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由人民争取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自由而全面发展时代的转变,由二元对立时代向多元有机共生时代的转变,党的工作由以国家为中心时代向以人民为中心时代的转变,衡量发展由唯GDP指标时代向GNH指标时代的转变。发展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列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案,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式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构建起关于新时代发展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文化领域的赓续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提炼,是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的现实需要。其内在包含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心使命、依靠力量与评判标准。新时代要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必须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中心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以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为中心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中心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工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必定具有其严密的逻辑构建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的初心,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八个坚持"和"十四个基本方略"则是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顺利衔接的逻辑中介,是方法论,"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浓缩于"八个明确","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练于"十四个坚持";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终点和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所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5.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动实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逻辑前提是抓住“人心”,即知群众之所想,知群众之所惑,知群众之所需,而其着力点是推进“大众化”,重要抓手是促进“七进”,关键方法是创新传播方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解决了广大群众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的难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落地生根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推进文化建设的逻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伟大引领,必须以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为根本底蕴,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唱响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并以此界定了人类现代化新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新形态,其之所以具备西方现代化模式难以企及的独特优势,根本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人民逻辑之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直接展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及其建构的现代民主政治新形态中。由此在创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必然与现实必需基础上,生发出以“民主化”的不断更迭来推动“现代化”发展转型的政治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新时代语境下作为这一逻辑发展的新路向,不仅从认识论上促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转向,而且通过与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建设的耦合互促,科学有效处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以及赓续创新传统民本思想及其治理智慧,在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确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方法论体系。在从理论层面厘清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关系后,要从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和统一战线等实践场景中挖掘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平台,进而把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向崭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不直接等同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是这一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中的具体表现。“六个必须坚持”的逻辑主语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因而其彰显的是新时代推动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六个必须”内部之间蕴含了紧密的逻辑关联性,其中,“人民至上”是理论创新的价值逻辑起点,“自信自立”与“胸怀天下”分别凸显了理论创新的中国立场与世界情怀,“守正创新”反映了理论创新的谱系定位问题,“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深刻折射出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发扬马列主义执政理念人民取向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归旨,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理论基础。人民性体现为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人民性是科学理论与丰富实践的统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的体系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内容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文艺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艺属于人民”的思想则是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核心。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辞中,明确提出了“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的论断,并从这一论断出发对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作了科学的论述和阐发,为新时期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邓小平看来,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的本源,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根基所在。他指出:“我们的文…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应在理论、历史、实践三个逻辑向度相统一中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思想、传统民本思想及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形成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逻辑。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力量是推进“四个伟大”前进的动力及人民满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等方面,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品格是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性思想的核心理念;体系的科学性、内容的实践性、逻辑的严密性、结构的整体性是其基本特征。它的实践价值表现在:对和谐党群关系构建、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有益。它为世界和平、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中国贡献,并为其他民族与国家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新特点与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主题明确、体系完备、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定向把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掌握其鲜明立场、系统体系与内在逻辑,对于拓展和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贯彻新发展理念,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优势和看家法宝,贯穿于我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也渗透于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全过程,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有着完整的生成逻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更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继承和发展;它具体表现为法治依靠人民、法治为了人民以及法治效果由人民检验;新时代坚持法治“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始终坚持做到民主立法合民心、严格执法服民心、公正司法暖民心和全民守法得民心。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来看,面向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正确理解当前我国城市空间生产,必须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升为一个规律来认识,努力把握好这个新逻辑。以面向美好生活的认识逻辑、价值逻辑来指导和规范城市空间生产,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以面向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发展逻辑来落实城市空间生产,有利于真正实现和增强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构建,实现两个百年梦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一,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主体思想,揭示其主体思想的深刻内涵。其二,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来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主体思想。其三,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诉求,一是要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为基础,二是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三是以"美好生活"为实践追求,四是以"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并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尤其体现在事关民生的社会建设方面的一些新思想和新理论。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为社会建设的现实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导,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社会主义文艺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文艺工作的繁荣发展。新时代繁荣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不断推动文艺创新,并加强文艺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实际、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反映中国人民共同愿望、造福全体中国人民的,包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发展与奋斗过程。本文按照理念—实践—自信的路线,重点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一带一路"建设等为例,探析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