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发展阶段,"城乡中国"将会成功转型为"城市中国",理解中国城市治理将成为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最佳窗口。城市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目标实现。空间正义理论与新发展阶段城市基层治理有着内在耦合,空间正义必然地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伦理诉求。通过对转型期城市基层治理的城市空间权利、城市空间贫困、城市空间更新等问题的批判,未来城市基层空间治理需要遵循"人民性"的政治逻辑、"城市性"的治理逻辑以及"个体性"的技术逻辑,从"治理共同体""协商式治理"与"精细化服务"三个层面进行制度构建,形成迈向空间正义的城市基层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2.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构建美好生活,我们需要通过马克思哲学对美好生活加以分析,更好地认识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内涵意蕴以及实践路径。现实的人是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美好生活的个体意蕴,人与人之间和睦有序是美好生活的社会意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好生活的自然意蕴。美好生活的实现,要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和谐有序社会环境的构建、和谐美丽自然环境的复归来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新发展理念的人民性即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人民的具体实践,归根结底在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是创新发展的动力。人民主体性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是人民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其中,自主性是其实质性内容,创造性是其最高表现形式。人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创新引领发展实质上是通过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实现科学发展,它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蕴含着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民生事业的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新进展、新成就。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健康老龄化"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推动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降低社会保障费率、重整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中遵循了公平、创新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现代城市空间生产的资本逻辑与政治性,使得空间非正义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贯穿城市化的历史与当前,并且将无可避免地向未来延续,也成为城市批判话语的重要视域。而科幻关于未来城市的想象,还通过技术维度凸显此一问题,并与现实城市之间形成互文和张力。科幻电影以技术想象来进行城市景观生产,从而对空间生产中的非正义问题进行激进表征,并通过反抗叙事来展示空间政治斗争的路径。以《大都会》《极乐空间》《雪国列车》等科幻电影为例,它们分别通过纵向对立、漂移隔离、横向浓缩等激进技术景观生产,来直接展示未来空间非正义的科幻城市形态。而这些科幻电影遵循文化消费逻辑的景观生产和反抗叙事,虽然蕴含着不同的话语策略,但都呈现出以二元对立为模式,从而将空间非正义及其反抗简单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顺应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不仅有利于推动城市治理工具、治理效能与治理流程的优化升级,同时也能为城市经济平稳增长持续赋能,并且通过数字消费技术与场景营造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宜居、更智慧、更包容的美好生活需求。从“技术驱动”的信息城市到“应用驱动”的智慧城市再到“场景驱动”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城市,我国城市数字化转型也随着时代发展与进步融入了新的发展目标。当前我国正处在由智慧城市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城市转型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实现社会生产活动的空间载体,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多方参与”的新发展目标。为此,需要从战略层面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技术层面完善技术基础建设、创新层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主体层面推动多方主体参与来助推智慧城市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高,网络成为人民生活的新空间,人民对网络需要和期待更高。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发展互联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互联网造福国家和人民"。建设网络强国,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给人民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党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下对社会生产力状况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间的不协调作出的正确研判,与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联系紧密,"人民"是贯通两者的主题与主线.社会主要矛盾新概括明确了新时代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新阻力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同时也指明了人全面发展的新的突破口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与日俱增的新要求和新诉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向往,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进程中不断开辟人的全面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形成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发展观。这一文艺发展观的生成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文艺思想的历史逻辑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现实逻辑的严谨逻辑理路,内在蕴含着“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着眼点来推动文艺发展、以人民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来改善文艺现状、以人民满意与否为标准来改进文艺工作”的结构架构和践行路径,因此具有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作出应答、为谋划和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提供道路遵循、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凝聚力量的重大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0.
在岁序交替、辞旧迎新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都会发表新年贺词。新年贺词内涵丰厚、特色明晰、意蕴深邃,蕴藏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以需要为依据、以实践为根基、以发展为关键、以价值为要义的美好生活观。习近平美好生活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和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上下求索的实践逻辑的统一,又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的现实逻辑的统一,映现了领袖与人民共情、人民与民族共荣、民族与世界共赢的价值真谛。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美好生活观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创见性阐发、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包含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层次,丰富了"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把对经济发展的事实判断转向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判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切实解决新矛盾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现实举措,把握人民与解决主要矛盾的对立统一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有厚重的逻辑底蕴。从生成逻辑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直接来源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从科学内涵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重大课题;从实践向度来看,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从“三个点”着手,即牢牢根植人民是立足点、紧紧依靠人民是关键点、不断造福人民是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承认问题研究,为深化理解马克思的资本权力思想,从而全面诠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资本运动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新视角。马克思从主体性承认、劳动承认、价值承认三重维度出发,对资本权力思想进行重构,以深化对资本社会的整体性批判。阐释马克思资本权力思想的三重承认逻辑,一方面有助于深入挖掘马克思承认理论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驾驭资本逻辑提供启示,明确资本运动应当以人民为中心,以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雄安"新城"战略的理念和发展过程,根据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城市发展规律和雄安新城战略的构想,进行了建设性思考和讨论。作者提出,雄安建设是为应对疏解北京发展压力而设计出来的一步破局之旅,但牵涉到的问题却是时代性的大问题,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新矛盾的一个重大样板工程。雄安规划,处于世界新工业和新技术颠覆性变化的前夜,应该认真借鉴国内外大城区建设的经验,更进一步地解放思想,用更大格局的思维更新城市理念,进行城区的规划和建设,要跨越性思考,还要留下有序调整的空间、不断引领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中国式民主方面的最新理论概括和生动阐释,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经验结晶。我们可以从理论逻辑、价值超越和实践指引三个方面来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从理论逻辑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继承和发展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经验,回应时代要求;从价值超越层面,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相结合,真切实施人民当家作主;从实践指引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给予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撑,为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提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新时代党中央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丰富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价值意蕴,深入领会这一思想,有助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伴随40年改革开放完成建设发展初级阶段的城市,正在进入空间更新和公共生活再建构的崭新周期。其中以持续集体行动来回应社区公共议题、提升社区生活品质的社区营造正成为引领城市新型公共生活的路径选择。如果从空间更新和美化、地缘文创和再造以及居民参与和行动等方面持续推进社区营造,不仅可以有机会创建社区的公共美好生活,同时也可能为所谓移动互联时代"公共人的衰落"提供反面佐证。  相似文献   

18.
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政治生活需要、文化生活需要、社会生活需要和生态生活需要;主要蕴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系统全面的辩证思维、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观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等。当前,只有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以及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才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关于民生系列重要论述的思想的内涵是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关于民生系列论述的思想的外延是民生的具体诉求及其不断升级的表现形态,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两大类和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两层次,具体目标指向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消除贫困、健康、环境、安全、民主、法治等领域,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多维度结构体系,概括起来就是民之所需为政之所向。  相似文献   

20.
道是天地万物自有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表现为人民追求生存与发展,追求美好生活,为社会做贡献的本能,道就是人心。中国人的精神培养人民内心的道德,用自己的心衡量所有人的心,以人心为准绳,建立文明秩序,让人民凭借对社会的贡献得到应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回报,进而认同人民对社会的贡献,落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发动人民向上向善的本能,提供更高平台,让人民能够做出更大贡献,生产更多财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