具有与监禁刑关联的属性。禁止令适用的基本原则有“必要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后者包含关联性、可行性和不得重复禁止等三层意思。管制禁止令的法律后果与缓刑禁止令的法律后果不可相提并论。对管制禁止令的违反是对刑罚执行义务的违反和抗拒改造的表现,不属于犯罪行为,故不可能引起刑罚后果;对缓刑禁止令的违反,表明不执行原判监禁刑的法定条件消失,从而引起执行原判刑罚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入世的要求,作为国家一项基本法律的刑法,也必须要从基本的价值理念到具体的制度,作一个全面的调整与变革。具体地说,在价值取向上,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应成为刑法的优先选择价值。在刑事政策上,正确处理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关系,科学划定犯罪圈;更新刑事处罚理念;以行刑社会化为指导,重构行刑模式。此外,在犯罪主体、犯罪类型及刑法条文结构等方面也要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被害人过错是多部刑事法律文件中规定的一个重要的量刑情节,但由于其并非法定量刑情节,作为酌定量刑情节缺乏统一的认定尺度,公检法对该情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司法实践中认定困难,且易导致量刑失衡。应将被害人过错作为法定量刑情节,在正确认定被害人过错存在的基础上,从其主观罪过、行为程度、侵害客体、对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力大小等角度予以细化考量影响被害人过错的因素,并通过数理化模型来分析被害人过错对犯罪行为发生的刺激作用,从而正确认定被害人过错对刑事责任的影响,体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充分发挥刑罚的一般预防功能,实现罪刑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