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王博 《学理论》2012,(3):61-62
宪政国家的建设需要很多条件,如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宪政意识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条件。宪政意识对于宪政国家的建成无疑有着基础意义,但作为宪政主体的国家机关、公民在宪政意识未有成熟之时是否就可以以"民智未开"的借口缓行宪政呢,宪政建设与宪政意识的养成是一个并行不悖的过程,宪政主体的宪政意识也只有在宪政建设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发展以至成熟。  相似文献   

2.
宪政制度的真正确立必须要求社会有普遍的宪政意识,对近代西方宪政意识的形成进行历史文化的探寻,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其中,思想传统与基督教的历史渊源是宪政意识形成的文化内核,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权利意识的觉醒是宪政意识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对专制权力结构的不信任而取新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模式使得宪政意识的追求有了指导原则,自然法理论为宪政意识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契约理念为宪政意识获得广泛的心理认同提供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主义宪政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柯伟 《理论导刊》2006,42(2):21-24
宪政的基本内涵是限制政治权力,保护人民的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的基本内涵是:我国依据体现民主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宪法进行政治治理的过程,以及以维护保障公民权利和科学规范国家权力运作为目的的政治运行过程,其本质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本出发点与前提,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目标,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人权保障、限制公共权力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实施、维护和发展完善宪法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运行状态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宪政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凸显。追求宪政与民主、权力制约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平衡、协调和统一,是当代世界宪政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显现出从人治向法治转变、强调秩序和稳定、重视对权力的规范和制约、加强人权保障等基本走向,这既符合当代世界宪政发展的潮流,也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和发展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必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宪政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彦平 《理论探索》2006,(2):145-14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政建设,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系列理论中蕴含的丰富宪政思想,拓宽了我们认识宪政的视野,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宪政建设的思路,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则指明了我国宪政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宪政建设的推动力有许多,政府和国民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但我们不能忽视宪政建设的内在推动力———文化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宪政建设应注重先进文化的推动力,进而树立健全的宪政意识,培养健全的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7.
试论当代中国的宪政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宪法未必有宪政,作为西方泊来品的宪政文化是宪政得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文章在探讨西方宪政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回顾百年中国立宪教训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的宪政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宪政是民主的政治",它既有普遍性的价值准则,又有与特定的民族国家相联系的特殊内涵。宪政的中国语境、经验、问题及成因、问题的解决之道等都是中国特色宪政的重要内容,可谓"中国的宪政",随着宪政建设的各种障碍性因素的消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过程是宪政的中国特色进一步彰显的过程,又是和宪政文明的普遍性原则不断契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作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实践者,列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宪政的概念,也没有对宪政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他关于民主与法治的诸多论述中已经明显地包涵了丰富的宪政思想,在实践上亦为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作过巨大努力。宪法至上是列宁宪政思想的前提;民主政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法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核心原则;保障人权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最终目的。认真梳理和研究列宁的宪政思想及实践,对我国现阶段的宪政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宪政以宪法为基础,它的本质是限制国家权力,并以民主为前提条件;其最高价值目标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法治。宪政与法治、民主和人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一切实现的最可靠支撑是社会主义观念文化。加强宪政制度建设不仅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此,要求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公民都应自觉地树立宪法意识,培育社会主义宪政文化;学习宪法、尊重宪法,以宪法为最高行为准则,这是我国宪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正高举社会主义宪政旗帜,是继承与发扬党的优良革命和建设传统所必需;高举民主、法治、人权的旗帜并付诸实践,是我国取得经济发展奇迹和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现在有人打着宪政的旗号,反对党的领导,否认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张全盘西化,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的。但是,这只是社会上的极少数人。我国现在绝大多数学者主张实行社会主义宪政,都是在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平、稳定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的必由之路。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与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风雨历程。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史经验,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启迪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陈德顺 《理论探索》2007,(4):123-125
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主流是宪法化和宪政文明。从政治文明的维度思考我国的宪政建设,必须以维护现有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前提,以加强和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依托,高度重视宪政的具体制度、具体程序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以其卓越的智慧、崇高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威望,领导全国人民制定了我国宪政建设初期标志性成果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颁行与毛泽东宪政思想的传播,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历程。遗憾的是,毛泽东并没有领导人民把这种强烈的宪政意识贯彻始终。此后仅三年,我国第一部宪法便遭到被废弃的命运并成为一张被尘封起来的纸片。我们必须要处理好执政党及其领导人与宪法的关系,培育民众对于法治精神的理解和法律的信仰。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跨入伟大的法治时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宪政的关键在于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宪政的实施与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党建是政的关键,是宪政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为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宪政,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必须加强改进党的建设。针对目前党建和宪政的现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应在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政治建和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权力运行机制建设这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6.
杨宗科 《理论探索》2011,(6):127-129
当前,学界对我国法治建设瓶颈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从中华法制文明近代转型的重点难点的角度看,可以说宪政法治的滞后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瓶颈,其中宪政观念尚未完全确立、宪政立法存在片面性、宪政机构缺乏是突出表现。确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党必须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着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切实追究违宪责任,是突破我国法治建设瓶颈、推进宪政法治的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论诉权的宪政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权作为公民享有的宪法规定的各种基本权利的载体,我国宪法中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既不符合我国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也不符合诉权保护宪法化、国际化的潮流。因而,为了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的目标,充分保障公民权利,必须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诉权,加强诉权的宪政保护。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宪政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较系统地讨论了宪政的英美模式和不同语境下宪政的含义,概述了作者对中国宪政问题的基本认识,回应了"民主宪政论"和"自由宪政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逻辑。认为宪政问题绝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涉及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重大政治问题。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政主张在中国已经过时。自由主义理念基础上的宪政主张,要害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实质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可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混同为宪政。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和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在宪政视阈下推进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在保持基本宪政框架稳定的前提下,着眼于宪政秩序的构建和宪政体制的完善,既可以保持政局的基本稳定,又可以使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宪政转型是传统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复杂过程.村民自治制度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市场经济、村民自治和宪政三者的价值并非互不通约,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是将它们构成一个整体.村民自治制度依托于市场经济.从市场经济所推进的国家与社会分离的进程中产生,以宪政作为终极价值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