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值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持续偏高,已对我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严重失衡深受我国传统生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努力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实现人口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1994年以后有迅速攀升之势,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省际间很不平衡。由于传统生育观的驱动,农业生产对男性劳动力需求的偏向,监管乏力,《刑法》立法缺位和性别选择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等原因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十分重要,必须以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管理和监督、完善《刑法》立法、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等举措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3.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为加强对我区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的领导,切实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逐步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的自然平衡,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自治区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4.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关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切实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讲话精神,促进人口结构改善、社会性别平等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现就切实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工作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玮 《时事报告》2007,(4):20-21
政策背景:目前我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期,人口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为此,中央提出要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断完善流动人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出生性别比是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的自然基础。出生性别比失衡是中国人口问题面临的一个复杂、实际的深层次问题。依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由于农村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趋势仍未明显缓解。传统的生育文化是导致农村出生性别比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及执行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关键因素,先进医疗技术的滥用甚至违法使用更加速了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状态,另外农村社会保障薄弱以及计划生育户的奖励幅度过低也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05〕59号)精神,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平衡人口性别结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我市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重要意义“十五”时期,我市广泛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  相似文献   

8.
协调社会政策: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大范围偏高现象,已经成为中国人口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也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隐患.众多政策措施的采取并未缓解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性别相关社会政策的不协调.协调社会政策、改善女性地位,是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赖祖胜 《人民政坛》2008,(10):44-44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人口健康发展的“生态基础”,其正常值为103~107(活产男婴与女婴之比值)。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出生人口性别比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目前全国处于婚期的男性已多于女性1800万,预计到2020年,20岁到45岁的男性将多出3000万人。我省属于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前10个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性别选择和生育政策作为影响出生性别比的两个主要因素,通过定量的方式分析了性别选择和生育政策各自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越高,出生性别比就越偏高,两种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绝对差值就越大,相对差值较稳定。当性别选择率一定时,出生性别比本身值越高,两种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绝对差值就越大,相对差值也较稳定。  相似文献   

11.
桂政办发[2012]67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鉴于自治区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工作变动,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的领导,更好地推进人口计生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对领导小组组成人员进行调整。现将调整后的组成人员名单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研究者们看到1989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92,出生性别比问题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人口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问题。上世纪90年代对出生性别比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出生与现行生育政策有关;出生性别比升高对未来婚姻市场挤压形成多少所谓的“光棍”等等。因此,如何科学认识出生性别比问题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分离各种要素的影响和各种要素作用的大小,成为今后采取有效措施必不可少的环节。60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1期总第25期对出生性别比问题性质与特点的再认识我国出生性…  相似文献   

13.
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有旺 《政策》2006,(3):45-47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据省统计局抽样调查,全省2001-2004 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28、131、129.8、126.9; 2005年省人口计生委对29个县市区进行的半年考核,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4。面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严峻局面,省委、省政府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是国内外都很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从引起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可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后果以及治理措施、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文献,以及研究出生性别比变动趋势的文献比较少,未来引入经济学定量模型将成为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重要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5.
代表语录     
《中国人大》2008,(23):5-5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郭丽虹:国家应该高度关注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多角度全方位地采取措施进行调控,防止  相似文献   

16.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人口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2006]94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自治区人口计生委、教育厅、科技厅、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农业厅、文化厅、卫生厅、广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妇联《关于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意.见》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武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上升,1994年达到120以上后,一直在高位运行。传统的生育观念、利用B超进行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流动育龄女随访服务难落实等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影响到武汉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平抑出生人口性别比,要从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入手,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女孩、女性的合法权利,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区域协作、防范为主、堵疏并举的方针,切实在社会形成综合治理的氛围和声势,着力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方能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18.
男女比例失调,已向中国敲响警钟。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远期目标:到2020年,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的自然平衡。  相似文献   

19.
《江西政报》2006,(23):33-35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实施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相关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的通知》(赣府厅字[2006]121号)文件精神和省政府分管领导的意见,省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于10月16日至2913组织了11个督查组,分别由卫生、药监、民政、农业、科技、广电、公安、监察、财政、人口计生等10个部门的厅级领导带队,对全省11个设区市及19个县(市、区)贯彻落实赣府厅发[2006]25号、赣计生字[2006]6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7·11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专项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情况进行督查。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海府办[2014]8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有关单位:为深入推进我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形成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我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实现我市"十二五"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目标任务,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决定成立海口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领导小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